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孙可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孫可望

孫可望(?—1660年12月21日),之际陕西延长[1],本名可旺,小名旺兒張獻忠義子。原為大西将领,後在云南建立政权,自称平东王,不久加入南明勢力,先后自称秦王秦国主,最後降,受封义王

生平

[编辑]

孫可望年少时参加張獻忠的饥民造反,因膂力過人,驍勇善戰,,綽號“一堵牆”,深受張獻忠喜愛,與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皆為獻忠義子。大西政权建立后,封為平東將軍,另加监军,位列诸将之首。大顺三年(1646年),張獻忠死於西充,餘下五、六萬起義軍由孫可望與李定國繼續領導。孙可望率領大西軍數千人南走,攻克遵義貴陽,進屯雲南,平定沙定洲之乱,降伏明黔国公沐天波杨畏知的势力,在云南建立政权。大西军进入昆明后,孙可望被诸将推为“盟主”。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为安西王,刘文秀为抚南王,艾能奇为定北王。为争取云南汉族官绅和土司的支持,废除大西国号和大顺年号,纪年暂用干支,“建国不建统,纪年不纪号”,许诺“共扶明后,恢复江山”。以杨畏知为华英殿学士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严似祖为吏部兼礼部尚书,王应龙为工部尚书,丁序琨为户部尚书,任僎为副都御史掌都察院事,马兆羲为学院,张虎为锦衣卫。沐天波仍为黔国公。府、州、县官员也一概重新任命。

永曆三年(1649年),孫可望致書南明永曆政權,願“聯合恢剿”,與南明政權抗清,请封亲王“秦王”。永曆朝廷一方面想利用孙可望的大西军,一方面又觉得他们是贼人,犹豫不决。起初准备封孫可望为景國公,后来堵胤锡建议改封郡王“平辽王”。与此同时,控制广西的权臣陈邦傅为了制衡大顺军余部忠贞营,利用永历帝给他的空白诏书,伪诏封孙可望“秦王”。永历帝不肯将错就错,孙可望便借伪诏自称秦王。同年,孙可望政权铸“兴朝通宝[2]

永曆五年(1651年),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派兵入貴川,樊一蘅病卒,所部歸孙可望[3],盡收南明武大定袁韬、諸軍殘部,“凡街衢桥道,务令修葺端整,令民家家植树于门,冬夏常蔚葱可观”。永历帝遂于三月初一承认孙可望为秦王[4]。孫可望移永曆帝於貴州安隆。1654年,孫可望斩吴贞毓等十八人

孫可望殘暴善妒,與李定國不和。永曆六年(1652年)李定國率東路軍東出湖南隨後南下廣西,屢建戰功。孫可望恐定國威重難制,欲去其兵權。李定國被迫退入廣西。永曆八年(1654年)李定國欲联合郑成功东西夹攻广东,因郑无意出兵失利,退回广西。永曆十年(1656年)永历帝因不满孫可望的压迫,招李定国带兵勤王。李定国从安隆把永历帝接到昆明。

永曆十一年(1657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李定國、刘文秀部,因部將倒戈歸李定國,孫可望大敗,率部屬亲属四百餘人降清,献上了“滇黔地图”。清廷对于孙可望极为重视,是年十二月,特旨封孙可望为义王[5]。此後清军一路勢如破竹,永历政权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可望又遣人赍手书招诸将帅,言已受王封,视亲王,恩宠无比。诸将降者皆得予厚爵,非他降将比。惟定国一人不赦”[6]。顺治十六年(1659)闰三月,有人揭发孙可望放债取利等事,被寬恕。順治十七年(1660年)西南大势已定,六月,他被迫上疏请求辞去义王封爵和册印。同年十一月二十日,病死;一說狩獵時,為清軍射殺[7],或者说“封为义王,寻被酖”[8]

家庭

[编辑]

家族世袭正白旗汉军第四叅领第六佐领、正白旗汉军第四叅领第七佐领(均系康熙八年编设),后此两佐领作为公中佐领(载《钦定八旗通志》)。

  • 孙征淇孙征淳先后嗣爵。
  • 孙征灏袭爵时改为慕义公,袭正白旗汉军第四叅领第六佐领。其:
    • 孙宏相,降为世袭一等轻车都尉(载《钦定八旗通志:正白旗汉军世职》)),袭正白旗汉军第四叅领第六佐领。孙儿袭一等轻车都尉、佐领孙爟。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清廷决定:“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9]

艺术形象

[编辑]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248》,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清史列传》和《清史稿》记载他是延长人。林毓辉为《清代人物传稿》撰《孙可望传》说他是“陕西米脂人”。
  2. ^ 《中国古钱币》,唐石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3. ^ 嘉庆十七年《宜宾县志》卷四十八,艺文,李洪霁《彭明扬传》。
  4. ^ 爝火錄·卷二十一
  5. ^ 《清世祖实录》卷一一七
  6. ^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十四·李定國列傳》
  7. ^ 王源鲁《小腆纪叙》卷下《孙李构难》记:“可望既封为义王,后从出猎,毙于流矢。”《行在陽秋·卷下》亦有此載。
  8. ^ 林时对《荷牐丛谈》卷四《端溪滇桂十六载纪元延统》。
  9. ^ 《清高宗实录》卷八八六,参见《清史列传》卷七十九《孙可望传》。
前任:
張獻忠
大西首领
1647年
繼任:
废除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