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讨论:Mukdener/存档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欢迎大家给我留言!

“开姆尼茨”和“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编辑]

提醒:这两个条目都只有跨语言链接,条目内容都是空白,你打算翻译是吗?如果要翻译就加上翻译模板。否则可能被提请快速删除。--Fugu (留言)

请问什么是翻译模板?[编辑]

如题--Mukdener 07:03 2005年11月9日 (UTC)++

就是模板消息。--Fugu (留言) 07:13:17 2005年11月9日 (UTC)
你看,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已经被快速删除了。--Fugu (留言) 07:14:14 2005年11月9日 (UTC)
如果你确实想翻译被删除的“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在翻译完一定篇幅之后,可以让管理员恢复页面。或者直接把翻译完的部分放到页面上去,然后记得加上正在翻译的模板。如果加了正在翻译的模板,即使正文有大篇幅的非中文也是不妨的。--Fugu (留言) 07:20:05 2005年11月9日 (UTC)

今天干了不少,累了,休息哈[编辑]

大家发现什么问题请留言啊--Mukdener 00:31 2005年11月10日 (UTC)

哈,试试新签名哦--Mukdener (给我留言吧) 01:02 2005年11月10日 (UTC)

签名[编辑]

你的签名颇为长的,建议缩短一点以免影响其他人阅读。谢谢-- 10:10 2005年12月2日 (UTC)

此外,如果不是链接到用户页或用户讨论页面,请用外部链接格式,而不是内部连接,这样可以保持条目链入的有效性,谢谢!请参看help:签名--维游 (+_+) 07:53 2005年12月3日 (UTC)

谢谢提示[编辑]

我是从善如流的人,两位的意见我都接受了,再次表示感谢。Mukdener|给我留言 17:28 2005年12月6日 (UTC)

很高兴多个好友[编辑]

其实我的德文很烂,翻译的大多数东西也还是从英文来的,不过正在慢慢练习。如果方便的话可以加我msn: biopolyhedron矮特蒿特妹呕点儿靠目。--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21:34 2006年1月18日 (UTC)

关于台湾模版问题[编辑]

请去我的讨论页继续讨论。--涓生 00:51 2006年1月31日 (UTC)

希望您参与评选[编辑]

你好!我经过对成都中山市的借鉴和学习后,大幅度编排增加了条目长沙。我已经把长沙列入Wikipedia:特色条目评选,请您前往发表看法。谢谢!--涓生 16:42 2006年1月31日 (UTC)

星座巴别[编辑]

看见你建立了维基人星座巴别,辛苦你了! -- 英仙座 04:46 2006年2月3日 (UTC)

聊天留言[编辑]

您好,由于有人恶意复制聊天,您的留言内容在清理中被一并清除了,非常抱歉!--Isnow 19:47 2006年2月6日 (UTC)

支持北京[编辑]

2006中文维基年会举办地选择投票正在进行中,请前往投北京一票。 Iamdavidtheking 14:24 2006年2月25日 (UTC)

关于自由邦[编辑]

原先我也疑惑过,Freistaat不是国家的意思吗?但现在,窃以为译成“自由国”不妥,Bayern也称作是Bundesland(联邦州)之一。我请教过德国人,德国人说,Freistaat只是延续了历史上的说法,她说,Bayern不是一个Staat,但是战后重建联邦州的时候恢复了传统的一些说法,但是体制上仍然是Bundesland。

另:Freistaat原则上只能译成“自由国”或者“自由邦”,没有共和的意思。例如历史上的巴伐利亚王国(君主是王König)也被称作Freistaat,并非共和制,而是君主制。

——Nutcracker胡桃夹子^_*§§给我留言^.^ 20:44 2006年3月4日 (UTC)

请投票[编辑]

请到Category talk:维基百科模板#呼吁对模板分类的名称设立要求投票,谢谢。— fdcn  talk  2006年03月8日17:07 (UTC+8 01:07)

有关今日美国人条目[编辑]

  • 奉天网友,上述条目内“一夜情”政治不正确的问题,未明所以,请指教,以便日后修改,谢。 --澍子 07:55 2006年3月21日 (UTC)
  • 原来这样,哈哈。多谢鼓励。当时我也想到,是不是这样写已经假设了对“一夜情”的褒贬?后来想想,责任不在维基作者,是引用,而这种大众心理是人家使用这种表达法的底蕴。
  • 关于中立与政治正确,具体到讨论中的例子,是这样:既然我建议的措辞用法对所有人都生效,不是针对老米一个人,那就算没有受到政治正确的影响。因为所谓“政治正确”当然是看人下菜碟的,因人而异。然后我的选词显然比原文中立些。对老米我当然有自己的“政治正确”,不过我自信我的方案是在用一视同仁的“中立”来纠正别人的“政治正确”,而没有让自己的“政治正确”来干扰选词。 --澍子 10:53 2006年3月22日 (UTC)

你是在开姆尼茨的沈阳人吗?[编辑]

呵呵,看到你的de-3了,原来我们一同大幅度编辑过基社盟这个条目,Mukden这个词儿可不常用啊,呵呵……——Nutcracker胡桃夹子^_*§§给我留言^.^ 17:59 2006年3月21日 (UTC)

  • 不常用词还有一个 port arthur,恐怕大连人也不是都知道。普京的前任总理,生于那里,上任时通讯社发简历,新华社翻译成“生于亚瑟港”,晕倒。--澍子 10:45 2006年3月22日 (UTC)

啊,好啊好啊,多多交流德语,我也喜欢地理、历史、政治等,不过还是爱专业多一些,看我创建的条目就知道了,呵呵……你学什么专业?——Nutcracker胡桃夹子^_*§§给我留言^.^ 01:11 2006年3月22日 (UTC)

我在Freistaat Franken的首府啊,哈哈……个人以为,自从德意志第二帝国以后,拥有独立主权的大大小小德意志邦国已经不存在,所以感觉上,在第二帝--Manchurian Tiger 01:56 2006年4月11日 (UTC)国之前翻译成“自由邦”比较合适,在第二帝国之后,尤其是二战后重建联邦州之后,叫做“自由州”比较合适,虽然都称作Freistaat,即使从德语讲,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州”一词并不是削弱了各联邦州的内政权自主的地位,美国各州实际上也是“邦”(state),要是翻译成“国”,那美国全称就成了“美利坚联合国”了,呵呵……其实详细说起来,“自由邦”在德国历史上有特殊意义,是皇权和封建割据权斗争的产物,细细说来就太长了,你可以找本书看看。——Nutcracker胡桃夹子^_*§§给我留言^.^ 01:44 2006年3月22日 (UTC)

喜欢地理的同学, 可不可以帮忙翻译一个地理词条Straße von Messina?漂无所止 15:44 2006年3月24日 (UTC) wiki上译作"墨西拿"漂无所止 16:28 2006年3月24日 (UTC)

动作满快的,谢谢你啦! 你没翻完的我已经翻掉了。漂无所止 14:38 2006年3月27日 (UTC)

关于德国总理名字[编辑]

呵呵,我一开始在wiki也写“默克尔”,是wiki上的网友纠正我要写“梅克尔”我就听从他们的建议了,现在再改回来听从你的建议吧,呵呵^_* ——Nutcracker胡桃夹子^.^留言 11:14 2006年3月26日 (UTC)

关于中国省级行政区模板为什么要统一使用国旗?[编辑]

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至今为止没有对这些模板工作过。请看模板的历史然后与其加工的人员讨论,或者在互助客栈里讨论。谢谢。--Wing 05:56 2006年3月30日 (UTC)

关东军[编辑]

注意到阁下对关东军的编辑。我将一些我进行的编辑的理由列在讨论页,请过目并指正。--Manchurian Tiger 01:56 2006年4月11日 (UTC)

我有些不明白您的意思。我的意见是修改那个像是在恶作剧的条目(您看看后半部分就知道了,作者不是在表达观点,他根本就是在调侃),至于后来“伤害了我的感情”这段话只是我不愿意Toytoy在我严肃提出问题的地方搞笑才说出来的气话。您有必要为这个作者存心搞笑的条目和我辩论吗?如果我无意中说的话冒犯了您,请您原谅。最近的一串事实在是有点让我控制不住。再有留言的话,直接发到我的对话页吧,我不想再给社群制造麻烦了。--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5:23 2006年6月25日 (UTC)

我明白。我感觉你我都不支持一夫多妻制。问题是,也许“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目前的主要意见是,一夫多妻制不是一种科学的,甚至不是普遍的人类交配现象;因为在西欧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一夫多妻制。我怀疑一夫多妻制主要是东方专制主义的产物。

如果支持一夫多妻的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占主要地位,我们却偏偏只列出他们的观点,那我们岂不是一个太奇怪的百科全书了吗?所以我的意见是,必须把支持一夫多妻的观点作为一个次要的观点来列出。否则,我们也同样可以去在一个条目里支持纳粹主义了,既然在某个角落里也存在这种观点。--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7:12 2006年6月25日 (UTC)

Ubuntu[编辑]

小弟参与编写的条目,Ubuntu被提名为特色条目的候选者了(其他主要参与者User:WikijoinerUser:Lion.guoUser:笨笨的小B),可否赏面鉴阅,给予一点意见,谢谢指教。--孔明居士 15:33 2006年7月20日 (UTC)

2006年世界杯[编辑]

你好!我们己把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条目申请为特色条目,希望你可以投下支持票,thx!--中华文化五千年 09:29 2006年7月25日 (UTC)

台湾日治时期[编辑]

阁下如果对此条目有意见,可以将此条目提交撤销。--winertai 15:09 2006年7月29日 (UTC)

    • 我已经提交撤销﹐欢迎到那里提出意见﹐也看一看传说中“人海战术”的奇观。--真实事求是 12:32 2006年8月1日 (UTC)
    • 刚才本来要对你那些看法写些长文,不过想想夏蝉不语冰的原则,就算了。只能说,现今台湾人所看到的中立或事实,你们不愿意接受吧?不过,还是感谢你的指教,从你的“等到解除封锁再提交”的指教,让我本来最近因为维基对中国人的好感,倒退千万步。也认清了一些事实。--winertai 16:25 2006年7月29日 (UTC)

RE:德语姓名列表[编辑]

因为姓名列表豪无疑问将会是一个庞大的列表,而且这个列表的主要目的是统一翻译,其功能类似于工具书,因此最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检索方便而不是列表美观。给每个字母开列表,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其实这样的做法在英文维基中也是常有的,例如机场列表。--Hennessy 16:00 2006年7月29日 (UTC)

好。关于翻译参考资料,我使用的是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其中的翻译应该是大陆最为权威的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因为新华通讯社在大陆地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Hennessy 16:12 2006年7月29日 (UTC)

关于字母进一步细分,主要还是为了检索方便。就拿上面提到的《大辞典》来讲,以S打头的人名约为300页,这个厚度基本上是一个小型工具书的厚度了,想要快速翻到所需要的那页鼠标滚动条得上上下下滚好几圈吧,实在太费事。现在作了进一步细分,就可以在列表的开头产生一个目录,这些选择起来可以省不少事。另外,我自己就为这本《大辞典》建立了一个细分目录,用了有大半年了,个人感觉使用起来要比不细分的方便快捷许多。--Hennessy 16:29 2006年7月29日 (UTC)

en:List of airports--Hennessy 16:30 2006年7月29日 (UTC)

特色条目评选改革[编辑]

我也觉得特色条目目前的评选机制有问题,在这里有些想法。可否进来一起讨论?--Alexcn 05:54 2006年8月3日 (UTC)

对“人海战术”的回应[编辑]

我将台湾日治时期提到特色条目撤消时﹐其实已经知道不可能会通过﹐且也预备面对极恶劣的场面﹐可慰的是恶劣场面没有出现。提醒一下﹐阿儒不支持撤消。

此条目确实远远未达特色条目﹐能通过当选确实令人对台湾维基人感到失望。我甚至认为台湾维基人的文化﹐在台湾社会中应该是属于较高水平的﹐他们也会如此﹐多少反映了台湾社会的文化、习惯、风气。现在虽在我指出不足之处后已经改进多少﹐但基于台湾日治时期的资料很丰富﹐还是远远未达特色条目水平。

但他们要我们参与改进并不违反维基规则﹐也是正常的做法﹐因为有两周的时间投票﹐期间当然可以做出改变﹐改进条目﹐增加良好条目对维基也是有益的。但个人认为这条目还是撤消后再提比较好﹐毕竟差太远了。

不只是你﹐我相信很多人现在已经不去理台湾条目﹐因为若与台湾人意见不合﹐很容易引起编辑战﹐会编得很吃力﹐不痛快﹐何必拿苦来受﹐就算我现在写给你这篇回答﹐也需要顾前瞻后的﹐尽量用平静的用语来写﹐怕台湾人看见了引起不必要麻烦﹐很是憋闷。

这说明维基已经有“潜规则”现象。通常人的素质不够﹐无法进行“显规则”时﹐“潜规则”才会出现﹐素质不够指道德﹐智慧﹐知识等方面。例如让警察办案本是不需要花任何钱的﹐但由于警察的道德修养不够﹐无法守光明伟大正确的“显规则”﹐就弄出不收钱就不办案的“潜规则”出来﹐为何会是“潜规则”﹖因为警察也不敢公开推翻光明伟大正确的“显规则”。

现在这些台湾条目就是如此﹐明明“显规则”是各条目人人自由编辑﹐但由于人的素质不够﹐令编辑台湾条目的自由编辑显得困难﹐渐渐形成了“台湾条目外人不编辑”的潜规则出来。但某些人现在还不好意思公开“潜规则”﹐必需打出“自由编辑”的“显规则”掩饰而已。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正确。(哇﹐涉及台湾的任何文字都令人编得很吃力﹐连写出以上文字也要小心亦亦﹐“潜规则”真是威力无穷。)

另外﹐若真的出现了“潜规则”﹐就意味“背叛”﹐一方“背叛”﹐另一方也做出回应就会陷入囚徒困境﹐中文维基的前途不太乐观。

--真实事求是 12:42 2006年8月3日 (UTC)

帮个忙?[编辑]

能否帮助我解决一下这个技术问题?Wikipedia:互助客栈/求助#西班牙语姓名列表--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11:07 2006年8月11日 (UTC)

繁简之间的移动[编辑]

看到互动客栈那边的讨论深有感触。为什么要执著标题是繁体还是简体呢?中文维基不是已有自动转换吗?(但不止一人在干这种无聊事)对你的发言深表支持,不过我不跟那个人在互动客栈吵了──他是明显的脑闭塞,管叫简体做“贱体”,没救!

--Charlotte1125 23:31 2006年8月11日 (UTC)

繁体中文已经“正名”为繁体中文——正人君子所使用的字体。
简体中文也可恶搞的称呼为贱体中文——下贱人民的专属字体。

--影武者 10:08 2006年10月2日 (UTC)

你呀!我觉得论耍贱维基无人能出你之右了!

--Mukdener|留言 16:45 2006年10月4日 (UTC)

二次动员令[编辑]

为了增加中文维基的条目数量,8月15日到10月1日为止,请每个维基人编辑至少5个新条目,条目必须符合维基的规则,内容至少要达到条目标准,不可以是小条目或小小条目。如果可能的话,请尽量提高所编写条目的质量,内容,甚至达到推荐新条目的水平。写成后请在二次动员令设内部链接。

收到此动员令的维基人,请将此动员令贴到至少5个还没收到此动员令的维基人讨论页上。就算不想参加编辑条目,也请帮忙散发动员令,因为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成败关键之一,“首次动员令”效果不太大,就是因为没有在传播。

现在中文维基有9万注册用户,只要有4000人参加动员令,10月1日就会增加2万条目,意味着中文维基将迅速超越俄文维基,进而突破10万条目大关,而且是很漂亮的突破10万大关,因为增加的是有质量的条目,非滥竽充数者。请大家尽力帮忙完成这壮举。就算是新人,也不要害怕,尽量贡献新条目,若有问题就改正,参加这次动员令活动,或者可以让新人们更快的掌握如何编辑条目。

--真实事求是 13:54 2006年8月15日 (UTC)

使用中文维基人,希望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继续增加是件好事,但是本人认为应该“重质不重量”,不要硬是抢着中文条目的数量比其它语言版本还要多,必须注重条目的内容是否有内涵,太过“揠苗助长”就会“滥竽充数”,总是不太好的哦! //(^O^);;;

--影武者 10:03 2006年10月2日 (UTC)

文言维基管理员选举[编辑]

您好,在下于文言维基自荐为管理员,但因为处维基人不多,故此在此宣传。若在下对文言维基有兴趣,可否在该处注册账号,并赏面于在下的管理员投票表达意见,在此谢过。--孔明居士 11:46 2006年10月3日 (UTC)

姓名列表[编辑]

我们是不是该宣传一下,以推动其使用,促使译名统一?我在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上表达了部分意见。尤其是德语姓名列表,我认为可以制作广告模板进行推广。--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9:48 2006年10月10日 (UTC)

一个新的企划[编辑]

参见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关于姓名列表、地名列表工作小组的先期准备工作--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4:50 2006年10月18日 (UTC)

拉丁字母[编辑]

拉丁字母和我们一般说的拉丁文不同,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具有中立性,没有偏向某种语言的问题。一个类似的比喻就是印度.阿拉伯数字,这些符号并不是印度、或阿拉伯专属的。事实上,维基在数字条目的命名,使用的正是123而非,即使二者意思相同。所以如果是日本人,依我的看法,当然不必做假名的重定向,只要做拼音即可。未命名 17:47 2006年10月18日 (UTC)

以俄语来举例的话Марат Сафин就翻成马拉特·萨芬,再建立起Marat Safin的重定向,而Марат Сафин本身不用。至于英法德语人名就不需要再连到俄语。为什么选拉丁字母而不选其他,很简单,因为使用最普及,用如果硬要说倾向性的话,很多概念都有倾向性,像是公元,但连阿拉伯国家都会以公元来辅助纪年,那么为什么我们如此吝于一个重定向。汉字吸收拉丁字母也没有说不成功啊,汉语拼音不就是这么回事。未命名 18:34 2006年10月18日 (UTC)

建立中文维基有关基督教的专题[编辑]

  • 小弟已建立了这个“Wikipedia:专题/基督教”专题,但内容方针有待建议及商讨,欢迎各位大哥大姐参与讨论,以建立客观及符合维基百科方针的基督教条目。——战场之狼 04:41 2006年11月21日 (UTC)

警告[编辑]

你11月24日的留言“封的就是你小丫挺的”是对个人的谩骂。如继续出现此类行为会造成账号被封。--蒙人 ->敖包相会 19:17 2006年11月30日 (UTC)

  • 如今京骂泛滥,但是非北京人很少知道,“丫。。。”其实是很严重的辱骂。居然在网上有人跟我“你丫”“我丫”作亲热状,简直是要晕倒。 某些著名网人都未能免俗。 --澍子 09:23 2006年12月10日 (UTC)

十分感谢[编辑]

来得及的,我今天晚上才去辩。按您的意思,高考中考公务员考试之类算选拔性考试而英语四六级托福以及各种体育项目和乐器的“考级”就算作水平考试?不过这个确实很好,十分感谢。不过我想,我们学校除了我,没人会上维基的吧……--氢氧化钠 NaOH 02:10 2006年12月10日 (UTC)

希望你能参与投票[编辑]

Wikipedia:投票/取消提交删除小小作品的决定,解除不合理的规定吧.谢谢.Ksyrie

希望你能参与讨论[编辑]

现在维基缺乏一个公用的繁体页面,此事必须尽快获得解决,希望你能参与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关于设立简繁公用页面的讨论。--真实事求是() 12:13 2007年1月2日 (UTC)

第一:我认为该条目该保留。第二:维基百科的现行规则没有管理员人一删除删除请求一条。大家都可以讨论嘛。我也刚去投票。投票结束之时删除请求自然会被消除。另外我已经作了一些重定向调整,希望可以满足各方的意见。--蒙人 ->敖包相会 19:58 2007年1月2日 (UTC)

在美国google,王建民+成都军区 不足一千。王建民+棒球近五万。所以重定向王建民。--蒙人 ->敖包相会 21:21 2007年1月2日 (UTC)

王建民+解放军 五万,其中第一页(7)有新华社记者王建民(2),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六室王建民(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研究员王建民(1),和成都军区王建民(3)。而后面的页数中新华社记者王建民占绝大多数。另外,球手王建民在大陆是否出名和在世界是否出名并不一致。在大陆王建民并不出名(除非你是军队系统的),而在台湾王建民家喻户晓,犹如姚明。我相信(没有证据)将军王建民最多有50万人知道,5万人知道他的官职之外的任何事,而球手王建民至少有1千万人像你对姚明的熟悉一样熟悉他。所以它们的用法并不平行。--蒙人 ->敖包相会 21:37 2007年1月2日 (UTC)

移动保护了。中国中心的爱国愤青其实还是蛮可爱的。--蒙人 ->敖包相会 23:46 2007年1月31日 (UTC)

德国维基人公告栏启用[编辑]

你好,德国维基人公告栏启用了!欢迎在用户页中添加{{DeBoardNews}}模板,并随时为公告栏添加有用的新公告(你正在编撰的德国相关条目、维基上有关德国的消息、德国新闻等),也欢迎将此信息转告其他在德国或关心德国相关条目的维基人。祝好!--小德留言 22:24 2007年3月18日 (UTC)

关于Phalax CIWS[编辑]

感谢来讯。关于您提到的语言转换标签的使用问题,无关对错,但是我抱持着的理念可能与您不完全一致。基本上,我认为很多维基人在参与编辑的过程中都太过重视以‘编者’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但我却认为好的百科全书,应该是要以读者的便利角度来思考事情才对。基于这个原因,我非常强烈主张繁简转换应该要保持使用,也花了很多时间经常帮忙订正这些转换标签,期望能建立一个纵使非维基百科常客也能轻松阅读的环境(换言之,不同地区用语混杂的版本是不适合的,因为一般读者对于混用情况的接收度,显然比维基常客来得低很多),因此我并不支持因为怕麻烦就‘只在开头把各种名称交代清楚’而不需转换的方案,相反的,我认为应该来好好思考该如何设定转换让繁简两边的读者都能看得很舒服(纵使这得多花点人工,不过没关系,我愿意自告奋勇出这份力气)。至于系统自动转换一事倒是别担心,事实上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去使用过系统全面转换的对照表,而是集中在各篇文章的T标签与A标签之补正上。最后,关于惯用编辑界面一事,其实我都是习惯把系统预设在zh-tw状态(以便确定实际上呈现在其他台湾用户眼前的页面是否正确易读),然后再利用编辑页面来检查没转换的原始编辑码呢!无论如何,还是感谢您来讯讨论,我再来斟酌一下该怎样转换会比较完善一点,也请您帮忙订正一下转换后简体用语部分的用词是否真的合乎中国大陆的用语习惯吧!--泅水大象 讦谯☎ 16:51 2007年3月20日 (UTC)

RE:douglasfrankfort[编辑]

我想用邮件应该没什么问题,可否将您的邮箱地址发至我的邮箱?wiki目前的邮箱不提供附件功能。--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1:20 2007年4月6日 (UTC)

收到!马上给您发过去。--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1:29 2007年4月6日 (UTC)
电子版的就只有这个了。--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3:50 2007年4月6日 (UTC)

我将法兰克福评论报从英文版粗略的翻成中文版,但是很多地方不是很通顺,很高兴看到Mukdener兄完善了它。 -- Jasonzhuocn 06:30 2007年4月7日 (UTC)

该模板的作用是显示党徽和党名简称,用在选举票数表格之类的地方。如果需要显示全称(中国国民党),或许可以创建另一个新模板,或修改模板加上参数,实际作法可以研究看看。—Fauzty 23:32 2007年4月16日 (UTC)

关于译名标准化[编辑]

已收到。我迟迟没有动手的原因之一是,我觉得这个计划的推广还是等到各种译名表完成得差不多时再进行,否则就没有推行的基础。但后来发现,想靠一两个人完成天文数字般的译名表简直是天方夜谭。工作量之巨大,实非个人可以承担的。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计划的重点应该是吸引更多人参与编写译名表。

一直在参与这个计划的人有User:Xieza。曾经跟我提出过准备参与的有User:YuyuUser:Ktsquare等。我会给他们发出邀请。

在此把已经完成的各种表和模板给你看一下。

Category:外语译音表俄语人名列表德语姓名列表罗马尼亚语人名列表罗马人本名列表

西班牙语姓名列表我将会在年内完成。

地名标准化还完全没有着手。--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4日 (五) 02:25 (UTC)[回复]

突然想起Xieza最近生活中事务繁忙,还是不要打扰他为好。--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4日 (五) 02:33 (UTC)[回复]

党徽[编辑]

您好,您需要的党徽图案已按照[1]上的方式重新绘制,并使用了红色黑色,请查阅。--阿菲利菇维基食用菌协会SVG矢量图?找我就对了 2007年5月8日 (二) 06:28 (UTC)[回复]

来源[编辑]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及中华大百科均有网上版,故不详述,望君见谅。—孔明居士 2007年5月9日 (三) 14:24 (UTC)[回复]

另外,阁下既然要求别人提供名称来源,亦请将阁下所创所有条目之名称来源注上,不然在下将为之标示,谢谢帮忙。孔明居士 2007年5月9日 (三) 14:29 (UTC)[回复]

请在下不要矫枉过正,这对大家无益,流于意气之争,非您我之福,请君停手。—孔明居士 2007年5月9日 (三) 14:34 (UTC)[回复]

奉劝阁下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下所在,乃依客栈共识而为,君硬以一己之念为之,有失大体,亦非君子所为,阁下往日条目,无一有来源者,何不先行补足,以之服人?今阁下不去补足,硬找麻烦,在下会将之提交仲裁,以求公允。—孔明居士 2007年5月9日 (三) 14:38 (UTC)[回复]

谢谢阁下解释,然而这并非来源要求模板的用途,此模乃是用来就文章论述有可疑者,请求来源,而非名称,敞然名称需要来源(且这是人所共知的),则十之八九的条目皆要在条目之首列出来源请求了。故望君不要在此执著,可以的话,可以讨论页提出请求,相信会有人补足的。—孔明居士 2007年5月9日 (三) 14:46 (UTC)[回复]

在下相信要证明的是该名称在史上有所使用,今在下所提供是历史事件,正是一例,名字来源,并非皆可查,举例,君可否查出中国所有城市之名称来源,又或君是否知悉相关书籍?敞无,则恕在下无法达成君之要求,望能谅解,且不要再于此话题上浪费时间,还是多书一两条条目,对百科更有益。—孔明居士 2007年5月9日 (三) 15:02 (UTC)[回复]

这次是在下最后一次就此话题留言,希望阁下能谅解,这对您我皆好。首先,在下并非要证明这是某地区固有用词,所欲证者,乃其使用性,有则可也。据先到先占、常用名称(可依Yahoo、Google、MSN及客栈统计作参考)原则,现有四条条目的名称用词已为恰当,因为其三为原中文名立文,而其使率多于或接近俄文音译,故可留之。另伯力一文,因以俄文音译立文,其俄文音译亦有一定使用率,故在下不反对其移动至俄文音译下。这是在下的看法,望阁下了解。在下决非捍卫什么地区之利益,而是希望大家能尊重原作者和命名常规,在这基础下,方能有良好之合作气氛,亦为对百科最有利之法。—孔明居士 2007年5月9日 (三) 15:19 (UTC)[回复]

Google group for Standardization[编辑]

刚建立了个Google Group for this, 烦请告知君之gmail地址,请循这里寄给我。谢谢!--Meilleures salutations, D. G. JéRRy~雨雨 2007年5月12日 (六) 18:12 (UTC)[回复]

解除保护[编辑]

现在清朝条目已经解除了保护,可以进行修改了。--Wengier留言2007年5月16日 (三) 23:40 (UTC)[回复]

地名标准化[编辑]

您好,首先感谢您的邀请,不过我目前主要是希望能完善外文人名的标准,因为发现目前在中文维基中有很多外国人物条目的姓名翻译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地名翻译标准化的计划,我相信在未来一定会与人名翻译标准化走在一起。还有,现在的讨论似乎侑于版权的问题,也希望您能继续去讨论讨论。--阿菲利菇维基食用菌协会SVG矢量图?找我就对了 2007年5月19日 (六) 04:26 (UTC)[回复]

Re: Encyclopedist兄,我尊重你的个人选择[编辑]

Mukdener兄:

近来比较忙,所以这么久才覆你的留言,真不好意思。

对于你所提议的地名标准化活动,我起初是十分赞同的。我退出了此活动的原因,是在我细看之下,发觉此活动是将维基百科中的地名条目,以大陆的地名系统来标准化。我不太赞同此方向。

我认为标准化前,应先可多作如会以华语地区哪套地名系统作标准?与标准相冲的会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开始,就以大陆的地名系统来标准化。—encyclopedist (对话页) 2007年5月24日 (四) 18:1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