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淮海战役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毛泽东为凸显其英明神武,差点就没把郭汝瑰、潘汉年等杀人灭口。而如果没有这些叛徒和奸细,中共是无法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的。其所谓华北人民在内战中支持自己的说法更是谎言,这些都需要澄清。—123456789098765432123456789O 2007年6月12日 (二) 23:29 (UTC)[回复]
  • 到现在了还没有反省,没有华北人民支援,军队的供给怎么保证?--深蓝 (留言) 2008年9月1日 (一) 03:10 (UTC)[回复]
  • 干嘛用美国的谢尔曼坦克作为解放军冲锋照片?有来源么?常识上来说,除了缴获的坦克以外,解放军不可能使用美制重型武器。Miis (留言) 2008年9月25日 (四) 19:24 (UTC)[回复]
    • 有可能苏联给了,因为美国曾经援助苏联大量谢尔曼坦克--121.11.15.254 (留言) 2009年1月27日 (二) 07:38 (UTC)[回复]
    • 参加淮海战役的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除了主要是炮兵以外,也装备有坦克。与其顺口说有可能苏联给的,不如说是鲁南战役中缴获的国军的,鲁南战役中打的除了整第26师还有个第1快速纵队,国军用摩托化步兵加战车诺干组成的,没有固定序列编制就叫做“快速纵队”,装备轻型坦克是美军给的,粟裕大将的回忆录里提到鲁南战役中有打坦克的情节,有资料说缴获了轻型坦克并修复了可用的。图片上那坦克明显不是谢尔曼坦克,是斯图亚特坦克。至于照片是何时何地什么人拍的还有待考证。--颐园新居留言2012年8月29日 (三) 03:13 (UTC)[回复]

请张岩11依维基方针编辑[编辑]

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定义,"第一手来源是非常接近于事件本身的来源。例如,目击者对车祸现场的报告就是这场事故的第一手来源", 回忆录是第一手来源,第一手来源应该加上primary source template.请提供第二手来源或第三手来源再拿掉模版。张岩11直接拿掉模版违反维基方针。

依维基方针,"这个来源是否有其自行的计划或是与他人的利益冲突",回忆录作者是被中共俘虏,生活由中共控制,没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出版商是中共政治单位,带有宣传目地,可靠性是有疑问的。

作为对比,中华民国前代总统李宗仁寓居美国期间写的李宗仁回忆录,虽然也是第一手来源,但是他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由历史学家唐德刚整理撰写而成,可靠性就高一些(除了他自己的政治动机、私人恩怨或偏见),但这是第一手来源难免。

Happyseeu留言2013年7月28日 (日) 17:13 (UTC)[回复]

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亦被分别称为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维基百科的条目应该主要依赖于已出版且可靠的第二手来源,并有限度地依赖于第三手来源。所有对第一手来源的解释、分析或总结都应引用自第二手来源,而不由维基百科编者来进行原创分析。张岩11留言2013年7月30日 (二) 03:57 (UTC)[回复]

回忆录是第一手来源,依维基方针第一手来源应该加上primary source template(WP:primary_sources).请提供第二手来源或第三手来源再拿掉primary source模版。

Happyseeu留言2013年7月30日 (二) 09:45 (UTC)[回复]

请求查证"王禹廷 攸关全局的淮海战役"[编辑]

条目一再引用"王禹廷 攸关全局的淮海战役",但是引用前后不一致,有传记文学出版,有风云时代出版。书名有〈攸关全局的徐蚌会战〉,〈徐蚌会战攸关全局〉,而且没有 ISBN. 图书馆目录找不到此书。

请补上准确引用资料。 Happyseeu留言2013年11月7日 (四) 03:01 (UTC)[回复]

王禹廷〈攸关全局的淮海战役〉,见《大决战(下):裂岸》附录一,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4月版。而王禹廷〈徐蚌会战攸关全局〉,见《胡琏评传》第七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7年6月版。Arthur011留言2014年6月25日 (三) 04:22 (UTC)[回复]

指控国军计划掘开黄河与使用化学武器[编辑]

条目指控国军计划掘开黄河与使用化学武器,这属于严重的指控,维基百科要求特别的断言需要特别的来源,而目前所引用来源仅来自中国方面,甚至不是官方正史,中华民国则从未承认,也没有任何第三方来源。英文维基也没有任何这些内容。

此外,这些指控的事并没有发生,对战役没有实际影响,如果要写,也应该移到“指控”,不应该与战役混在一起。Happyseeu留言2013年11月25日 (一) 20:07 (UTC)[回复]

原文引用好了。花园口决堤文夕大火以及化武运用都不入中华民国官方正史 ,都是从李宗仁.白崇禧.蒋介石蒋经国个人的回忆录和日记披露出来的,都有具体出处。作为国军领袖级人物,蒋介石蒋经国肯定不会在自己日记里乱写,而且巧到与国军将领的回忆重合。而且花园口决堤也与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战役混在一起了,加入这些只是凸显双方的谍报较量和军事谋略,算不上指控。咱这里是中文维基,再者国共内战不用国共战史,管英文维基做什么,为防止个人原创在有详细出处前提下,尽量原文引用好了,螃蟹就不对了。Wokesiet留言2013年11月27日 (三) 02:45 (UTC)[回复]

花园口决堤有中华民国官方救灾文件,有外国学者研究,所以发生了没有并无争议。

所谓国军计划,并没有执行,有这个计划纯属中国片面之词,没有非大陆学者认为这个计划存在。当然有争议。

使用化武,在国际法上是严重的指控。此外国军当时是否有化武,从何而来,后来下落,训练后勤,一连串的问题,有学者给出可信答案吗?

蒋介石日记是不是有这段文字,有机会可以查证。 胡佛写明不能影印照相,只能手抄,引用要蒋家授权,所以条目引用若无授权,已经违反了维基百科版权规定。 Happyseeu留言2013年11月27日 (三) 08:03 (UTC)[回复]

条目引用蒋介石日记是否侵犯版权?[编辑]

看了一下维基百科版权规定如何执行。如果所引用蒋介石日记段落已经获得授权,请贴出授权资讯。 Happyseeu留言2013年11月27日 (三) 08:29 (UTC)[回复]

不合理的比重与中立性问题[编辑]

条目指控国军计划掘开黄河与使用化学武器,这属于严重的指控,维基百科要求特别的断言需要特别的来源,而目前所引用来源仅来自中国方面,甚至不是官方正史,中华民国则从未承认,也没有任何第三方来源。英文维基也没有任何这些内容。这是中立性问题,完全从中国方面描述,而不加归属。

此外,这两项指控在条目占据过多篇辐,却没有引用来源支持这些对战役影响重大。大量描写没有发生的事,属于WP:不合理的比重,目地是丑化国军。描写战役应该以对战役影响重大的事件为主。如果这些指控对战役不重要,就不应该写太多。

这些段落应该改写,改进中立性与比重。 --欢颜展卷留言2014年4月3日 (四) 00:32 (UTC)[回复]

淮海战役国军是否计划偷掘黄河堤坝,使用化武?[编辑]

淮海战役条目提到国军曾计划偷掘黄河堤坝,以及使用化武。从引用来源看,计划偷掘黄河堤坝是根据降将回忆录(国民党将领回忆录《淮海战役亲历记》),计划使用化武主要是引用中共出版来源,对于使用什么化武语焉不详。使用化武是严重的断言(指控),应该要有更权威可靠的来源。英文来源似乎没有提过这两件事。而且这两个计划对于战役没有什么影响,花了相当篇幅写,只是黑国民党吧。大家认为条目应该如何改进?--欢颜展卷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01:38 (UTC)[回复]

只要是中共一方(甚至是其他中国大陆正规出版的)记录的历史,阁下就会一棒打死,说这是“假历史”,那么这也就么办法了。 上海复活  传奇再现  2014年8月6日 (三) 03:18 (UTC)[回复]
应该找台湾那边儿的资料。-- 2014年8月6日 (三) 05:45 (UTC)[回复]
有中立第三方的资料就提出来。中共能谎称美军在朝鲜战争使用细菌武器,谎称国军使用化武也就不奇怪了。以中共黑对手的习惯,如果真有国军使用化武的铁证,怎么不在国际上宣传?--欢颜展卷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08:21 (UTC)[回复]
“以中共黑对手的习惯”,从阁下的话就可知,您的立场不中立、不客观,所以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上海复活  传奇再现  2014年8月6日 (三) 09:30 (UTC)[回复]
“中共黑对手的习惯”在国内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共制造冤假错案,刘少奇等一堆人(考一下你的党史,中共有几次政治运动制造了冤假错案,后来平反?)后来不是被平反?那就说明了当初的罪名是被黑的。对国民党的一个例子就是说抗日蒋是下山摘桃,后来胡锦涛都不得不承认国军是抗日正面主力。我写的条目对中共修改历史的质疑有更多例子,被提删你还投票赞成过,该条目引用的来源你看过了吗?还是不看来源就投?从阁下的行为就可知您的立场。 --欢颜展卷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15:10 (UTC)[回复]
看看,说来说去,阁下还是翻来覆去地说:“中共就是黑对手的”,所以对条目内容按照自我想法进行政治审查罢了。 上海复活  传奇再现  2014年8月7日 (四) 01:16 (UTC)[回复]
我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如何归纳得到“中共黑对手的习惯”的结论。阁下不对根据的材料提出反驳,也不对归纳方法提出反驳,只是坚持自己没有根据的结论。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欢颜展卷留言2014年8月7日 (四) 15:32 (UTC)[回复]

哪么,还是要回忆一下苏联在出来承认他们派空军去打朝鲜战争前,击落联军飞机的空战纪录是被谁一碗捧去?或者说,具有解放军空军家世背景的张晓明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俄国将领去信中南海,要他们别把那段历史写的如此夸张呢?这种事情啊,多了,吵不完了。至于这几年流行的远征军的事情,那不也是一个例子。正规出版的历史都可以把远征军这些战史黑了,不谨慎小心一点的找资料,自然会出问题。-cobrachen留言2014年8月6日 (三) 12:05 (UTC)[回复]

嗯。特别的断言需要特别的来源。如果没有特别的来源支持,不应该当事实来写。--欢颜展卷留言2014年8月7日 (四) 15:32 (UTC)[回复]

@飛賊燕子请参予讨论取得共识之后再修改。这个讨论存在好几个月了。--欢颜展卷留言2015年3月27日 (五) 01:12 (UTC)[回复]

查了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完全没有提到掘黄河堤一事,先将依据单一来源的掘黄河堤内容删除。若有人能拿出有力的可靠来源支持,补充来源后可以加入。--欢颜展卷留言2020年7月1日 (三) 21:58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淮海战役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6月8日 (五) 09:14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淮海战役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7月29日 (日) 18:34 (UTC)[回复]

关于页面图片[编辑]

诸位,淮海战役页面的图片貌似源于这个网页:[1] ,是俄文,我看不懂。但Google翻译得出的结果貌似是表明这张图片描绘的是印巴战争。我请求懂俄语的编者对此进行探讨。 另外我在中华人民军事博物馆网站[2] 中也发现此照片,但此时右下角已带有水印。 --Xing142857留言2019年1月30日 (三) 11:19 (UTC)[回复]

我已经看不懂这张图片了在这个 网址中,还把他加进了韩战的标签。--Xing142857留言2019年1月30日 (三) 12:18 (UTC)[回复]

Google翻译得出的结果

战后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图亚特很快就停止了在美国和英国的服务,但在其他国家,他们服务的时间更长,在21世纪初期仍在其中一些服务中使用。其中一些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售给比利时,荷兰,土耳其和其他欧洲国家。

根据国民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Lend-Lease计划获得的100A3A3在1946-1949中国内战期间被积极使用。同年,法国军队在印度支那战争期间使用法国军队在法国军队使用的M3A3和M5A1,在最后阶段由M24 Chaffey取代。

在与印度军队一起服役时,他们从英国获得的M3A3和M5A1使用时间更长,并在1947年至1948年第一次印巴战争期间使用。印度军队在1948年11月1日攻击佐吉尔山口时使用了11辆M5A1坦克。卓越的性能“Stuarts”在这里发挥了作用,使他们能够在海拔3500米的偏远地区成功运作。巴基斯坦军队完全没有准备好在这样的地区遇见坦克,并在后方留下了反坦克武器,这让印度军队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到目前为止,这一集被认为是坦克在战斗条件下的高度记录。在第二次印巴战争开始前不久,停用的“Stewarts”仅在1965年。

所以俄文网页在说M3/M5斯图亚特战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使用情形。从图片来看,此图炮管长于该条目的战车,不知该型是否有长炮管版。—欢颜展卷留言2019年1月30日 (三) 14:50 (UTC)[回复]

关于共军称为“起义”,国军称为“叛变”的三绥区2.8万人,采用“倒戈”这一中性词汇。原先的“改编”并不妥当,因其于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的“改编”性质完全不同。—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Supernodream对话贡献)于2019年11月21日 (四) 11:39 (UTC)加入。[回复]

关于出自国军战史、战报的数字[编辑]

由于此战役国军参战部队除第六、第八兵团,其余部队几尽全歼,而每个分战场也全部败北,因此其对战况的统计,尤其是关于对方(共军)伤亡,根本不具备统计条件,其数字也因此毫无可信度。有鉴于此,请诸位在引用出自国军战史、战报的数字时请务必:1.注明“国军统计数字”或类似文字;2.提供可靠的引用来源。—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Supernodream对话贡献)于2020年7月28日 (二) 22:35 (UTC)加入。[回复]

此条目过于冗长?[编辑]

我并不认同。 经过多位维基网友贡献,以内容翔实丰富、时间轴精确明朗而论,本条目远超另外两个“三大战役”的条目。以“辽沈战役”条目远不及此,尚被列为优质条目,则“淮海战役”条目无疑也应当列为优质。--Supernodream留言2021年4月19日 (一) 13:34 (UTC)[回复]

不同意。我在上面指出国军是否使用化武的问题,条目写了几段,连是哪一种化武都不写,无型号无化学成分。如果是催泪瓦斯,世界各国常用来当镇暴武器,根本不成问题,条目如此写纯粹误导。此外国军化武不可能从天而降,从哪来的,发展、使用的历史如何,有何可靠来源?--欢颜展卷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4:12 (UTC)[回复]

中文(台湾)版本简单地将“淮海战役”几乎全部替换为“徐蚌会战”,误人子弟[编辑]

“时称“徐蚌会战”,是准备夺取两淮(淮阴、淮安)、海州,打通山东与苏北之联系,为下一步在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创造有利条件,不是后来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之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同意他们建议,并决定由华东和中原2个野战军共同担任作战任务,还于1948年10月11日制定《关于徐蚌会战的作战方针》。”这一段都明确说出了解放军方面把这次战役称作“淮海战役”的理由:战役目的一开始只是想夺取两淮、海州,那为什么这一段会说“时称“徐蚌会战””以及“制定《关于徐蚌会战的作战方针》”呢?况且这个方针是有原件的,里面的用语就是“淮海战役”,编辑者怎么能把国军用语“张冠李戴”强塞给解放军呢? 123.204.4.254留言2021年10月6日 (三) 14:58 (UTC)[回复]

关于贾汪“起义”[编辑]

何基沣、张克侠下属两军起义,这里“起义”的含义与《辞海》中起义词条的第二个义项:“在革命力量的强大攻势下,反动军队的一部分弃暗投明,参加革命阵营”基本符合,此描述并无绝对的褒贬可言。某外来网宣人员,不仅已多次被证明数学水平不如小学毕业生,甚至连好不容易才学会点皮毛的中文都要忘记了。--Lucho留言2022年9月21日 (三) 00:47 (UTC)[回复]

《辞海》词条的第二义是革命或左派观点,右派并不同意,并非中立观点。国语辞典1.为反抗黑暗统治而发动武装奋战。[例]武昌起义∣工人起义。2.背叛原来所属阵营,投到正义一方。[例]起义来归。“反抗黑暗统治”、“投到正义一方”显示此词不中立。汉典1.仗义起兵。2.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仗义”、“反正,以从义师”也显示此词不中立。--欢颜展卷留言2022年9月21日 (三) 01:58 (UTC)[回复]
1.“《辞海》词条的第二义是革命或左派观点,右派并不同意”纯属外来网宣人员的呓语,没有可靠来源支持。2.此处“起义”的用法,与《国语辞典》第二义项“背叛原来所属阵营,投到正义一方”和《汉典》第二义项“军队反正,以从义师”相近,其中“背叛原来所属阵营,投到正义一方”同样没有绝对的褒贬可言。3.词义的中性,与WP:POV无关。WP:POV的含义是什么,楼上的外来网宣人员过去曾经多次在维基百科接受教育,但从未见其反省,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自取其辱。这也许是超过了其对中文的理解范围。--Lucho留言2022年9月21日 (三) 02:23 (UTC)[回复]
讲不出道理,就想通过诬告来达到目的,一贯的做派。--Lucho留言2022年9月21日 (三) 03:2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