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討論:蘇州宇文宙武/存檔2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i[編輯]

先謝謝您投我一票,有關問題我回應在競選頁上了(我不是說您是醬缸蛆啦,不要誤會。只是對於民主,我是最強烈的擁護者)。另外,您有無興趣動兩個超級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英文前特色條目)和日本(英文現特色條目)。我英文特別濫,所以雖然想寫日本這個條目,可是一直都沒下手。內容見User:Dnssgh/test2。最後祝安。—出木杉 2007年5月1日 (二) 10:13 (UTC)[回覆]

我就住在北戴河的旁邊—秦皇島市。下次來應該好好招待你一下(不過我自己是湖南人,但是這個五一節期間我在南京)。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目在英文被撤消特色,我也不大了解(我比較專一,只在日文版那邊註冊了個帳號,有時做做跨語言連接)。一般情況下,敏感條目是幾乎不可能成為特色的,所以目標應該是優良比較現實。至於日本條目,我想我們單純翻譯就好。如果有問題,可以找半個日本人阿佳。—出木杉 2007年5月2日 (三) 10:08 (UTC)[回覆]
在優良條目評選中,南京市已得改善,還請您前去看看。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英文版里的特色條目評選記錄我找到了,見en:Wikipedia:Featured article candidates/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rchive1,當時還是2004年,評選的人極少。該條目也曾兩次進行覆審,見en:Wikipedia:Featured article removal candidates/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n:Wikipedia:Featured article review/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rchive1,現在看被撤消也是在所難免(許多中文版的早期特色條目也被撤消了)。還有,你答應我的日本呢?(其實不做也無所謂啦,畢竟這是高度敏感條目,肯定很難做特色)。看君對地理條目還滿有興趣的(特別是西班牙語美洲),以後大可把英文的國家、大洲、城市和地理分區條目做過來。那樣就可以做內容專家了。—出木杉 2007年5月19日 (六) 03:09 (UTC)[回覆]
嗯,加油了。大條目確實相當難動,不過有時寫一些是有好處的。做事還是有規劃些比較好,這樣效率比較高啦(按理你生活在那麼精緻的城市,應該滿有條理的,可能是北京這個烏煙瘴氣的城市把你帶壞了。哈哈,純屬猜測)。寫條目范圍太寬泛其實不見得很好,這樣很可能顧此失彼,所以不如專一些。其實不發揮君翻譯的特長可惜了。—出木杉 2007年5月19日 (六) 13:19 (UTC)[回覆]
想請您幫忙翻譯兩個非洲的小條目en:Horn of Africa非洲之角)和en:African Economic Community非洲經濟共同體)。不知是否可以?—出木杉 2007年5月24日 (四) 03:23 (UTC)[回覆]
因為發現您翻譯了一些阿拉伯地區的國際組織,所以才找上門來了。君若是能專精在翻譯一些國際組織、地理和歷史條目,實是大幸。—出木杉 2007年5月24日 (四) 03:49 (UTC)[回覆]

女皇[編輯]

模板改動完了,效果如伊琳娜女皇。另外,我想問一下您把狄奧多拉女皇稱為「狄奧多拉二世」是怎麼回事?歷史上並沒有兩個狄奧多拉皇帝。如果您指的是查士丁尼的妻子狄奧多拉的話,她沒有正式被承認為共治皇帝。--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1日 (二) 11:00 (UTC)[回覆]

很抱歉這麼晚才給您回復!

我想您說的並不完全正確。並不存在「是共治皇帝的稱女皇,按世數計;是共治者而不是皇帝的稱皇后或皇太后,也按世數計;而不是共治者的稱皇后,不按世數計」這種傳統。西歐尤其是英國很少有接觸到共治這種概念的機會,所以他們怎麼處理完全是傳統形成的。比如威廉三世被稱為「三世」,而西班牙的腓力甚至沒有被列入英國君主世系中,儘管在英國當時的政令上寫著「Philip and Mary,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and Queen of England, Spain, France, Jerusalem, both the Sicilies and Ireland, Defenders of the Faith, Archdukes of Austria, Dukes of Burgundy, Milan and Brabant, Counts of Habsburg, Flanders and Tyrol」。因為世數主要是歷史學傳統形成的,所以很多是後加的(比如埃及人和柬埔寨人並不計算世數)。克利奧帕特拉,貝勒尼基,阿西諾亞等人的世數計算,實際是史學傳統定立的,因為古代希臘人也不計算世數(錢幣可以證明這一點)。而且這些人也不是攝政,都是各位托勒密的女兒和妻子(獲得共治地位是來自近親婚姻,而非來自攝政權力)。所以大家都沿用,誰也沒有什麼意見。但是,關於「狄奧多拉」,顯然就沒有這個傳統,至少沒有達成統一。

舉幾個例子。英語的en:Theodora (9th century)條目並沒有稱她為Theodora I,只是那個皇帝模板里這麼做了。然而在希臘語的對應模板里就根本沒有把她列入(el:Template:Βυζαντινοί Αυτοκράτορες)。皇帝列表也不將其包括在內(el:Κατάλογος των αυτοκρατόρων του Βυζαντίου)。而德語竟稱她為「狄奧多拉二世」(de:Theodora II.),顯然,這是把查士丁尼之妻計算在內了。

綜上我想,「狄奧多拉二世」這說法只是製作模板者的原始研究,可能甚至沒有得到en:Theodora (9th century)這條目作者本身的同意,更不必說全世界的研究者了。因此我們沒有必要跟隨。如果要跟隨,也是跟隨希臘語的版本比較好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日 (三) 12:39 (UTC)[回覆]

是我會錯意了,抱歉!另外,您發現了我的疏漏,呵呵(克利奧帕特拉一世是我寫的)。其實她被稱為一世是因為嫁給了托勒密而不是為托勒密攝政,而且她也不是托勒密的本家(剛才說漏嘴了)。不知道怎麼用漢語在條目中表達這個意思,我再想想。--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日 (三) 12:55 (UTC)[回覆]
宙武和frankfort兄,關於狄奧多拉女皇是否稱爲一世或二世的問題,我認爲如果歷史學家與當時也沒有使用數字記載的話便不應該使用「二世」稱號。zzz……很睏 找我 2007年5月3日 (四) 19:44 (UTC)[回覆]
另外,克利奧帕特拉諸位王后的世數如何可以連帶或證明拜占庭的君主也適用相像的世數?zzz……很睏 找我 2007年5月3日 (四) 19:51 (UTC)[回覆]
哈哈,沒關係,沒關係。zzz……很睏 找我 2007年5月4日 (五) 04:21 (UTC)[回覆]

太上皇[編輯]

我到現在才發現原來先前顧兄和出木杉兄等人曾就武則天是否算是太上皇有過一番討論,身為太上皇列表的建立者,我發表一點感想,其實當初我在做這個表的時候,就曾對武則天要不要列進去再三考慮過了,後來沒列進去是因為太接近原創研究。顧兄舉的宋孝宗的例子我是知道的,但其例是否和武則天相同,還有待斟酌,因為嚴格來說,太上皇只是一個概念,實際上當事人都是皇帝了,愛怎麼稱呼他退位後的頭銜就怎麼稱呼,這裡本來是不能拘泥於形式上的名稱;但壞就壞在武大娘退位後到唐室復辟前,整個朝廷的狀況是模稜兩可的,到底對武大娘加尊號是出於把她當太上皇?還是只是單純被趕下台的退位皇帝?我想就算是李顯、李旦等人自己都不清楚,歷代似乎也沒有主張武則天算太上皇的人(相較於其他太上皇),若是我們幫他們決定,豈非是原創研究,基於這個原因我就沒寫上去了。(另外也可以思考,萬一武則天是太上皇,那李顯也應該算是做了幾天的武周皇帝。)

原則上我對太上皇列表中,加上武則天是沒有太大的意見;不過建議把太上皇條目中的一句:「實際上皇帝卻是迫於形勢而非自願退位的,如唐高祖、武則天、唐玄宗等」,這裡的「武則天」刪除,蓋此句只是列舉,不是窮舉,如果有爭議,我認為在正文中能免則免。未命名 2007年5月3日 (四) 09:45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編輯]

你好,黨錮之禍已改進,謝謝,望察。—Chaplin 來喝杯茶吧!日頭西出 2007年5月4日 (五) 13:08 (UTC)[回覆]

我們正在討論有關User:Eliot創建之條目[編輯]

鑑於此用戶創建了極多沒有參考來源的條目,我懷疑他可能悄悄的改缺了歷史,現在我們於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頁內討論這個話題,歡迎你參與討論。--Eno TALK 2007年5月4日 (五) 23:53 (UTC)[回覆]

其實將中國大陸改成中國比較合理,中國大陸=中國。況且,將台灣放在中國大陸內不太合理,因為台灣並不是為於中國內陸。但是也不可將之寫成中國境外,畢竟那是「中國未統一領土」,不可能是國家。所以我覺得中國最合理。在外國,China差不多=Mainland China,不需要加「大陸」。--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0:17 (UTC)[回覆]

o...我以為是你將港澳台放入中國大陸內,原來是誤會。--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4:11 (UTC)[回覆]

@@順帶一題,你剛剛編輯的ref網頁是2004年的新聞,不是2007年2月26日...是不是弄錯了呢?--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4:43 (UTC)[回覆]

題外話,有興趣想知道隊名是甚麼。知道的話在我的對話頁回覆便可。謝謝!--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6:02 (UTC)[回覆]

覺得有可能不會聯合。因為合併了的話所有有實力的選手都應該會是來自南韓...北韓會說不的。Anyway,thanks--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6:07 (UTC)[回覆]

陪都[編輯]

很好啊。不過我查的有關陪都的資料,都顯示只有中國才有較正式健全的陪都制度,外國確實沒有。我外國歷史很不靈光,你可以問問doughlasfrankfort。—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1:53 (UTC)[回覆]

我看的書都說應該是燕的下都。—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7:14 (UTC)[回覆]
糟糕忘記了,確實是洛邑,但沒見過是朝歌的說法。—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7:26 (UTC)[回覆]
「省政府隆重表彰殷墟申遺功臣——朝歌被稱為「陪都」」「天元初始箕子山」的參考價值不大,只是地方政府自吹自擂的文字。另外一個滿有參考價值的,不過終歸只是一家之言。洛邑是中國最早的陪都應是史學界共識。而朝歌可能沒有結論。—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7:41 (UTC)[回覆]
恩,我看的書大部分已經將朝歌升為首都了。—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7:48 (UTC)[回覆]

大中華區有馬來西亞?[編輯]

馬來西亞有大量華人是沒錯,但當地華人並不是最大族群。新加坡因華人為最大族群,納入大中華區是勉強可接受的,不過其畢竟離大陸有些距離了,非本土。也與大中華區任何一個政權沒有隸屬的關係。一般情況下所說的大中華區應該是大陸;港澳和台灣才對吧。你這樣把馬來西亞列入,搞不好人家馬來族人以為你有領土野心(玩笑,不過如果你把外滿洲列入,俄羅斯人一定與你打核戰爭)—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2:18 (UTC)[回覆]

沒有必要事事以英文版為圭泉,搞不好是一位英文不錯的憤青寫進去的(蒙古更扯了,其漢人是絕對少數族群)。而且,維基的方針里有一條「維基不可自參考」,換言之,其他版本的維基百科是不能直接作為參考資料的(PS:現在沒有代理,用的是鏡像,所以只能看中文版,沒法看外文版)—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2:29 (UTC)[回覆]
那麼泰國也是了?人家的網頁有講那是東南亞國家。另外個人的blog,討論區不能作為資料來源的(有一期雙周提示就是說的這個)—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3:05 (UTC)[回覆]
同意。可以這樣表述:「在大部分情況下,大中華地區指的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台澎金馬。但有時也會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聚集的南洋國家。」模版里就可以只有兩岸四地。—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3:19 (UTC)[回覆]
怎麼沒香港,莫名其妙?香港是公認的大中華區啊。—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3:38 (UTC)[回覆]
扯遠了啦,現在的表述應該沒問題了。有問題再來找我吧。—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4:04 (UTC)[回覆]

陪都[編輯]

我想西方人沒有這種概念吧。西方人的對應觀念,我想應該是行宮。實際在15世紀前,歐洲連首都的概念都很淡薄。因為歐洲中世紀時實行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權,所以嚴格說並沒有全國權力中心的概念。你可以把王室居住地理解為首都,但王室領地都被局限在很小的一個地方,難以出現陪都的條件。還有一點,就是那時歐洲國王一般都是居無定所的。因為衛生條件差,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就會發生瘟疫。所以那時的王室都是從一個行宮搬到另一個行宮,輪流居住。

不過羅馬帝國時代有一個例子我不敢肯定。四帝共治時一共有4位皇帝,我不知道副皇帝的駐節地對正皇帝來說能不能算陪都(嚴格說應該不算)。

還有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問題。這個我也記不清了。總之神聖羅馬帝國一直沒有固定的首都(一般皇帝發家於哪裡他就駐節於哪裡),但是亞琛的地位一直很特殊,希望您再查閱一下。

還有換過首都的國家(如葡萄牙)至少具備產生陪都的條件,最好也關注一下。--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5日 (六) 02:38 (UTC)[回覆]

Talk:陪都

en:List of countries with multiple capitals

en:Temporary capital

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5:42 (UTC)[回覆]

不用謝,我也沒有幫上什麼忙,您太客氣啦,通過您寫的條目我也長了很多知識,謝謝。—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08 (UTC)[回覆]

好漂亮的條目!托勒密諸王大多是我兩年前的條目,荒廢已久,兄台若有興趣不如都加以改進吧。另外,那個模板不錯。只有一點我有不同意見:稱愷撒為「愷撒大帝」雖然也散見於漢語,但實有不妥,因愷撒終未稱帝(「我不是國王,而是愷撒」)所以他的稱號頗類龐培(龐培總不能譯為龐培大帝吧),所以我認為愷撒大帝實應儘量避免,若避無可避,直書「偉大的愷撒」即可,正如龐培。--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9日 (三) 11:39 (UTC)[回覆]

另外推薦給你一個用戶框Template:User Ancient Rome,呵呵--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9日 (三) 11:46 (UTC)[回覆]
呵呵,您準備寫法老嗎?我以前曾經為所有法老條目(其實大多是我剛加入維基時利用〈世界上古史〉建立的惡劣條目)建立過一篇模範條目阿蒙霍特普四世(只有這一篇比較認真,目的是以後照著這個格式加工惡劣條目,結果漸漸遺忘....)。那裡面的模式尤其是聖書體名字的圖象模板一度令我十分得意,不過最近發現許多圖象都失落了。如果您打算出手,我會把那些損壞的模板修復。說來慚愧,當時除了阿蒙霍特普四世以外,連胡夫圖特摩斯三世拉美西斯二世大人物這些都沒寫好。我也打算在寫完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之後回來改進一些,尤其是圖特摩斯三世這一篇。--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9日 (三) 12:37 (UTC)[回覆]

謝謝您在新條目候選投我一票[編輯]

其實我當初在寫條目的時候,很猶豫到底要不要自薦為新條目。因為富岡漁港的歷史不到50年,參考資料真的很少,也沒辦法從外語維基翻譯過來,等於是從零開始。最後想想,已經很久沒有臺灣相關的條目被放到推薦新條目裡了,還是厚著臉皮自己推薦了。謝謝你的一票,如果對我或條目有任何建議,歡迎你不吝提出,再次謝謝你的投票。 --vegafish - 蠢魚 2007年5月9日 (三) 15:08 (UTC)[回覆]

再次謝謝您替推薦新條目風城購物中心投的一票。 --vegafish - 蠢魚 2007年5月15日 (二) 18:20 (UTC)[回覆]

我們正在討論有關Discuz!維基其他獎勵[編輯]

由於想令多些用戶參與維基編譯工作,本人正在題議將Discuz!討論區作為獎勵。請到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維基其他獎勵給予意見,謝謝。--Eno TALK 2007年5月11日 (五) 00:06 (UTC)[回覆]

提奧多拉[編輯]

你可以把它移動到「狄奧多拉」,如果虎兒反對,我可以跟他解釋。--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16日 (三) 01:15 (UTC)[回覆]

北非的那個地名應該翻譯成「昔蘭尼加」,因為「昔蘭尼亞」只是整個「昔蘭尼加」地區的一個城市(總共5~6座移民城)。她的丈夫,應該翻譯成「尤巴二世」(拉丁語的J發軟音,因為它是從I分化出來的)。--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3日 (三) 01:56 (UTC)[回覆]

另外,η只是個陰性定冠詞,人名雖是專有名詞,但卻並不一定要加。見希臘語的克利奧帕特拉條目,並沒有使用冠詞。--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3日 (三) 02:12 (UTC)[回覆]
呵呵,我想你是受了「Η Κλεοπάτρα Σελήνη Β』」的影響吧。那裡的η是整句話的成分,而不是名字的成分,這裡是一個特指語氣。當失去語境單獨出現時,名詞前是不加冠詞的,比如英語:The apple is mine;但單獨描述蘋果這類事物時,就只說apple。我想希臘語也是如此。--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3日 (三) 02:19 (UTC)[回覆]

看到過你對古文的引用和翻譯,希望你能發表一下意見[編輯]

能否移步去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E6.9C.AC.E8.B3.AA.E5.95.8F.E9.A1.8C.E6.98.AF.EF.BC.9A.E7.BF.BB.E8.AD.AF.E5.95.8F.E9.A1.8C發表一下你對文言文原始資料在中文維基百科如何整理的看法?--霍枯燥 2007年5月24日 (四) 20:14 (UTC)[回覆]

您的簽名……[編輯]

首先說說這是意見而已,如果閤下不認同可以不理會。我個人覺得您的簽名體積過大,而且色彩對比很強烈,如果閣下在同一頁面留言次數太多,其實會有些弊病--先不說會不會有些人覺得簽名不好看而受到干擾,但幾可肯定的是這個簽名很容易分散別人的注意力。一個老手過後還可能回復專注,但一個新來的人很可能將重點放在您的簽名而不是更重要的討論上。我想您也不會希望別人因為被您的簽名影響了,而沒有繼續看您寫的條目吧?像Iflwlou的簽名我還是看了一會才可以適應呢,所以如果是我,這種過於「突出」的簽名是可免則免的了。同時附Wikipedia:簽名#需要避免的簽名,當中也有差不多的說明 : )—房客某R 前往雛田莊 2007年5月28日 (一) 12:01 (UTC)[回覆]

能修改下你的簽名嗎[編輯]

剛才進了Wikipedia:新條目推薦/候選一看,嚇死人了……雖然個性簽名很好,但是不要用太大的字,有點妨礙他人的感覺。當然,這只是對閣下的一個建議。--阿菲利菇維基食用菌協會SVG矢量圖?找我就對了 2007年5月28日 (一) 12:02 (UTC)[回覆]

代理伺服器[編輯]

我過去用的也是proxy和biti兩個鏡像,但是因為最近鏡像被封,所以重新用代理了。我用的是無界瀏覽自由門(這是FLG的軟體,我個人並不支持FLG,不知道你能否接受)。如果沒問題的話,我看看能不能通過電子郵件傳給你。如果沒辦法通過電子郵件的話,我就沒轍了。—出木杉 2007年6月1日 (五) 11:06 (UTC)[回覆]

那請給你你的電子郵件地址,我稍後寄看看(通過維基的功能沒法寄)。另外,我用的都是家裡的寬帶,不知道教育網能不能用。—出木杉 2007年6月1日 (五) 11:22 (UTC)[回覆]

信任機制的討論[編輯]

唏, 客棧裡正在討論一個重選方案, 請看看有沒有錯漏之處。謝謝! 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構思:取消罷免機制,以重選代之 --Kevin wong 2007年6月18日 (一) 20:06 (UTC)[回覆]

你的簽名[編輯]

哎呀呀,你的簽名令我差點兒就眼花了!—王者之王 來喝茶吧!西出日頭 2007年6月27日 (三) 05:06 (UTC)[回覆]

噢,是的,從前的簽名在新薦中見識過了,不過你現在簽名的顏色配搭還是好令人眼花唷!嘻嘻,其實為什麼要用黑跟黃色呢?—王者之王 來喝茶吧!西出日頭 2007年6月27日 (三) 23:35 (UTC)[回覆]

不過人家內容專家的簽名好像沒有你的那麼令人眼花唷,嘻嘻,我比你更懶,我的簽名連背景顏色也沒有,也懶得照抄了,哈哈!

關於新動員令的事,其實已經公佈於最近更改,從前一貫的做法是在人家的對話頁發佈動員令通告,但不久之前有維基人認為這樣就好像垃圾電郵一樣。其實我希望這次動員令進行得高調子一點,因此我們應該在人氣很高的互助客棧公開討論是次動員令,且若要把動員令舉行得好一點就需要討論,因此建議在七月中旬舉行至八月中旬,這才能有足夠的時間,且在中小學,七月仍需上課,可能不太適合,最好就是在八月舉行。另,今天已是二十八日,要七一舉行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了,可能要破例在七月十五日舉行,這也方便了仍在中小學校讀書的維基人們。你意下如何?—王者之王 來喝茶吧!西出日頭 2007年6月28日 (四) 04:00 (UTC)[回覆]

時間方面,若您也同意的話,最好儘早向其他維基人提出,以免真的在七一舉行了。真的太倉促了,現在連主題仍未選出,計劃頁面格式亦未開始製作,規則也未開始制訂,是不可能在七一舉行的了七月中旬時,應該已有很多人開始有時間的了,那時舉行也不是太遲。不如我們通知其他維基人吧!至於歷史動員令,也沒什麼的,一方面我一向喜歡歷史,也喜歡寫歷史條目,歷史動員令於我有利嘛(笑);另一方面,中文維基百科的歷史條目的確遠遠不如英語版、德文版和法文版,我也正在努力中,歷史條目的質量也是一大問題,因此希望藉此次動員令提高中文版在歷史方面的條目的數量及質量。—王者之王 來喝茶吧!西出日頭 2007年6月28日 (四) 05:05 (UTC)[回覆]

共識[編輯]

身為第五次動員令主持的您,請正式開始在是次動員令的討論收集各人之意見,以取得共識,並多與其他兩位主持人就是次動員令作討論,謝謝。—王者之王 來喝茶吧!西出日頭 2007年6月29日 (五) 09:01 (UTC)[回覆]

關於天策上將[編輯]

齊王不是親王中第二位,他的排位至少在被賜姓李的杜伏威之下(笑,其實元吉一直比較慘,母親不肯養,父親也不怎麼疼愛,在受寵程度上是比不上李世民的,李世民從小就得到李淵和竇氏的寵愛,他引起李淵不滿是在武德七年以後了。),另外,李世民的嫡出身份也有必要提到,否則他還得在李神通等人之下。所以我回退了您的修改。—無聊客閒言碎語 2007年6月29日 (五) 20:50 (UTC)[回覆]

另外,武德四年以後,印象中李世民恢復了太尉的職司,不僅僅是司徒,不過這點我需要核實。—無聊客閒言碎語 2007年6月29日 (五) 20:53 (UTC)[回覆]

關於簽名[編輯]

這是一個小小的提醒→ 根據Wikipedia:在討論頁上簽名#需要避免的簽名的指引,避免在簽名中使用外部連結頁面或者模板,但我見到您的簽名是「{{subst:User:蘇州宇文宙武/签名}}」,這樣做會帶來的後果是(看看指引吧)。建議在您的參數設置設為「{{subst:User:蘇州宇文宙武/签名}}」(而不是「{{subst:User:蘇州宇文宙武/签名}}」),這樣做的好處是(也是看看指引吧)。—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7年7月6日 (五) 13:41 (UTC)[回覆]

又有條目要麻煩你了[編輯]

最近好嗎?這次又有幾個小條目需要幫忙了。板塊算是地理學中相對重要基礎的概念。但是目前居然只有歐亞板塊印度-澳洲板塊菲律賓板塊有條目,其他都沒有。所以請您幫忙看看能否建立一些板塊條目。好在這些條目的英文版也都很短,遊走在正常與小條目邊緣,因此還算好翻。如果有用得到我的地方,盡管招呼。我現在正在做日本的電視臺類條目。—出木杉 2007年7月7日 (六) 05:47 (UTC)[回覆]

可以呀,反正也不是很緊急的任務。正好這些條目雖然較短,但也過了小條目資格,可以納入動員令的范疇,加油了。另祝考試順利。—出木杉 2007年7月7日 (六) 05:59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一問多薦解決方案投票中[編輯]

Wikipedia:投票/新條目一問多薦的相關問題正進行投票,以得出一條提問舉薦多個條目的解決方案。希望閣下參與表決,謝謝!—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7年7月9日 (一) 11:25 (UTC)[回覆]

建議設立「科學特別貢獻」[編輯]

Wikipedia:維基榮譽/申請設立榮譽及獎項正在進行投票,以表決是否設立「科學特別貢獻」這個獎項。希望 閣下盡可能參與表決。謝謝!—J.Wong 2007年7月10日 (二) 06:18 (UTC)[回覆]

關於歷史動員令[編輯]

可以算作本专题条目的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地理历史、文物、文献、历史上的国家和朝代等,只要是小条目以上(包括Wikipedia:动员令/第五次动员令/翻译任务列表‎中有关历史的条目)都可以写在以下几栏内。

這段文字摘自您的歷史動員令規則,然而本次動員令翻譯任務是相對獨立的,積分獨立,條目獨立,如果要把條目兩邊都寫的話,可以產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可以改成:成為優良,特色的條目寫在此處。--一葉知秋切磋 2007年7月10日 (二) 12:18 (UTC)[回覆]

打擾一下[編輯]

現在一個關於台灣歷史潛在的編輯戰可能會打響,如果閣下時間允許的話,請前往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關於台灣歷史條目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希望能夠完善的解決好這個問題。謝謝—人神之間擺哈龍門陣 2007年7月10日 (二) 12:24 (UTC)[回覆]

世界新七大奇蹟[編輯]

剛才在移動世界新七大奇蹟時與您的操作衝突了,現在該條目無法瀏覽了,技術上出了些問題,煩請您幫忙解決一下,謝謝!—Hennessy 2007年7月11日 (三) 11:32 (UTC)[回覆]

謝謝!—Hennessy 2007年7月11日 (三) 11:37 (UTC)[回覆]

關於首頁放置動員令內容之投票[編輯]

人神之間已經新建了投票的頁面Wikipedia:投票/首頁放置動員令內容相關問題,歡迎各位前往投票和討論並轉發這個消息。詳細規定參見Wikipedia:動員令/第五次動員令Wikipedia talk:動員令/第五次動員令。—一葉知秋切磋 2007年7月11日 (三) 13:03 (UTC)[回覆]

在首頁放置動員令[編輯]

抱歉,因為要加入我的方案所以移動了您在Wikipedia:投票/首頁放置動員令內容相關問題投票的位置,請看看我的修改。如過我的修改有曲解您的意思,望見諒。— uzer  Zzzz!ng  2007年7月11日 (三) 13:31 (UTC)[回覆]

工作計劃 (望有心人先接手)[編輯]

這是私人建議,與動員令無直接關係,但希望大家有空寫寫,因為本人即將閉關:

  • 美國各級公路
  • 美國鐵路
  • 美國地區
  • 其他國家行政區劃 (市、鎮、村)
  • 古代哺乳動物
  • 澳門相關
  • 天主教
  • 社會主義相關

請廣傳。—Whhalbert 2007年7月12日 (四) 07:37 (UTC)[回覆]

不斷的寫,累了,想休息。大約8月回來。—Whhalbert 2007年7月12日 (四) 16:39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