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鵝車又作鵞車,是古代攻城用的戰車。

鵝車的前身是洞屋,洞屋也稱洞子,如同一小屋,外面蒙上一層鐵皮,底下有四輪,能夠有效保護士卒攻城[1]。後來洞屋又與雲梯整合,形如鵝狀,也就是鵝車,兼顧防守與攻擊。《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詔下》載:「二月,蠻以雲梁、鵝車四面攻,士叫謼,鵝車未至,陴者以巨索鉤係,投膏炬,車焚,箱間蠻卒盡死。」《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兵益置大礮十四所,更用鵝車、洞子擁迫城下,矢石亂發,軍民死傷甚眾。」

注釋[編輯]

  1. ^ 宋史·李漢瓊傳》:「攻城者以牛革冒木上,士卒蒙之而進,謂之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