南明史 (錢海岳)
中國二十四史 | ||||
---|---|---|---|---|
次序 | 書名 | 作者 | ||
姓名 | 時代 | |||
1 | 史記 | 司馬遷 | 西漢 | |
2 | 漢書 | 班固 | 東漢 | |
3 | 後漢書 | 范曄 | 劉宋 | |
4 | 三國志 | 陳壽 | 西晉 | |
5 | 晉書 | 房玄齡等 | 唐 | |
6 | 宋書 | 沈約 | 蕭梁 | |
7 | 南齊書 | 蕭子顯 | ||
8 | 梁書 | 姚思廉 | 唐 | |
9 | 陳書 | |||
10 | 魏書 | 魏收 | 北齊 | |
11 | 北齊書 | 李百藥 | 唐 | |
12 | 周書 | 令狐德棻等 | ||
13 | 南史 | 李延壽 | ||
14 | 北史 | |||
15 | 隋書 | 魏徵等 | ||
16 | 舊唐書 | 劉昫等 | 後晉 | |
17 | 新唐書 | 歐陽修等 | 北宋 | |
18 | 舊五代史 | 薛居正等 | ||
19 | 新五代史 | 歐陽修 | ||
20 | 宋史 | 脫脫等 | 元 | |
21 | 遼史 | |||
22 | 金史 | |||
23 | 元史 | 宋濂等 | 明 | |
24 | 明史 | 張廷玉等 | 清 | |
相關 | 東觀漢記 | 劉珍等 | 東漢 | |
相關 | 新元史 | 柯劭忞 | 民國 | |
相關 | 清史稿 | 趙爾巽等 | 民國 | |
相關 | 點校本二十四史 | 顧頡剛等 | 共和國 |
《南明史》共一百二十卷,全十四冊,是記載南明政權的紀傳體史書,錢海岳編著[1]。依歷朝正史體裁,分本紀五(安宗弘光帝本紀一、紹宗隆武帝本紀一、昭宗永曆帝本紀二、監國魯王本紀一)、志九(曆志一、禮志一、選舉志一、食貨志一、兵志一、藝文志四)、表十(諸王世表四、諸臣封爵世表四、宰輔年表一、七卿年表一)、列傳九十六。紀事自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弘光帝於南京登基起,至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八月嗣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止,首尾共四十年,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社會面,記載量達三百五十萬字,廣徵博引,整理完備,資料詳贍[1]:12[2];其引用書目凡三千多種,數量多於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所觸及的史料[3]。受命整理二十四史的顧頡剛認為此書與二十四史「地位相當」[4],並將其編入中國正史序列之中[5][6],次於《明史》之後,《清史稿》之前
[1]:12。
編纂過程
[編輯]作者錢海岳自幼即從事史學,其父錢麟書於民國初年協修《清史稿》,海岳隨侍在京。受其父及史館諸人啓發,錢海岳開始收集南明史料與研究南明史事,在1931年曾撰述一篇南明通史[1]:4。此年,錢海岳亦正式開始撰寫紀傳體南明史[7],最開始擬名為《後明史》[8]。當時國家積危、列強入侵,有識之士多刊佈南明史事著作及明末死節之士傳記,以彰民族氣節[1][9];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淪喪,群眾又有將南明政局與此時形勢相類比者,史學界也又掀起研究南明的熱潮。當時有意撰寫南明史的學者還有朱希祖、柳亞子等人,錢海岳在撰寫過程中,就曾與朱希祖探討體例及借閱史料[1]。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錢海岳攜帶書稿隨國民政府西遷重慶[10],又至新疆[11],日就搜集考訂,最終於1944年秋完成《南明史》初稿一百卷(柳亞子曾於1950年10月拜訪錢氏並將《南明史稿》帶走抄錄一份,攜回北京,知獲至寶
[12]:202,後藏於中華書局圖書館[1]),此年距明崇禎甲申年(1644年)恰為三百年整[1][11]。書雖初成,作者又以清初文網森嚴,屢興大獄,死者萬人……凡三朝史料及詩文有涉者,蕩然無存,即有故家鈔本,子孫亦多懼禍,眢井魚腹,隱匿不出,以致湮沒者夥矣
[13],欲徵集更多史料來開展後續修訂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錢海岳依次被調入江蘇省博物館和南京圖書館工作,以館中藏書豐富,「隨手補充,更為完備」[1]:5。後經過二十餘年的修訂,史稿又增刪為一百二十卷,錢海岳復謄清一份[1]:10[11]。文化大革命運動初,錢海岳遭受迫害,被定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其《南明史》謄清稿與草稿悉數被紅衛兵查抄,珍貴藏書被付之一炬[5],修訂工作被迫終止;其本人又因曾表彰鄭成功,被誣為宣傳蔣中正反攻大陸,造反派於1968年1月14日將其拉到明孝陵,從上面將其推下跌死[14]。錢海岳死後,《南明史》終稿及其完成情況一時便下落不明[1]:11[11][3]。
顧頡剛對此書極為關注。1952年11月,顧頡剛專程至蘇州拙政園觀閱錢氏《南明史》[1]:5,其後又同錢海岳多次過從交遊及書札往返[11];1971年4月,顧頡剛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之命整理二十四史時,於《整理國史計劃書》中稱清代統治者為要湮滅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對於入關後十八年的南方漢人政權竭力抹煞,致《明史》中記載寥寥,無從見到民族鬥爭的事實,但漢族的零星記載尚多流傳;清亡以後,如柳亞子等甚思作系統的整理,終未如願。錢海岳獨竭數十年的精力,編成紀傳體的《南明史》百數十卷,足備一代文獻。只因他不喜社會活動,所以知道這部新史的人極少
,如能覓得,應置《明史》之後
,並猜測其書或許流落於無錫、南京之間[1]:11[11]。1979年4月,錢海岳女婿堵仲偉找回《南明史》謄清稿前96卷,合後24卷草稿,恰為120卷。顧頡剛作題跋云:余當1971年4月,承周總理命,主點校《二十四史》,參加出版會議,即曾提出尋求此書,次於《明史》之後、《清史稿》之前。時同人以為應俟《二十四史》點校完成後再議。今全書已完成矣,此稿適出,其當與國家出版局及中華書局主事者籌商之。
[1]囑王煦華清點《南明史稿》。後顧頡剛又於日記云:予之心事,有三部書當表彰:一、吳燕紹《清代蒙回藏典錄》;二、孟森《明元清系通紀》;三、錢海岳《南明史稿》。因與煦華談之,他日有便,更當與胡喬木院長言也。
[14]:646,又與中華書局商榷出版事宜[11]。1980年,顧頡剛歿,《南明史》整理出版之事遂被擱置[11]。後堵仲偉及其女堵力多方尋找出版社及學者整理出版,多以學者要求巨額點校費與共同署名而意見不和[4]。2003年10月,中華書局編輯劉德麟與俞國林與堵仲偉取得聯繫,一同對錢氏手稿進行整理,2006年終於將此書付梓[1]:12[4]。2011年5月,錢海岳家人將《南明史》一百二十卷手稿無償捐贈給無錫市檔案館入藏[11][5]。
內容
[編輯]錢氏《南明史》凡十四冊、共一百二十卷,體例完整,所列傳主近兩萬人,同時附傳極多,堪稱宏富[1]。全書引用明人撰述850種、清人撰述509種、方志1871種,共引用資料3230餘種[15]。卷一至五為本紀,分紀明安宗、明紹宗、明昭宗、監國魯王;卷六至十四為志,分為曆、禮、選舉、食貨、兵、藝文六志;卷十五至二十四為表,分為諸王、諸臣封爵、宰輔、七卿四表;卷二十五至一百二十為列傳:卷二十五至二十八為后妃、諸王列傳,卷二十九至九十為南明主要人物傳記,卷九十一至九十三為儒林傳,卷九十四至一百為文苑傳,卷一百一至一百七為忠義傳,卷一百八為孝友傳,卷一百九至一百一十二為隱逸傳,卷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五為列女傳,卷一百一十六為宦官傳,卷一百一十七為姦臣傳,卷一百一十八至一百二十為畔臣傳;最後為引用書目[3]。而由於朱希祖、柳亞子等南明史家編纂南明史之計劃以戰亂、遷徙等先後流產,錢氏《南明史》遂成唯一以「本紀、志、表、列傳」完整紀傳體例著成的南明史書[1][6]。
錢海岳認為作史之要,首重體例
,亦沿用傳統紀傳體例編著《南明史》。其作史原則與作者早年所著《重修清史商榷》提出的六條建議基本相同,共分為網羅放失、先成表志、辨別是非、破除忌諱、講求義法、潤色詞筆
六點[1]:7-10。除此六點外,作者亦沿承中國傳統史觀、體現「春秋大義」的民族思想[1]:10,以「一本天王正統」、「辨名正位,扶統立極」、「嚴華夷,辨正閏,別名分,植綱常」為標準。作者以1944年12月22日即「崇禎甲申後三百年日長至」作為其百卷本《南明史》完成的日期,又反映其對於明朝的認同[3]。其「春秋大義」亦體現在其人物收錄標準上,如提出撰寫《列女傳》是為「所以愧男子之二其行者也」,撰寫《姦臣傳》、《畔臣傳》是為「大書特書,庶幾存千秋之鐵案,不使逃斧鉞之誅焉」等等[1],又提倡「封疆之臣,與地存亡;郡縣之吏,與城存亡;謀人之國,國亡則死;謀人治軍,軍敗則死,此人臣之通義也」[3]。其亦注重對小人物的記載,南明史中起義軍名字、出身,凡能發掘者均一一列出;無論販夫走卒或菜農廚師,凡有義舉、參加抵抗者,皆有收錄[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修訂史稿又受到人民史觀的影響,曾提出所紀農民革命運動觀點立場及措辭理論,抄清時應詳加修正
[5]。
體例
[編輯]本紀
[編輯]卷冊 | 目錄 | 內容 |
---|---|---|
卷1 | 本紀第1 | 安宗 |
卷2 | 本紀第2 | 紹宗 |
卷3 | 本紀第3 | 昭宗一 |
卷4 | 本紀第4 | 昭宗二 |
卷5 | 本紀第5 | 監國魯王 |
志
[編輯]卷冊 | 目錄 | 內容 |
---|---|---|
卷6 | 志第1 | 曆 |
卷7 | 志第2 | 禮 |
卷8 | 志第3 | 選舉 |
卷9 | 志第4 | 食貨 |
卷10 | 志第5 | 兵 |
卷11 | 志第6 | 藝文一 |
卷12 | 志第7 | 藝文二 |
卷13 | 志第8 | 藝文三 |
卷14 | 志第9 | 藝文四 |
表
[編輯]卷冊 | 目錄 | 內容 |
---|---|---|
卷15 | 表第1 | 諸王世表一 |
卷16 | 表第2 | 諸王世表二 |
卷17 | 表第3 | 諸王世表三 |
卷18 | 表第4 | 諸王世表四 |
卷19 | 表第5 | 諸臣封爵世表一 |
卷20 | 表第6 | 諸臣封爵世表二 |
卷21 | 表第7 | 諸臣封爵世表三 |
卷22 | 表第8 | 諸臣封爵世表四 |
卷23 | 表第9 | 宰輔年表 |
卷24 | 表第10 | 七卿年表 |
列傳
[編輯]列傳第1-10
[編輯]列傳第11-20
[編輯]列傳第21-30
[編輯]列傳第31-40
[編輯]列傳第41-50
[編輯]列傳第51-60
[編輯]列傳第61-70
[編輯]列傳第71-80
[編輯]列傳第81-90
[編輯]列傳第91-96
[編輯]卷冊 | 目錄 | 內容 |
---|---|---|
卷115 | 列傳第91 | 列女三:黃道周妻 吳三女等、鄧文昌妻 喜妹 林鼎湟妻等、周玉簫 王鏡妻 王家政妻等 鄭貢甫妻等 勝娘 政和謝氏 壽寧江氏 沙縣廖甲妻 長汀胡氏 寧化謝氏 伊好姑 永定烈婦 泰寧三烈婦 李聚娘等、張延祚妻、鄭成功妻妾 高士機妻等、鄭克𡒉妻、沈瑞妻 黃棄娘、鄭宜娘 鄭月娘等 四葉氏、義娘 二楊氏 陳正公女 楊氏、陳子壯母 黎彭齡妻 熊開元妻 賴萬生妻等 湛翼卿女 王桂卿 劉應昌女 龍昇妻 李氏、趙青鏤、趙大奇妻 趙大勛妻 梁任昌妻等 黎妻等 李氏六女等 畢氏女等 黃肇楊妻等 劉應昌女等 金娘 陳昌第女 李漆妻、蔡甸妻 霍玉真 熊鳴盛妻 周化龍妻、湘鄉彭氏 郭純貞 杜小英 胡均嶢妻、杜湘娥 易登衢妻 伍鳳鳴妻等 楊枝棟妻 徐青鸞等 眭炯耀妻等 鄭啟秀、于元燁母 張國祚二妾 蔣拯世妻等 蔣學典妻等 平樂婦 何孟坤女 文秉世妻 葛若蕙妻等、許若瓊 李麗華 嚴蘭珍 齊飛鸞 王鳴珂妻 劉時雨妻等 辜氏女 羅拱明妻 藍燦妻、劉應選妻 李愛芳女等 汪禹澤妻等 顧天澤妻等、綿州劉氏四烈婦 王宗道妻 劉光裕孫女等 李明哲妻 張祿中妻 賈胤昌母等 趙公選妻等 蒲先春妻等 楊日昇妻 王廷輔妻等 黃輝孫女 陳扆女等 王扆妻等 楊若梓妻等 王傑妻等 周五姑 李為鼐妻等 謝皇鎛妻 譚性妻 荊娘、戚成勛妻 魏尚元女等 焦桐妻 敖乾恆母等 楊霏璧妻等 甘俸爵妻等 文曉女等 汪學仲妻 何甲妻 王世琮妻等 劉鼎漢妻等 熊文豹女等、宜賓樊氏諸烈 劉之綸妻 劉堯銓妻等 范璵妻等 陳三姑 蘇亮工妻等 帥振邦母 祝之茂妻等 楊明新妻等 新喜 閔翼聖妻等 楊成名妻等 王自敏妻等、何騰蛟妻妾 閔於行女 胡甲妻等 吳中芸妻等 邱禾嘉妻等 張承祖妻 陳謨妻等 陳五藻妻等 劉廷獻妻等 傅億妻 盧雲龍妻等、解從富妻 解從應妻 居之敬妻等 李大中妻 王配京妻等 羅天文妻 周天昌女 李源妻 李選妻 楊維熊妻等 李獻忠妻等 張羅英妻等 姚時熙妻 楊克勤妻 楊仁海妻等 李祚昌妻等 苗元昌妻等 瞿鳴鑾妻等 張夔龍妻等 張繼樞女等 彭氏 吳國慶妻等 史書妻等 阮元聲妻等 王家冠妻等 王思揆母 李在門妻 陳竭忠妻等 李轍妻等 李圖功妻 劉開熙妻 葵姑 雷上聲妻等 李謙益妻 紅裙女等 楊氏 何天衢妻等 朱際昌妻等 王維漢妻 劉襄妻 楊廉妻 邱世第妻等 李煒妻等、熊才妻 蘇源妻等 許純臣妻 汪元翰妻等 楊一德妻等 文化孚妻 楊昭妻 段顯女等 鄒瑞麟妻 蘇發早妻等 楊國賓妻 王緒永妻等 黃茂栗妻 楊騰龍女 蕭蔘將妻 段元臣妻 楊璧妻等 龔堯年妻 閔法祖妻等 廖偕亨妻等 段之謫妻、沐天波侍女 沐瑞貞 王某妻、楊娥 |
卷116 | 列傳第92 | 宦官:韓贊周、盧九德 李承芳 孫進、高起潛 屈尚忠等 孫元德 喬尚等 張榮等 谷應珍 何志孔、李國輔、王坤 李元培 徐元等 楊起明等 張璞、龐天壽 志道金 李國泰、夏國祥 江國泰 趙進等、張福祿 全為國、劉八、李崇貴 楊德澤 商昇 邊永清 楊紹慎 趙之璞 董元 雷飛鳴 范述古 袁祿 門朝棟 姚在洲 王永壽 惟一 錢守俊 蹇而泰 犁支 盱眙中官 |
卷117 | 列傳第93 | 姦臣:馬士英 子錫等 劉喬 田生蘭 周崇極 周之夫 李誠矩、阮大鋮 水佳胤 郭如闇 周昌晉等 袁弘勳 徐復楊 虞廷陛等 陳爾翼 劉光斗 王璲 黃家鼐 陳以瑞 陶崇道 虞大復 季寓庸、張捷 子伯駿 黃耳鼎 陸朗 袁本盈、楊維垣、劉孔照 馮大任、李沾 馮可宗 蔡忠等、張孫振、馬吉翔 弟雄飛 呂爾璵 錢匡、郭承昊、蒲纓、賀九儀 狄三品等 張明志 王有德、田仰 |
卷118 | 列傳第94 | 畔臣一:蔡奕琛 胡麒生、唐世濟、李喬、鄒之麟 朱之臣 方拱乾、黎玉田 盧世㴶 趙繼鼎 李讚明、黃澍 李藻 嚴繩光 侯定光 張奐、朱國弼、柳祚昌 李祖述 孫維城 湯國祚 方一元 焦夢熊 郭祚永 孫承志 齊贊元 夏尚忠 葉思敬 駱循理等、劉澤清 張文光 王天爵 盛黃 柏承馥 馬化豹 賈漢復等 范鳴珂 劉景綽 孫枝秀 丘俊孫 賈開宗 沈豹等 王相業 李棲鳳 高歧鳳 韓尚亮、常應俊 任暄猷 劉忠等 馮用 錢世熹 盧九武等 劉大受等、陳洪範 |
卷119 | 列傳第95 | 畔臣二:黃鳴俊 子天復等、吳春枝 陳王謨 吳士耀 王國冕、曾道唯 李覺斯等、王應華 顧元鏡、關捷先 王之臣 葉廷祚 伍瑞隆等 陸元璣 何宗鼐等、鄭瑄 郭必昌等 丁胤甲 郭煒 錢震瀧 黃志美、鄭芝龍 弟芝豹等 王之富 張岳、吾必奎、沙定洲、何吾騶、黃士俊 子昌禎等 楊邦翰 梁應材 吳以連、丁魁楚 車任重等 蘇文聘、張佐辰 蔣御曦 扶綱 孫順 胡顯 徐心箴 黃復生 吳楚材 李恕 吳起鳳 唐文煇 官純胤 魯禹謨 周應運 范應旭 趙如郊 向維時 蔣鳴皋 倪巽生 葉之馨 楊嗣先 史文 孫爾韜 張文光、童天閎、萬翱、袁彭年、戴國士 李懋祖、傅上瑞 馬鳴鑾等、毛壽登 吳李芳、黃性震 傅為霖 施明良等 |
卷120 | 列傳第96 | 畔臣三:劉承胤 弟承永 唐勝四 唐虞會 高光映 劉魯生 鄒枚 周思沖 鄭應昌、陳邦傅 子曾禹 胡執恭 沈原渭 張立光等 何允光 茅守憲 龍文明 陳安國 李潔、李士璉 黃應杰 汪瑞儀 劉炳 張道瀛 王興 梅應芳 孫崇雅 李如碧 王會 楊威 廖魚 楊武 吳子聖 章貴芳 高啟隆 王朝欽 劉之復 任夔道 馬寶等 塔新策 劉偁 黎啟明、佟養甲 張善 劉顯名、孫可望、張虎 張勝 王尚禮 王自奇 關有才等 高恩 程萬里 康國臣 閻鍾純 方于宣 任僎 朱運久、宋之普 蘇壯 張士楚、謝三賓、方國安 馬漢 俞玉 方任龍 郭士捷 |
評價
[編輯]正面評價
[編輯]顧頡剛曾說:錢海岳寫《南明史稿》真不容易,下了幾十年的死功夫,沒有助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一點一點搞起來的。
[15]其又曾在日記中稱讚《南明史》書稿:共三十二冊,三千三百八十四頁,每頁五百字,合計1,692,000字,加以整理,真一大工程也!
[11]
謝國楨在其所著《增訂晚明史籍考》中稱讚錢海岳佔嗶之勤,蓄材之廣
治學之勤,老而彌篤,修訂史稿,用力不輟
[1];又評價《南明史》特點云:明室南遷,戎馬倉皇,民族抗斗,史有足征;而典章制度、經濟基礎則難以搜檢,著者能於紀傳之外,撰為志表,用意可謂至善。
[11][16]:400
南炳文肯定《南明史》之史學價值,也指出此書仍有考訂與斟酌之空間[3]。
研究《南明史》的學者王浩淼、王艷等認為,《南明史》是研究南明歷史的權威性著作
,整理效果最佳,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2][17]。
負面評價
[編輯]謝國楨認為錢氏仍然沿用中國傳統正史範式有待商榷:「且以今日而仍用紀傳體裁,亦有商榷之處。」[16]:400卜永堅也認為,《南明史》是延續二十四史傳統的產物,其採用紀傳體裁,未透過註腳標明所述史實來源,參考書目多不云作者與版本(如抄本或刻本),而又以儒家的君臣正統政治秩序觀念撰寫史書,是中國歷代王朝官方史學的「科學範式」,在近現代史學界向西方轉移的學術範式之下,其地位略顯尷尬[3]。
王浩淼、王艷等認為,明季歷史本身錯綜複雜,錢氏《南明史》所釆文獻資料太多,「所采數據靡雜,未能獨具別裁,取捨間有未當」,有些記事略顯簡單,有些又過於繁瑣;傳記部份略有混亂,在記三朝主要人物時不分忠奸,而後面人物傳記又有忠義、佞幸之分;參考文獻龐雜,前後文所記人物官職、爵位、史實偶有錯訛及混亂者[2][17]。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原為求桂,按出土資料改正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中華書局編輯部. 南明史出版说明. 中華書局. 2006. ISBN 978-7-101-11665-6.
- ^ 2.0 2.1 2.2 王浩淼; 陳金鳳. 錢海岳《南明史·諸王傳表》補證.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4). ISSN 1673-0453. doi:10.16148/j.cnki.cn32-1743/c.2020.04.003. CNKI HDCS202004003. NCPSSD 7103846871.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卜永堅. 錢海岳及其《南明史》:中國現代史學界的幽光 (PDF).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09, (49) [2022-07-08]. doi:10.29708/JCS.CUHK.200901_(49).0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8-15).
- ^ 4.0 4.1 4.2 4.3 堵力.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的外公钱海岳及其《南明史》. 澎湃新聞. 2015-08-23 [202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3).
- ^ 5.0 5.1 5.2 5.3 邵楓. 歷經六十載 百卷手稿終歸故里. 中國檔案. 2011, (09): 79–82. ISSN 1007-5054. CNKI ZGDA201109039.
- ^ 6.0 6.1 張知常. 《南明史》120卷手稿入藏江蘇無錫市檔案館. 蘭台世界. 2011, (14): 68. ISSN 1006-7744.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1.14.077. CNKI SHIJ201114075.
- ^ 錢海岳《南明史·自識》:
史稿始於辛未。
- ^ 錢海岳《重修清史商榷》:
明南渡三帝……傳略而不詳……蓋《清史》主清,例難詳明,若必欲一一詳備,則別為《後明史》可也。
- ^ 朱希祖《晚明史籍考序》:
民國既建,海上有痛史之刻,有明遺民之作,方期此等鉅製,日出不匱,俾得彙輯叢殘,完成信史。
- ^ 錢海岳《南明史·義例》:
……不意東海揚塵,避地巴蜀,是書以在行笈,幸未散佚。
-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劉桂秋. 钱海岳简明年表初编.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2, 33 (10). CNKI JMLK201210021. CQVIP 43904130.
-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中國革命博物館編 (編). 《柳亚子纪念文集》.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7. NLC 000413488.
- ^ 《南明史·自識》
- ^ 14.0 14.1 顧頡剛. 《顧頡剛日記:第十一卷 1968-1980》.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7. ISBN 978-957-08-3015-6. NLC 003661219.
- ^ 15.0 15.1 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钱海岳《南明史》手稿. 檔案與建設. 2014, (01). ISSN 1003-7098. CNKI DAJS201401035f. NCPSSD 49078231.
- ^ 16.0 16.1 謝國楨. 《增订晚明史籍考》.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NLC 000304916.
- ^ 17.0 17.1 王艷.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校读札记 (碩士論文). 南京師範大學. 2013. CNKI 1013338943.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