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讨论:苏州宇文宙武/存档2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i[编辑]

先谢谢您投我一票,有关问题我回应在竞选页上了(我不是说您是酱缸蛆啦,不要误会。只是对于民主,我是最强烈的拥护者)。另外,您有无兴趣动两个超级条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文前特色条目)和日本(英文现特色条目)。我英文特别滥,所以虽然想写日本这个条目,可是一直都没下手。内容见User:Dnssgh/test2。最后祝安。—出木杉 2007年5月1日 (二) 10:13 (UTC)[回复]

我就住在北戴河的旁边—秦皇岛市。下次来应该好好招待你一下(不过我自己是湖南人,但是这个五一节期间我在南京)。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目在英文被撤消特色,我也不大了解(我比较专一,只在日文版那边注册了个帐号,有时做做跨语言连接)。一般情况下,敏感条目是几乎不可能成为特色的,所以目标应该是优良比较现实。至于日本条目,我想我们单纯翻译就好。如果有问题,可以找半个日本人阿佳。—出木杉 2007年5月2日 (三) 10:08 (UTC)[回复]
在优良条目评选中,南京市已得改善,还请您前去看看。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英文版里的特色条目评选记录我找到了,见en:Wikipedia:Featured article candidates/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rchive1,当时还是2004年,评选的人极少。该条目也曾两次进行复审,见en:Wikipedia:Featured article removal candidates/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n:Wikipedia:Featured article review/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rchive1,现在看被撤消也是在所难免(许多中文版的早期特色条目也被撤消了)。还有,你答应我的日本呢?(其实不做也无所谓啦,毕竟这是高度敏感条目,肯定很难做特色)。看君对地理条目还满有兴趣的(特别是西班牙语美洲),以后大可把英文的国家、大洲、城市和地理分区条目做过来。那样就可以做内容专家了。—出木杉 2007年5月19日 (六) 03:09 (UTC)[回复]
嗯,加油了。大条目确实相当难动,不过有时写一些是有好处的。做事还是有规划些比较好,这样效率比较高啦(按理你生活在那么精致的城市,应该满有条理的,可能是北京这个乌烟瘴气的城市把你带坏了。哈哈,纯属猜测)。写条目范围太宽泛其实不见得很好,这样很可能顾此失彼,所以不如专一些。其实不发挥君翻译的特长可惜了。—出木杉 2007年5月19日 (六) 13:19 (UTC)[回复]
想请您帮忙翻译两个非洲的小条目en:Horn of Africa非洲之角)和en:African Economic Community非洲经济共同体)。不知是否可以?—出木杉 2007年5月24日 (四) 03:23 (UTC)[回复]
因为发现您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地区的国际组织,所以才找上门来了。君若是能专精在翻译一些国际组织、地理和历史条目,实是大幸。—出木杉 2007年5月24日 (四) 03:49 (UTC)[回复]

女皇[编辑]

模板改动完了,效果如伊琳娜女皇。另外,我想问一下您把狄奥多拉女皇称为“狄奥多拉二世”是怎么回事?历史上并没有两个狄奥多拉皇帝。如果您指的是查士丁尼的妻子狄奥多拉的话,她没有正式被承认为共治皇帝。--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1日 (二) 11:00 (UTC)[回复]

很抱歉这么晚才给您回复!

我想您说的并不完全正确。并不存在“是共治皇帝的称女皇,按世数计;是共治者而不是皇帝的称皇后或皇太后,也按世数计;而不是共治者的称皇后,不按世数计”这种传统。西欧尤其是英国很少有接触到共治这种概念的机会,所以他们怎么处理完全是传统形成的。比如威廉三世被称为“三世”,而西班牙的腓力甚至没有被列入英国君主世系中,尽管在英国当时的政令上写着“Philip and Mary,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and Queen of England, Spain, France, Jerusalem, both the Sicilies and Ireland, Defenders of the Faith, Archdukes of Austria, Dukes of Burgundy, Milan and Brabant, Counts of Habsburg, Flanders and Tyrol”。因为世数主要是历史学传统形成的,所以很多是后加的(比如埃及人和柬埔寨人并不计算世数)。克利奥帕特拉,贝勒尼基,阿西诺亚等人的世数计算,实际是史学传统定立的,因为古代希腊人也不计算世数(钱币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这些人也不是摄政,都是各位托勒密的女儿和妻子(获得共治地位是来自近亲婚姻,而非来自摄政权力)。所以大家都沿用,谁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关于“狄奥多拉”,显然就没有这个传统,至少没有达成统一。

举几个例子。英语的en:Theodora (9th century)条目并没有称她为Theodora I,只是那个皇帝模板里这么做了。然而在希腊语的对应模板里就根本没有把她列入(el:Template:Βυζαντινοί Αυτοκράτορες)。皇帝列表也不将其包括在内(el:Κατάλογος των αυτοκρατόρων του Βυζαντίου)。而德语竟称她为“狄奥多拉二世”(de:Theodora II.),显然,这是把查士丁尼之妻计算在内了。

综上我想,“狄奥多拉二世”这说法只是制作模板者的原始研究,可能甚至没有得到en:Theodora (9th century)这条目作者本身的同意,更不必说全世界的研究者了。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跟随。如果要跟随,也是跟随希腊语的版本比较好吧。--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日 (三) 12:39 (UTC)[回复]

是我会错意了,抱歉!另外,您发现了我的疏漏,呵呵(克利奥帕特拉一世是我写的)。其实她被称为一世是因为嫁给了托勒密而不是为托勒密摄政,而且她也不是托勒密的本家(刚才说漏嘴了)。不知道怎么用汉语在条目中表达这个意思,我再想想。--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日 (三) 12:55 (UTC)[回复]
宙武和frankfort兄,关于狄奥多拉女皇是否称为一世或二世的问题,我认为如果历史学家与当时也没有使用数字记载的话便不应该使用“二世”称号。zzz……很困 找我 2007年5月3日 (四) 19:44 (UTC)[回复]
另外,克利奥帕特拉诸位王后的世数如何可以连带或证明拜占庭的君主也适用相像的世数?zzz……很困 找我 2007年5月3日 (四) 19:51 (UTC)[回复]
哈哈,没关系,没关系。zzz……很困 找我 2007年5月4日 (五) 04:21 (UTC)[回复]

太上皇[编辑]

我到现在才发现原来先前顾兄和出木杉兄等人曾就武则天是否算是太上皇有过一番讨论,身为太上皇列表的建立者,我发表一点感想,其实当初我在做这个表的时候,就曾对武则天要不要列进去再三考虑过了,后来没列进去是因为太接近原创研究。顾兄举的宋孝宗的例子我是知道的,但其例是否和武则天相同,还有待斟酌,因为严格来说,太上皇只是一个概念,实际上当事人都是皇帝了,爱怎么称呼他退位后的头衔就怎么称呼,这里本来是不能拘泥于形式上的名称;但坏就坏在武大娘退位后到唐室复辟前,整个朝廷的状况是模棱两可的,到底对武大娘加尊号是出于把她当太上皇?还是只是单纯被赶下台的退位皇帝?我想就算是李显、李旦等人自己都不清楚,历代似乎也没有主张武则天算太上皇的人(相较于其他太上皇),若是我们帮他们决定,岂非是原创研究,基于这个原因我就没写上去了。(另外也可以思考,万一武则天是太上皇,那李显也应该算是做了几天的武周皇帝。)

原则上我对太上皇列表中,加上武则天是没有太大的意见;不过建议把太上皇条目中的一句:“实际上皇帝却是迫于形势而非自愿退位的,如唐高祖、武则天、唐玄宗等”,这里的“武则天”删除,盖此句只是列举,不是穷举,如果有争议,我认为在正文中能免则免。未命名 2007年5月3日 (四) 09:45 (UTC)[回复]

新条目推荐[编辑]

你好,党锢之祸已改进,谢谢,望察。—Chaplin 来喝杯茶吧!日头西出 2007年5月4日 (五) 13:08 (UTC)[回复]

我们正在讨论有关User:Eliot创建之条目[编辑]

鉴于此用户创建了极多没有参考来源的条目,我怀疑他可能悄悄的改缺了历史,现在我们于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页内讨论这个话题,欢迎你参与讨论。--Eno TALK 2007年5月4日 (五) 23:53 (UTC)[回复]

其实将中国大陆改成中国比较合理,中国大陆=中国。况且,将台湾放在中国大陆内不太合理,因为台湾并不是为于中国内陆。但是也不可将之写成中国境外,毕竟那是“中国未统一领土”,不可能是国家。所以我觉得中国最合理。在外国,China差不多=Mainland China,不需要加“大陆”。--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0:17 (UTC)[回复]

o...我以为是你将港澳台放入中国大陆内,原来是误会。--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4:11 (UTC)[回复]

@@顺带一题,你刚刚编辑的ref网页是2004年的新闻,不是2007年2月26日...是不是弄错了呢?--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4:43 (UTC)[回复]

题外话,有兴趣想知道队名是甚么。知道的话在我的对话页回复便可。谢谢!--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6:02 (UTC)[回复]

觉得有可能不会联合。因为合并了的话所有有实力的选手都应该会是来自南韩...北韩会说不的。Anyway,thanks--Eno TALK 2007年5月5日 (六) 06:07 (UTC)[回复]

陪都[编辑]

很好啊。不过我查的有关陪都的资料,都显示只有中国才有较正式健全的陪都制度,外国确实没有。我外国历史很不灵光,你可以问问doughlasfrankfort。—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1:53 (UTC)[回复]

我看的书都说应该是燕的下都。—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7:14 (UTC)[回复]
糟糕忘记了,确实是洛邑,但没见过是朝歌的说法。—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7:26 (UTC)[回复]
“省政府隆重表彰殷墟申遗功臣——朝歌被称为“陪都””“天元初始箕子山”的参考价值不大,只是地方政府自吹自擂的文字。另外一个满有参考价值的,不过终归只是一家之言。洛邑是中国最早的陪都应是史学界共识。而朝歌可能没有结论。—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7:41 (UTC)[回复]
恩,我看的书大部分已经将朝歌升为首都了。—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7:48 (UTC)[回复]

大中华区有马来西亚?[编辑]

马来西亚有大量华人是没错,但当地华人并不是最大族群。新加坡因华人为最大族群,纳入大中华区是勉强可接受的,不过其毕竟离大陆有些距离了,非本土。也与大中华区任何一个政权没有隶属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大中华区应该是大陆;港澳和台湾才对吧。你这样把马来西亚列入,搞不好人家马来族人以为你有领土野心(玩笑,不过如果你把外满洲列入,俄罗斯人一定与你打核战争)—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2:18 (UTC)[回复]

没有必要事事以英文版为圭泉,搞不好是一位英文不错的愤青写进去的(蒙古更扯了,其汉人是绝对少数族群)。而且,维基的方针里有一条“维基不可自参考”,换言之,其他版本的维基百科是不能直接作为参考资料的(PS:现在没有代理,用的是镜像,所以只能看中文版,没法看外文版)—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2:29 (UTC)[回复]
那么泰国也是了?人家的网页有讲那是东南亚国家。另外个人的blog,讨论区不能作为资料来源的(有一期双周提示就是说的这个)—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3:05 (UTC)[回复]
同意。可以这样表述:“在大部分情况下,大中华地区指的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澎金马。但有时也会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的南洋国家。”模版里就可以只有两岸四地。—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3:19 (UTC)[回复]
怎么没香港,莫名其妙?香港是公认的大中华区啊。—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3:38 (UTC)[回复]
扯远了啦,现在的表述应该没问题了。有问题再来找我吧。—出木杉 2007年5月5日 (六) 04:04 (UTC)[回复]

陪都[编辑]

我想西方人没有这种概念吧。西方人的对应观念,我想应该是行宫。实际在15世纪前,欧洲连首都的概念都很淡薄。因为欧洲中世纪时实行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权,所以严格说并没有全国权力中心的概念。你可以把王室居住地理解为首都,但王室领地都被局限在很小的一个地方,难以出现陪都的条件。还有一点,就是那时欧洲国王一般都是居无定所的。因为卫生条件差,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发生瘟疫。所以那时的王室都是从一个行宫搬到另一个行宫,轮流居住。

不过罗马帝国时代有一个例子我不敢肯定。四帝共治时一共有4位皇帝,我不知道副皇帝的驻节地对正皇帝来说能不能算陪都(严格说应该不算)。

还有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问题。这个我也记不清了。总之神圣罗马帝国一直没有固定的首都(一般皇帝发家于哪里他就驻节于哪里),但是亚琛的地位一直很特殊,希望您再查阅一下。

还有换过首都的国家(如葡萄牙)至少具备产生陪都的条件,最好也关注一下。--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5日 (六) 02:38 (UTC)[回复]

Talk:陪都

en:List of countries with multiple capitals

en:Temporary capital

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5:42 (UTC)[回复]

不用谢,我也没有帮上什么忙,您太客气啦,通过您写的条目我也长了很多知识,谢谢。—Linuxwindows 2007年5月18日 (五) 16:08 (UTC)[回复]

好漂亮的条目!托勒密诸王大多是我两年前的条目,荒废已久,兄台若有兴趣不如都加以改进吧。另外,那个模板不错。只有一点我有不同意见:称恺撒为“恺撒大帝”虽然也散见于汉语,但实有不妥,因恺撒终未称帝(“我不是国王,而是恺撒”)所以他的称号颇类庞培(庞培总不能译为庞培大帝吧),所以我认为恺撒大帝实应尽量避免,若避无可避,直书“伟大的恺撒”即可,正如庞培。--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9日 (三) 11:39 (UTC)[回复]

另外推荐给你一个用户框Template:User Ancient Rome,呵呵--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9日 (三) 11:46 (UTC)[回复]
呵呵,您准备写法老吗?我以前曾经为所有法老条目(其实大多是我刚加入维基时利用〈世界上古史〉建立的恶劣条目)建立过一篇模范条目阿蒙霍特普四世(只有这一篇比较认真,目的是以后照着这个格式加工恶劣条目,结果渐渐遗忘....)。那里面的模式尤其是圣书体名字的图象模板一度令我十分得意,不过最近发现许多图象都失落了。如果您打算出手,我会把那些损坏的模板修复。说来惭愧,当时除了阿蒙霍特普四世以外,连胡夫图特摩斯三世拉美西斯二世大人物这些都没写好。我也打算在写完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之后回来改进一些,尤其是图特摩斯三世这一篇。--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9日 (三) 12:37 (UTC)[回复]

谢谢您在新条目候选投我一票[编辑]

其实我当初在写条目的时候,很犹豫到底要不要自荐为新条目。因为富冈渔港的历史不到50年,参考资料真的很少,也没办法从外语维基翻译过来,等于是从零开始。最后想想,已经很久没有台湾相关的条目被放到推荐新条目里了,还是厚著脸皮自己推荐了。谢谢你的一票,如果对我或条目有任何建议,欢迎你不吝提出,再次谢谢你的投票。 --vegafish - 蠢鱼 2007年5月9日 (三) 15:08 (UTC)[回复]

再次谢谢您替推荐新条目风城购物中心投的一票。 --vegafish - 蠢鱼 2007年5月15日 (二) 18:20 (UTC)[回复]

我们正在讨论有关Discuz!维基其他奖励[编辑]

由于想令多些用户参与维基编译工作,本人正在题议将Discuz!讨论区作为奖励。请到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维基其他奖励给予意见,谢谢。--Eno TALK 2007年5月11日 (五) 00:06 (UTC)[回复]

提奥多拉[编辑]

你可以把它移动到“狄奥多拉”,如果虎儿反对,我可以跟他解释。--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16日 (三) 01:15 (UTC)[回复]

北非的那个地名应该翻译成“昔兰尼加”,因为“昔兰尼亚”只是整个“昔兰尼加”地区的一个城市(总共5~6座移民城)。她的丈夫,应该翻译成“尤巴二世”(拉丁语的J发软音,因为它是从I分化出来的)。--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3日 (三) 01:56 (UTC)[回复]

另外,η只是个阴性定冠词,人名虽是专有名词,但却并不一定要加。见希腊语的克利奥帕特拉条目,并没有使用冠词。--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3日 (三) 02:12 (UTC)[回复]
呵呵,我想你是受了“Η Κλεοπάτρα Σελήνη Β’”的影响吧。那里的η是整句话的成分,而不是名字的成分,这里是一个特指语气。当失去语境单独出现时,名词前是不加冠词的,比如英语:The apple is mine;但单独描述苹果这类事物时,就只说apple。我想希腊语也是如此。--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3日 (三) 02:19 (UTC)[回复]

看到过你对古文的引用和翻译,希望你能发表一下意见[编辑]

能否移步去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E6.9C.AC.E8.B3.AA.E5.95.8F.E9.A1.8C.E6.98.AF.EF.BC.9A.E7.BF.BB.E8.AD.AF.E5.95.8F.E9.A1.8C发表一下你对文言文原始资料在中文维基百科如何整理的看法?--霍枯燥 2007年5月24日 (四) 20:14 (UTC)[回复]

您的签名……[编辑]

首先说说这是意见而已,如果阁下不认同可以不理会。我个人觉得您的签名体积过大,而且色彩对比很强烈,如果阁下在同一页面留言次数太多,其实会有些弊病--先不说会不会有些人觉得签名不好看而受到干扰,但几可肯定的是这个签名很容易分散别人的注意力。一个老手过后还可能回复专注,但一个新来的人很可能将重点放在您的签名而不是更重要的讨论上。我想您也不会希望别人因为被您的签名影响了,而没有继续看您写的条目吧?像Iflwlou的签名我还是看了一会才可以适应呢,所以如果是我,这种过于“突出”的签名是可免则免的了。同时附Wikipedia:签名#需要避免的签名,当中也有差不多的说明 : )—房客某R 前往雏田庄 2007年5月28日 (一) 12:01 (UTC)[回复]

能修改下你的签名吗[编辑]

刚才进了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一看,吓死人了……虽然个性签名很好,但是不要用太大的字,有点妨碍他人的感觉。当然,这只是对阁下的一个建议。--阿菲利菇维基食用菌协会SVG矢量图?找我就对了 2007年5月28日 (一) 12:02 (UTC)[回复]

代理服务器[编辑]

我过去用的也是proxy和biti两个镜像,但是因为最近镜像被封,所以重新用代理了。我用的是无界浏览自由门(这是FLG的软件,我个人并不支持FLG,不知道你能否接受)。如果没问题的话,我看看能不能通过电子邮件传给你。如果没办法通过电子邮件的话,我就没辙了。—出木杉 2007年6月1日 (五) 11:06 (UTC)[回复]

那请给你你的电子邮件地址,我稍后寄看看(通过维基的功能没法寄)。另外,我用的都是家里的宽带,不知道教育网能不能用。—出木杉 2007年6月1日 (五) 11:22 (UTC)[回复]

信任机制的讨论[编辑]

唏, 客栈里正在讨论一个重选方案, 请看看有没有错漏之处。谢谢!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构思:取消罢免机制,以重选代之 --Kevin wong 2007年6月18日 (一) 20:06 (UTC)[回复]

你的签名[编辑]

哎呀呀,你的签名令我差点儿就眼花了!—王者之王 来喝茶吧!西出日头 2007年6月27日 (三) 05:06 (UTC)[回复]

噢,是的,从前的签名在新荐中见识过了,不过你现在签名的颜色配搭还是好令人眼花唷!嘻嘻,其实为什么要用黑跟黄色呢?—王者之王 来喝茶吧!西出日头 2007年6月27日 (三) 23:35 (UTC)[回复]

不过人家内容专家的签名好像没有你的那么令人眼花唷,嘻嘻,我比你更懒,我的签名连背景颜色也没有,也懒得照抄了,哈哈!

关于新动员令的事,其实已经公布于最近更改,从前一贯的做法是在人家的对话页发布动员令通告,但不久之前有维基人认为这样就好像垃圾电邮一样。其实我希望这次动员令进行得高调子一点,因此我们应该在人气很高的互助客栈公开讨论是次动员令,且若要把动员令举行得好一点就需要讨论,因此建议在七月中旬举行至八月中旬,这才能有足够的时间,且在中小学,七月仍需上课,可能不太适合,最好就是在八月举行。另,今天已是二十八日,要七一举行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了,可能要破例在七月十五日举行,这也方便了仍在中小学校读书的维基人们。你意下如何?—王者之王 来喝茶吧!西出日头 2007年6月28日 (四) 04:00 (UTC)[回复]

时间方面,若您也同意的话,最好尽早向其他维基人提出,以免真的在七一举行了。真的太仓促了,现在连主题仍未选出,计划页面格式亦未开始制作,规则也未开始制订,是不可能在七一举行的了七月中旬时,应该已有很多人开始有时间的了,那时举行也不是太迟。不如我们通知其他维基人吧!至于历史动员令,也没什么的,一方面我一向喜欢历史,也喜欢写历史条目,历史动员令于我有利嘛(笑);另一方面,中文维基百科的历史条目的确远远不如英语版、德文版和法文版,我也正在努力中,历史条目的质量也是一大问题,因此希望借此次动员令提高中文版在历史方面的条目的数量及质量。—王者之王 来喝茶吧!西出日头 2007年6月28日 (四) 05:05 (UTC)[回复]

共识[编辑]

身为第五次动员令主持的您,请正式开始在是次动员令的讨论收集各人之意见,以取得共识,并多与其他两位主持人就是次动员令作讨论,谢谢。—王者之王 来喝茶吧!西出日头 2007年6月29日 (五) 09:01 (UTC)[回复]

关于天策上将[编辑]

齐王不是亲王中第二位,他的排位至少在被赐姓李的杜伏威之下(笑,其实元吉一直比较惨,母亲不肯养,父亲也不怎么疼爱,在受宠程度上是比不上李世民的,李世民从小就得到李渊和窦氏的宠爱,他引起李渊不满是在武德七年以后了。),另外,李世民的嫡出身份也有必要提到,否则他还得在李神通等人之下。所以我回退了您的修改。—无聊客闲言碎语 2007年6月29日 (五) 20:50 (UTC)[回复]

另外,武德四年以后,印象中李世民恢复了太尉的职司,不仅仅是司徒,不过这点我需要核实。—无聊客闲言碎语 2007年6月29日 (五) 20:53 (UTC)[回复]

关于签名[编辑]

这是一个小小的提醒→ 根据Wikipedia:在讨论页上签名#需要避免的签名的指引,避免在签名中使用外部链接页面或者模板,但我见到您的签名是“{{subst:User:蘇州宇文宙武/签名}}”,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是(看看指引吧)。建议在您的参数设置设为“{{subst:User:蘇州宇文宙武/签名}}”(而不是“{{subst:User:蘇州宇文宙武/签名}}”),这样做的好处是(也是看看指引吧)。—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7年7月6日 (五) 13:41 (UTC)[回复]

又有条目要麻烦你了[编辑]

最近好吗?这次又有几个小条目需要帮忙了。板块算是地理学中相对重要基础的概念。但是目前居然只有欧亚板块印度-澳洲板块菲律宾板块有条目,其他都没有。所以请您帮忙看看能否建立一些板块条目。好在这些条目的英文版也都很短,游走在正常与小条目边缘,因此还算好翻。如果有用得到我的地方,尽管招呼。我现在正在做日本的电视台类条目。—出木杉 2007年7月7日 (六) 05:47 (UTC)[回复]

可以呀,反正也不是很紧急的任务。正好这些条目虽然较短,但也过了小条目资格,可以纳入动员令的范畴,加油了。另祝考试顺利。—出木杉 2007年7月7日 (六) 05:59 (UTC)[回复]

新条目推荐:一问多荐解决方案投票中[编辑]

Wikipedia:投票/新条目一问多荐的相关问题正进行投票,以得出一条提问举荐多个条目的解决方案。希望阁下参与表决,谢谢!—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7年7月9日 (一) 11:25 (UTC)[回复]

建议设立“科学特别贡献”[编辑]

Wikipedia:维基荣誉/申请设立荣誉及奖项正在进行投票,以表决是否设立“科学特别贡献”这个奖项。希望 阁下尽可能参与表决。谢谢!—J.Wong 2007年7月10日 (二) 06:18 (UTC)[回复]

关于历史动员令[编辑]

可以算作本专题条目的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地理历史、文物、文献、历史上的国家和朝代等,只要是小条目以上(包括Wikipedia:动员令/第五次动员令/翻译任务列表‎中有关历史的条目)都可以写在以下几栏内。

这段文字摘自您的历史动员令规则,然而本次动员令翻译任务是相对独立的,积分独立,条目独立,如果要把条目两边都写的话,可以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可以改成:成为优良,特色的条目写在此处。--一叶知秋切磋 2007年7月10日 (二) 12:18 (UTC)[回复]

打扰一下[编辑]

现在一个关于台湾历史潜在的编辑战可能会打响,如果阁下时间允许的话,请前往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关于台湾历史条目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完善的解决好这个问题。谢谢—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7年7月10日 (二) 12:24 (UTC)[回复]

世界新七大奇迹[编辑]

刚才在移动世界新七大奇迹时与您的操作冲突了,现在该条目无法浏览了,技术上出了些问题,烦请您帮忙解决一下,谢谢!—Hennessy 2007年7月11日 (三) 11:32 (UTC)[回复]

谢谢!—Hennessy 2007年7月11日 (三) 11:37 (UTC)[回复]

关于首页放置动员令内容之投票[编辑]

人神之间已经新建了投票的页面Wikipedia:投票/首页放置动员令内容相关问题,欢迎各位前往投票和讨论并转发这个消息。详细规定参见Wikipedia:动员令/第五次动员令Wikipedia talk:动员令/第五次动员令。—一叶知秋切磋 2007年7月11日 (三) 13:03 (UTC)[回复]

在首页放置动员令[编辑]

抱歉,因为要加入我的方案所以移动了您在Wikipedia:投票/首页放置动员令内容相关问题投票的位置,请看看我的修改。如过我的修改有曲解您的意思,望见谅。— uzer  Zzzz!ng  2007年7月11日 (三) 13:31 (UTC)[回复]

工作计划 (望有心人先接手)[编辑]

这是私人建议,与动员令无直接关系,但希望大家有空写写,因为本人即将闭关:

  • 美国各级公路
  • 美国铁路
  • 美国地区
  • 其他国家行政区划 (市、镇、村)
  • 古代哺乳动物
  • 澳门相关
  • 天主教
  • 社会主义相关

请广传。—Whhalbert 2007年7月12日 (四) 07:37 (UTC)[回复]

不断的写,累了,想休息。大约8月回来。—Whhalbert 2007年7月12日 (四) 16:39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