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同行評審/馬達加斯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達加斯加[編輯]

馬達加斯加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其他以往記錄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說明:譯自英文特色條目,不過個人知識面有限,可能有不少地方存在誤讀,所以請求大家的意見加以改善。先謝謝。—劉嘉留言2014年5月12日 (一) 03:44 (UTC)[回覆]
評審期︰2014年5月12日 03:44 (UTC) 至2014年6月12日 03:44 (UTC)

內容與遣詞[編輯]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行話術語完成度連貫性等與條目內容有關的要點
  • 條目太長,先看了前面幾段:
  • 引言
    1. 第二段:「從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間開始有人類定居」,似乎未準確表達「occurred between」的意思;而後半句「南島民族從婆羅洲乘浮架獨木舟來到島上」銜接欠佳;
    2. 最後一段:「亦或」作「抑或」更準確;「投入更多資金」能否寫作「更多投資」?
  • 「詞源」章節
    1. 「將之普及」的「之」能否改成「其」?「13世紀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在回憶錄中第一個記錄下了『Madageiscar』一詞」建議「第一個」改為「首次」;
已經調整語序,用字都已按閣下建議修改。--劉嘉留言2014年5月17日 (六) 16:13 (UTC)[回覆]
  • 「地理」章節
    1. 三張圖片放在那裡有點擠,文字略顯尷尬,不知可否調整;
    2. 「氣候」段落:「對該地區的雨林生態系統提供支撐」,「對」請改作「為」;「有記錄以來」加上內鏈指向「信史」是何故?21萬4260人這個數字格式有點混雜,建議「21,4260人」。--Kou Dou Talk Contrib 2014年5月17日 (六) 15:28 (UTC)[回覆]
「有紀錄以來」就是信史的意思(我也是之前在譯另一個特色條目時發現這麼個內鏈才開始用的)。數字這個……和1億2345萬6789美元是一樣的,都是格式手冊中認為OK的。--劉嘉留言2014年5月17日 (六) 16:13 (UTC)[回覆]

格式與排版[編輯]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標點符號列表章節排版序言)等資訊
  • 「詞源」章節
    1. 「當地人使用的馬達加斯加語中沒有出現過比『Madagasikara』更早,用來指代馬達加斯加島的名稱,」,第一個逗號能否改作頓號?數次注意到閣下的條目中逗號有改成頓號的餘地;
  • 「地理」章節
    1. 第一段:「馬達加斯加,南極和印度陸塊與非洲——南美陸塊分離」,希望添加頓號,以及修正連接號;
    2. 第三段:希望多加一兩個句號以分開句子(英文原文有長句因為語法上成立);
    3. 第四段:「高xxxx米」可以整合在句子中;幾座山的陳述間可加分號。--Kou Dou Talk Contrib 2014年5月17日 (六) 15:28 (UTC)[回覆]
後兩點不明白,因為沒有找到太長的句子……高XXXX米現在不是在句子裡面嗎?整合到句子中是指?--劉嘉留言2014年5月17日 (六) 16:13 (UTC)[回覆]
關於第三段,個人感覺「也是島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這裡的地勢以梯田為主」中的逗號可改句號;關於第四段,「馬魯穆庫特魯山高2876米,位於察拉塔納納山,是島上的地理最高點」不妨改成「高2876米的馬魯穆庫特魯山位於察拉塔納納山,是島上的地理最高點」;後面的句子也可改作「其後是高2658米、座落在安德林吉特拉國家公園的波比峰」,「再是高2643米、位於安卡拉特拉山上的齊亞法扎武納山,」(僅供參考);另外這個「高」能否寫作「海拔」?原文中的「齊亞法扎武納山」讀起來似乎應該是「齊亞法扎武納峰」。--Kou Dou Talk Contrib 2014年5月18日 (日) 12:35 (UTC)[回覆]

參考與觀點[編輯]

包括是否有參考文獻可供查證)、中立觀點未發表的原創腳註地域中心以及其他方針與指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