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历代行政机关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下列出中国的历任内阁或其他种类行政机关

大清国(1636-1912、1917)内阁列表[编辑]

大清国内阁立宪运动[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内阁总理大臣 执政党 时任皇帝
1 庆亲王内阁 1911年5月8日至1911年11月16日 庆亲王奕劻 皇族 清逊帝溥仪
2 袁世凯内阁 1911年11月16日至1912年2月12日 袁世凯

[注 1]

[注 2]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首席议政大臣 执政党 时任皇帝
3 张勋内阁 1917年7月1日至1917年7月12日 张勋 君主立宪维持会(宗社党) 清逊帝溥仪

[注 3]

中华民国(1911-)内阁列表[编辑]

武昌军政府(1911辛亥革命期间)[编辑]

中华民国军政府[注 4](武昌辛亥革命[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都督 执政党 时任都督
湖北军政府内阁[注 5] 1911年10月11日-1911年10月17日 黎元洪 立宪派、革命派(共进会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文学社 黎元洪
湖北军政府内阁(《军政府暂行条例》) 1911年10月17日-1911年10月25日
湖北军政府内阁(《中华民国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 1911年10月25日-1912年1月1日[注 6]

[注 7]

南京临时政府(1912辛亥革命期间)[编辑]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内阁总统[注 8] 执政党 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尚未成立 1912年1月1日至1912年1月3日 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注 9]
1 孙中山内阁 1912年1月3日至1912年4月1日 孙中山

[注 10]

北京政府(1912-1928)[编辑]

中华民国临时共和政府(北京)[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内阁总理大臣 执政党 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注 11]
袁世凯内阁 1912年2月12日1912年3月13日 袁世凯 北洋军阀 袁世凯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京)国务院[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政府首脑 执政党 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 第一次唐绍仪内阁 1912年3月13日1912年6月29日 唐绍仪[注 12]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 袁世凯
2 第一次陆徵祥内阁 1912年6月29日至1912年9月25日 陆徵祥[注 13]
3 赵秉钧内阁 1912年9月25日1913至年7月16日 赵秉钧[注 14] 国民党 (1912–1913) 国民党
[注 15] 1913年7月17日至1913年7月19日 朱启钤 [注 16]
段祺瑞临时内阁 1913年7月19日至1913年7月31日 段祺瑞[注 17] 皖系
[注 18] 1913年7月31日至1913年9月11日[注 19] 熊希龄 进步党

中华民国政府(北京)国务院[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务总理 执政党 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4 熊希龄内阁 1913年9月11日至1914年2月12日 熊希龄[注 20] 进步党 袁世凯
孙宝琦临时内阁 1914年2月12日至1914年5月1日[注 21] 孙宝琦

中华民国政府政事堂[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务卿[注 22] 执政党 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5 第一次徐世昌内阁 1914年5月1日至1915年12月21日 徐世昌[注 23] 袁世凯
6 第二次陆徵祥内阁 1915年12月21日至1916年3月22日[注 24] 陆徵祥
7 第二次徐世昌内阁 1916年3月22日至1916年4月22日 徐世昌 皖系军阀
8 第一次段祺瑞内阁[注 25] 1916年4月22日至1916年6月29日 段祺瑞

中华民国政府国务院[注 26][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务总理 执政党 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9 第一次段祺瑞内阁改组内阁 1916年6月29日至1917年5月23日[注 27] 段祺瑞 皖系 黎元洪
伍廷芳临时内阁 1917年5月23日至1917年6月12日 伍廷芳[注 28]
江朝宗临时内阁 1917年6月12日至1917年6月24日 江朝宗 [注 29]
10 李经羲内阁[注 30] 1917年6月25日至1917年7月2日 李经羲
(讨逆军)[注 31] 1917年7月2日至1917年7月14日 段祺瑞 皖系
11 第二次段祺瑞内阁 1917年7月14日至1917年11月30日 段祺瑞 [注 32] 皖系 冯国璋
12 王士珍内阁 1917年11月30日至1918年3月23日 王士珍 [注 33] 直系
13 第三次段祺瑞内阁 1918年3月23日至1918年10月10日 段祺瑞[注 34] 皖系
钱能训临时内阁 1918年10月10日至1918年12月20日 钱能训[注 35] 徐世昌
14 钱能训内阁 1918年12月20日至1919年6月13日 钱能训 [注 36]
龚心湛临时内阁 1919年6月13日至1919年9月24日 龚心湛 [注 37]
靳云鹏临时内阁 1919年9月24日至1919年11月5日 靳云鹏[注 38]
15 第一次靳云鹏内阁 1919年11月5日至1920年7月2日 靳云鹏 [注 39]
萨镇冰临时内阁 1920年7月2日至1920年8月9日 萨镇冰 [注 40]
16 第二次靳云鹏内阁 1920年8月9日至1921年5月14日[注 41] 靳云鹏
17 第三次靳云鹏内阁 1921年5月14日至1921年12月24日 靳云鹏
18 梁士诒内阁 1921年12月24日至1922年4月8日 梁士诒 [注 42] 交通系
周自齐临时内阁[注 43] 1922年4月8日至1922年6月12日[注 44] 周自齐 交通系 徐世昌→国务院摄行
19 第一次颜惠庆内阁 1922年6月11日至1922年8月5日 颜惠庆 [注 45] 黎元洪
20 第二次唐绍仪内阁 1922年8月5日至1922年9月19日 唐绍仪 [注 46]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直系
21 王宠惠内阁 1922年9月19日至1922年11月29日 王宠惠 [注 47]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直系
22 汪大燮内阁 1922年11月29日至1922年12月11日 汪大燮 [注 48] 研究系
王正廷临时内阁 1922年12月11日至1923年1月4日 王正廷 [注 49]
23 张绍曾内阁 1923年1月4日至1923年6月13日 张绍曾[注 50] 直系
高凌霨摄政内阁[注 51] 1923年6月14日至1923年10月12日 高凌蔚[注 52] 直系 国务院摄行
高凌蔚临时内阁 1923年10月12日至1924年1月12日 高凌蔚[注 53] 直系 曹锟
24 孙宝琦内阁 1924年1月12日至1924年7月2日 孙宝琦[注 54]
顾维钧临时内阁 1924年7月2日至1924年9月14日 顾维钧[注 55]
25 第二次颜惠庆内阁 1924年9月14日至1924年10月31日[注 56] 颜惠庆
黄郛摄政内阁[注 57] 1924年10月31日至1924年11月24日 黄郛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政学系 国务院摄行[注 58]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临时执政[注 59] 执政党 时任临时执政
26 临时执政内阁 1924年11月24日至1924年12月26日 段祺瑞 段祺瑞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务总理 执政党 时任临时执政
27 许世英内阁 1925年12月26日至1926年3月4日 许世英[注 60] 段祺瑞
28 贾德耀内阁 1926年3月4日至1926年4月20日 贾德耀[注 61]
胡惟德临时摄政内阁 1926年4月20日至1926年5月13日 胡惟德 直系军阀 国务院摄行[注 62]

中华民国政府国务院[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务总理 执政党 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29(25) 颜惠庆摄政内阁 1926年5月13日至1926年6月22日 颜惠庆[注 63] 国务院摄行[注 64]
杜锡珪临时摄政内阁 1926年6月22日至1926年10月1日 杜锡珪
顾维钧临时摄政内阁 1926年10月1日至1927年1月12日 顾维钧
(30)[注 65] 顾维钧摄政内阁 1927年1月12日至1927年6月16日 顾维钧

中华民国军政府国务院[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务总理 执政党 时任陆海军大元帅[注 66]
[注 67] 1927年6月16日至1927年6月19日 胡惟德 张作霖
31 潘复内阁 1927年6月20日至1928年6月3日[注 68] 潘复

[注 69]

护国军政府(1916护国战争期间)[编辑]

中华民国军政府军务院[注 70](肇庆护国运动[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政务委员长 执政党 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中华民国军务院 1916年5月8日至1916年7月14日 梁启超 进步党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滇系桂系 黎元洪

[注 71]

广州、武汉国民党(1917-1927)政府[编辑]

中华民国军政府(广州)[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陆海军大元帅[注 72] 执政党 时任陆海军大元帅
1 孙中山内阁第一次护法运动 1917年9月1日至1918年5月20日[注 73] 孙中山 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注 74]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主席总裁[注 75] 执政党 时任主席总裁
2 七总裁制军政府[注 76] 1918年5月20日至1920年10月24日[注 77] 岑春煊 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桂系滇系 岑春煊[注 78]

[注 79]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陆海军大元帅[注 80] 执政党 时任陆海军大元帅
3 孙中山内阁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11月28日至1921年4月2日[注 81] 孙中山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

中华民国政府(广州)[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内阁总统[注 82] 执政党 时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4 孙中山内阁(第二次) 1921年5月5日至1923年3月2日[注 83] 孙中山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注 84]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广东革命政府)[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大元帅府大元帅[注 85] 执政党 时任大元帅
5 孙中山内阁(第三次) 1923年3月2日至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胡汉民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胡汉民[注 86]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广州武汉[注 87]

任数 政府 在任时间 国民政府主席[注 88] 执政党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
6 广州国民政府(汪精卫领导) 1925年7月1日至1926年12月5日 汪兆铭谭延闿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汪兆铭谭延闿[注 89]

[注 90]

7 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左派) 1927年3月6日至1927年9月20日[注 91] [注 92]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左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注 93] [注 94]

[注 95]

建国军政制置府(1922)[编辑]

建国军政制置府[注 96](延平、福州)[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总领建国军政制置事宜 执政党 时任总领建国军政制置事宜
1 徐树铮内阁 1922年10月2日[注 97]至1922年11月2日 徐树铮 皖系 徐树铮

[注 98]

天津政府(1923黎元洪流亡天津期间)[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天津)[注 99][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务总理 执政党 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政治真空)[注 100] 1923年6月13日 至1923年9月13日(92天) 李根源[注 101]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政学系 黎元洪

[注 102]

南京、重庆国民政府(国民党右派)(1927-1948)[编辑]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南京[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民政府主席 执政党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
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会(宁汉对立期间) 1927年4月18日至1927年9月20日 不设国民政府主席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不设国民政府主席
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会(宁汉复合后) 1927年9月20日至1928年2月7日
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 1928年2月7日至1928年10月10日 谭延闿 谭延闿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南京重庆[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行政院院长 执政党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
1 谭延闿内阁 1928年10月10日[注 103]至1930年9月22日 谭延闿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蒋中正
2 蒋中正内阁 1930年11月18日至1931年12月15日 蒋中正
3 孙科内阁 1931年12月28日至1932年1月28日 孙科 林森
4 汪兆铭内阁 1932年1月28日至1935年12月1日 汪兆铭
5 蒋中正内阁(第二次) 1935年12月7日至1938年1月1日 蒋中正
6 孔祥熙内阁 1938年1月1日至1939年11月25日 孔祥熙
7 蒋中正内阁(第三次) 1939年11月20日至1945年6月4日 蒋中正 林森蒋中正
8 宋子文内阁 1945年5月31日至1947年3月1日 宋子文 蒋中正
9 张群内阁 1947年4月23日至1948年5月31日 张群

[注 104]

南昌国民政府(1927南昌起义期间)[编辑]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南昌)[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民政府主席 执政党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
南昌国民政府委员会[注 105] 1927年8月1日至1927年10月4日[注 106] 谭平山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谭平山

[注 107]

北平国民政府(1930中原大战期间)[编辑]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北平)[注 108][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民政府主席 执政党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
1 北平国民政府 1930年9月9日至1930年11月4日 阎锡山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冯系晋系 阎锡山

[注 109]

广州国民政府(1931宁粤对立期间)[编辑]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广州)[注 110][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民政府主席 执政党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
1 广州国民政府 1931年5月28日至1932年1月1日 不设置国民政府主席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胡汉民派、改组派新桂系 不设置国民政府主席

[注 111]

华北临时政府(亲日)(1938-1945)[编辑]

南京政府(亲日)(1938-1945)[编辑]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行政院院长 执政党
1 梁鸿志内阁 1938年3月28日至1940年3月30日 梁鸿志

汪精卫国民政府行政院[注 112][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行政院院长 执政党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
1 汪兆铭内阁(第二次) 1940年3月31日至1944年11月10日 汪兆铭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汪精卫政权) 汪兆铭
2 陈公博内阁 1944年11月12日至1945年8月16日 陈公博 陈公博

[注 113]

行宪后 (1948-)[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行宪后)行政院[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在任天数 行政院院长 执政党 时任总统
1 翁文灏内阁 1948年5月31日-1948年12月22日 206天 翁文灏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蒋中正
2 第二次孙科内阁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90天 孙科 蒋中正→李宗仁(代理)
3 何应钦内阁 1949年3月21日-1949年6月12日 83天 何应钦 李宗仁(代理)
4 阎锡山内阁 1949年6月12日-1950年3月12日 274天 阎锡山 李宗仁(代理)→蒋中正
5 第一次陈诚内阁 1950年3月12日-1954年6月1日 1543天 陈诚 蒋中正
6 俞鸿钧内阁 1954年6月1日-1958年7月15日 1506天 俞鸿钧
7 第二次陈诚内阁 1958年7月15日-1963年12月15日 1980天 陈诚(→王云五代行+代理)[注 114]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无党籍)
8 严家淦内阁 1963年12月16日-1972年6月1日 3091天 严家淦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9 蒋经国内阁 1972年6月1日-1978年5月20日 2181天 蒋经国 蒋中正→严家淦(继任)
10 孙运璿内阁 1978年6月1日-1984年6月1日 2193天 孙运璿 蒋经国
11 俞国华内阁 1984年6月1日-1989年6月1日 1827天 俞国华 蒋经国→李登辉(继任)
12 李焕内阁 1989年6月1日-1990年6月1日 366天 李焕 李登辉
13 郝柏村内阁 1990年6月1日-1993年2月27日 1003天 郝柏村
14 连战内阁 1993年2月27日-1997年9月1日 1648天 连战
15 萧万长内阁 1997年9月1日-2000年5月20日 993天 萧万长
16 唐飞内阁 2000年5月20日-2000年10月5日 189天 唐飞 陈水扁
17 第一次张俊雄内阁 2000年10月5日-2002年2月1日 485天 张俊雄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18 游锡堃内阁 2002年2月1日-2004年5月20日[注 115] 1097天 游锡堃
游锡堃内阁(改组) 2004年5月20日-2005年2月1日
19 谢长廷内阁 2005年2月1日-2006年1月25日 359天 谢长廷
20 第一次苏贞昌内阁 2006年1月25日-2007年5月21日 482天 苏贞昌
21 第二次张俊雄内阁 2007年5月21日-2008年5月20日 366天 张俊雄
22 刘兆玄内阁 2008年5月20日-2009年9月10日 479天 刘兆玄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马英九
23 吴敦义内阁 2009年9月10日-2012年2月6日 880天 吴敦义
24 陈冲内阁 2012年2月6日-2012年5月20日[注 116] 378天 陈冲
陈冲内阁(改组) 2012年5月20日-2013年2月17日
25 江宜桦内阁 2013年2月18日-2014年12月8日 659天 江宜桦
26 毛治国内阁 2014年12月8日-2016年1月31日 420天 毛治国
27 张善政内阁 2016年2月1日-2016年5月20日 109天 张善政 无党籍
28 林全内阁 2016年5月20日-2017年9月8日 476天 林全 蔡英文
29 赖清德内阁 2017年9月8日-2019年1月14日 493天 赖清德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
30 第二次苏贞昌内阁 2019年1月14日-2020年5月20日[注 117] 1477天 苏贞昌
第二次苏贞昌内阁(改组) 2020年5月20日 – 2023年1月31日
31 陈建仁内阁 2023年1月31日-现任 1年145天 陈建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937)内阁列表[编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人民委员会主席 执政党 时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尚未成立) 1931年11月7日至1931年11月19日 (尚未成立)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尚未成立)[注 118]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人民委员会 1931年11月19日至1934年2月1日 毛泽东 毛泽东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人民委员会 1934年2月1日至1934年10月10日 张闻天 毛泽东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注 119] 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2月间[注 120] 毛泽东(已转移)

[注 121]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注 122] 1936年11月2日至1937年9月6日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注 123]

中华共和国(1933-1934)内阁列表[编辑]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人民革命政府主席 执政党 时任人民革命政府主席
1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3年11月22日至1934年1月间 李济深 生产人民党 李济深

[注 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内阁列表[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政务院总理 执政党 时任中共领导人 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1949年10月1日至1954年9月15日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编辑]

任数 内阁 在任时间 国务院总理 执政党 时任中共领导人 时任国家主席
1 第一届国务院 1954年9月27日至1959年4月27日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2 第二届国务院 1959年4月27日至1965年1月4日 周恩来 毛泽东 刘少奇
3 第三届国务院 1965年1月4日至1967年1月17日 周恩来 刘少奇 → 空缺 → 董必武(代主席)
4 第四届国务院 1975年1月17日至1978年3月5日 周恩来 → 空缺 → 华国锋 毛泽东 → 空缺 → 华国锋 不设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
5 第五届国务院(第二届华国锋政府、第一届赵紫阳政府) 1978年3月5日至1983年6月18日 华国锋赵紫阳 华国锋胡耀邦 不设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
6 第六届国务院(第二届赵紫阳政府) 1983年6月18日至1988年4月13日 赵紫阳李鹏 胡耀邦赵紫阳 李先念
7 第七届国务院(第一届李鹏政府) 1988年4月13日至1993年3月31日 李鹏 赵紫阳江泽民 杨尚昆
8 第八届国务院(第二届李鹏政府) 1993年3月31日至1998年3月17日 李鹏 江泽民
9 第九届国务院(朱镕基政府) 1998年3月17日至2003年3月16日 朱镕基
10 第十届国务院(第一届温家宝政府) 2003年3月16日至2008年3月16日 温家宝 胡锦涛
11 第十一届国务院(第二届温家宝政府) 2008年3月16日至2013年3月15日 温家宝
12 第十二届国务院(第一届李克强政府) 2013年3月15日至2018年3月18日 李克强 习近平
13 第十三届国务院(第二届李克强政府) 2018年3月18日至2023年3月11日 李克强
14 第十四届国务院(李强政府) 2023年3月11日(现任) 李强

注释[编辑]

  1.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灭亡
  2. ^ 1917年7月1日清朝恢复
  3. ^ 1917年7月12日清朝皇帝溥仪再次退位。
  4. ^ 该机构对外名称有中华民国军政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
  5. ^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谋略处(10月11日革命党设立的处理军政大事的机关)议定军政府暂设参谋、军务、政务、外交四部。谋略处成立后,作出决定:①湖北革命领导机关定名为“中华民国政府湖北都督府”,设于原湖北咨议局旧址;②改称“中国”为“中华民国”;③以本年(1911年)为黄帝纪元4,609年;④都督暂用黎元洪名义,布告地方及通电全国;⑤革命军旗为铁血十八星旗
  6. ^ 11月15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代表在上海老西门外方斜路江苏教育总会举行首次会议,议决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11月20日,各省代表公认湖北军政府为代行中央政务的机关。11月24日,在上海的联合会决定迁到武昌开会,各省留一人在上海“联络声气,以为鄂会后援”。12月8日,在鄂代表赴南京,留沪代表陆续到南京,未参加汉口会议的几个省的代表也到了南京。翌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湖北军政府不再为中央政权,但该军政府并未撤销。
  7. ^ 12月4日,都督陈其美、程德全、汤寿潜邀各省留沪代表开会,暂时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选黄兴为假定大元帅,黎元洪为假定副元帅,推举大元帅负责组织临时政府。12月8日,在鄂代表赴南京,留沪代表陆续到南京,未参加汉口会议的几个省的代表也到了南京。到12月下旬,到达南京的有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西、安徽、福建、直隶、山东、河南、江西、山西、陕西、广东、奉天、云南等十七个省44名代表。12月14日,先期到达南京的15个省的代表召开会议。翌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并获湖北承认,此后湖北军政府不再为中央政权。
  8. ^ 南京临时政府不是内阁制,而是总统制,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
  9. ^ 孙中山1911年总统大选中当选大总统。
  10. ^ 1912年3月10日正式迁往北京,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取消。
  11. ^ 据《临时公报》十二月二十七日通告
  12. ^ 1912年3月13日,唐绍仪在参议院发表政见,参议院通过内阁国务员。5月20日、6月7日请辞。6月15日因任命王芝祥为直隶总督事与大总统袁世凯不和而辞职赴天津。6月17日,袁世凯总统给假五日于唐绍仪,命陆徵祥暂代国务总理;6月27日准唐绍仪辞职;6月29日发表陆徵祥为国务总理并获参议院通过。
  13. ^ 因不容于国会,被参议院弹劾失职,愤而于1912年8月20日起称病辞职,于9月22日获核准。自8月20日至9月24日由内务总长赵秉钧代理。9月24日参议院同意赵秉钧为国务总理,9月25日赵获得任命。
  14. ^ 宋教仁遇刺案嫌疑称病请辞,给假十五日,1913年5月1日至7月16日由段祺瑞兼代国务总理,1913年7月16日赵秉钧获准辞职。7月17日至7月19日由朱启钤兼代国务总理。7月19日至7月31日由段祺瑞兼代国务总理。
  15. ^ 7月17日至7月19日由朱启钤兼代国务总理。然朱启钤并未就职。
  16. ^ 未就职,由段祺瑞代。
  17. ^ 国务院改组而去职
  18. ^ 熊希龄内阁仍未组建完成。此期间阁员仍为段祺瑞临时内阁之成员。
  19. ^ 熊于7月31日正式通过上任,9月11日完成组阁。
  20. ^ 因与袁世凯意见不合、财政困难及热河行宫失宝案而于2月7日请辞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2月12日又请辞国务总理,获得批准,同日袁世凯总统任命孙宝琦兼代。
  21. ^ 5月1日袁世凯总统改官制,国务总理改为国务卿,并废止国务院官制而去职
  22. ^ 此时期实行总统制,国务卿仅直接向大总统负责。
  23. ^ 因不满袁世凯实行帝制而请辞
  24. ^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承认帝位,接受文武官员祝贺。但未登基。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撤销承认帝位案,发还各省区推戴书,所有筹备事宜立即停止。3月23日袁世凯废止“洪宪”年号,仍以本年为民国五年。因袁世凯帝制失败,内阁改组。
  25. ^ 1916年4月21日公布制定政府组织令,以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袁死黎元洪继任,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阁改组。
  26. ^ 1916年6月29日,申令仍遵行民国元年3月11日公布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国务卿,恢复国务总理,并任命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
  27. ^ 1916年6月29日废国务卿,恢复国务总理。后段祺瑞因在第一次府院之争中就参与一战等事与黎元洪总统政见不合而被黎元洪总统于5月23日免职。然而大总统并无将国务总理免职之权,故段祺瑞并未予承认。
  28. ^ 段祺瑞因第一次府院之争被黎元洪总统于5月23日免职,同日由外交总长伍廷芳代理国务总理。6月12日伍因拒绝副署解散国会命令而被免代理国务总理,由步兵统领江朝宗暂代国务总理
  29. ^ 因江朝宗为步兵统领,并非国务员,故此一任命实不合法。随后因国务总理李经羲正式就职而解职。
  30. ^ 段祺瑞因第一次府院之争被黎元洪总统于5月23日免职,同日由外交总长伍廷芳代理国务总理。6月12日伍因拒绝副署解散国会命令而被免代理国务总理,由步兵统领江朝宗暂代国务总理。5月25日,黎元洪总统提名李经羲为国务总理,5月26日获众议院通过,5月27日获参议院通过,5月28日任命。由于受到支持段祺瑞的督军团反对,李不敢就职,6月5日李经羲第三次辞国务总理。6月14日李随张勋入北京。6月16日李获得张勋、王士珍联合电报疏通,又受到倪嗣冲、 张怀芝、赵倜等反对。6月24日,李被任命兼财政总长。6月25日,李就国务总理职。因7月1日张勋复辟而于7月2日被黎元洪总统免职。
  31. ^ 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张勋复辟。7月2日总统黎元洪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便宜处理,准李经羲免职,并电请副总统冯国璋暂代大总统职务。7月4日李经羲出京,段祺瑞宣布就国务总理职。7月6日冯国璋在南京就代理大总统职并由天津发出布告,段祺瑞设国务院办公处于天津。7月14日,国务总理段祺瑞入北京视事,总统黎元洪通电宣布去职,而代总统冯国璋同日却电告奉还代理大总统职权于黎元洪,后避居上海。7月22日冯国璋又通电卸代总统职,声明暂不北上。8月1日冯方以代理总统身份返回北京。
  32. ^ 与代总统冯国璋“统一中国”方式政见不和因而辞职。
  33. ^ 因病请辞。
  34. ^ 因徐世昌总统倡议和平,自知武力统一不容于国人而辞职。
  35. ^ 奉命真除国务总理。
  36. ^ 五四运动影响,内阁总辞。
  37. ^ 因不堪直系吴佩孚电斥而请辞兼职
  38. ^ 奉命真除国务总理。
  39. ^ 因受安福系压迫而请辞,至7月2日始奉准免职。
  40. ^ 内阁改组,新阁成立而去职。
  41. ^ 为排除交通系人员改组内阁,内阁总辞。
  42. ^ 初因直系将领反对,于1月25日请假出京,至直奉战争失败被免职。
  43. ^ 1922年6月2日,大总统徐世昌辞职,宣布由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直到6月11日黎元洪复任大总统。
  44. ^ 新总统黎元洪复任,新阁成立而辞。
  45. ^ 以北方政局不安,先请假出京,而后改组内阁而辞。
  46. ^ 因畏直系势盛,终未敢就职,而后内阁改组而辞。
  47. ^ 罗文干案发生后,且又失直系洛吴派支持,乃通电请辞。
  48. ^ 因不为直系津保派所欢迎,旋即辞职。
  49. ^ 内阁改组,新阁成立而去职。
  50. ^ 与直系军阀相勾结,为逼使黎元洪垮台而辞职:3月8日因部分阁员反对直系曹锟、吴佩孚下闽粤两督令而全体通电总辞职,3月9日辞呈被总统黎元洪退回,并加以通电慰留。3月17日张内阁决定总复职,并请直系保定派两位阁员回京;3月19日张内阁决定循曹、吴意,下闽粤两督令,实行总复职。4月2日参议院开议对张内阁的不信任案,经审查改为弹劾案。4月25日众议院全院委员会退还参议院不信任内阁案,待报告大会施行。5月8日财政总长出走,张内阁又提出总辞职。5月16日众议院全院委员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6月6日在直系津保派阁员胁迫下全体总辞职,以逼总统黎元洪下台。6月13日总统黎元洪发表命令,准许张绍曾及除李根源之外的全体阁员辞职,派李根源兼署国务总理,任命金永炎为陆军总长,全国军队交陆军部直接管辖,声讨制造政变者。但此令未获直系军阀承认。黎元洪宣布政府迁往天津,在天津的火车中遭威逼签下了辞职的电稿。6月14日,内务总长高凌霨在国务院召开特别会议,宣布黎元洪既辞去大总统职务,国务院依法摄政,代理大总统职权。而国务总理张绍曾已经辞职去往天津,所以由内务总长高凌霨代理总理职务。
  51. ^ 1923年6月13日,大总统黎元洪离京,高凌霨等内阁成员于隔日宣布摄行大总统职权,直到10月10日曹锟就任大总统。
  52. ^ 6月12日总统黎元洪发表命令,准许张绍曾及除李根源之外的全体阁员辞职,派李根源兼署国务总理,任命金永炎为陆军总长,全国军队交陆军部直接管辖,声讨制造政变者。6月14日晨,黎元洪被迫在辞呈上签字,后又通电宣布辞职乃被迫,应为无效。6月14日下午,被黎元洪解职的部分阁员由内务总长高凌霨领衔发出通电,宣布依宪法由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务。6月20日黎元洪通电强调高凌霨等先前已被免职,自然丧失国务员资格,不能摄行大总统职务,并下令补任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唐未到任前,仍由李根源代理总理。6月16日下午国会两院会合会开会,在拥曹派的推动下议决两项内容:(1)依大总统选举法第五条第二项之规定,大总统因故不能行使职务,即由内阁摄行其职权;(2)自6月13日起,黎所发的命令概不生效。此决议遭到国会中中国国民党籍议员等的反对,此后大批议员离京南下。自6月13日以后,北京的国会的两院常会和宪法会议因不足法定的人数,一直流会,直至9月7日众院常会乃召开成功,出席的众议员302人,通过了延长议员任期案。9月26日参议院常会亦通过。曹锟贿选总统就职后,即行辞职。
  53. ^ 新阁正式成立而去职
  54. ^ 1924年1月15日内阁就职。后与王克敏互排挤,因曹锟左袒王克敏而辞职
  55. ^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内阁改组而去职
  56. ^ 10月23日北京政变。10月24日颜惠庆内阁阁员除黄郛外均辞职。
  57. ^ 因时间短,故大部分阁员未就任。
  58. ^ 10月23日北京政变。10月24日颜惠庆内阁阁员除黄郛外均辞职。10月31日黄继任国务总理。11月2日总统曹锟宣布辞职,代理国务总理黄郛即宣告摄行大总统职务。因临时执政府成立,11月23日黄通电声明24日摄政内阁辞职。
  59. ^ 1924年11月24日至1925年12月26日,临时政府不设国务总理。
  60. ^ 与段祺瑞不合而辞职职。
  61. ^ 随段下野而辞职。
  62. ^ 段祺瑞辞临时执政后,由国务院摄行临时执政职权。
  63. ^ 此届内阁因直系反对,于正式内阁会议后,即行辞职
  64. ^ 1926年5月1日,曹锟辞职,并宣布即日起恢复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故自5月13日颜惠庆内阁复职开始,大总统职权均由国务院摄行,包括杜锡珪、顾维钧等内阁,直到张作霖就任安国海陆军大元帅为止。
  65. ^ 顾维钧为署理国务院总理,他的情况其实和“署理”的通常用法完全不符,这只是他用来避免“实授”这一名义的文字游戏。本届内阁仍是一届正式内阁。但因北京政局已穷途,乃呈请辞职
  66. ^ 6月16日,孙传芳、张宗昌、吴俊陞、张作相等拥张作霖为海陆军大元帅,另组军政府,内阁总理顾维钧辞职,请胡惟德兼代。
  67. ^ 顾维钧摄政内阁请辞后,过渡期间胡惟德领导临时内阁。随后潘复正式组阁
  68. ^ 国务院解散
  69. ^ 北京政府解散
  70. ^ 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爆发,不久西南地区的贵州、广西、广东相继响应独立。1916年5月8日,由滇、黔、粤、桂四省共同在广东肇庆组建军务院,指挥全国军事。遥尊黎元洪为大总统兼陆海军大元帅。
  71. ^ 6月6日,袁病逝,7日,黎元洪继任总统,即于29日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唐继尧通电撤销军务院。7月25日中华革命党也发出通告,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战争宣告结束。各省陆续取消独立。
  72. ^ 广州军政府不是内阁制,而是大元帅制,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
  73. ^ 1918年5月20日通过改组,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和岑春煊等7人为总裁,废除大元帅制,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
  74. ^ 1917年9月1日,非常国会选出孙中山为护国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于9月10日宣督就职
  75. ^ 广州军政府不是内阁制,而是七总裁制,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和岑春煊等7人为总裁
  76. ^ 期间发生1919年中国南北和平谈判
  77. ^ 1918年5月20日通过改组,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和岑春煊等7人为总裁,废除大元帅制,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
  78. ^ 岑春煊于10月24日通电辞职,宣布取消军政府,服从北京政府统治。
  79. ^ 1920年10月24日,陆荣廷以四总裁名义宣布护法军政府解散,撤销两广独立,并宣布取消护法,与北京政府南北议和。同日,岑春煊逃离广州,经香港前往上海。29日,莫荣新、马济等离开广州,粤军在各界民众的支持下解放广州,陈炯明通电宣布广州克复。11月28日,孙中山自上海经香港返回广州,宣布重组护法军政府,继续护法运动。1921年4月,南下广州的国会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宣布取消护法军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宣布北京政府为非法,并通电劝告北京政府之“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辞职。南北政府对峙之形势继续。
  80. ^ 广州军政府不是内阁制,而是大元帅制,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
  81. ^ 孙中山于11月28日返回广州,重新担任陆海军大元帅兼主席总裁,并重组护法军政府,继续护法运动。次年4月2日,非常国会开会,取消护法军政府,组织中华民国政府。
  82. ^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不是内阁制,而是总统制,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
  83. ^ 1922年6月16日至1923年2月21日间实际中断
  84. ^ 1921年4月7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85. ^ 孙中山实行党国体制一党制中国国民党统领大元帅府,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
  86. ^ 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代理大元帅职务。
  87. ^ 1925年7月1日改组为国民政府
  88. ^ 国民政府最高决策机关为国民政府委员会,该委员会采取合议委员制。于委员中推定一人为主席。设置常务委员五人处理日常政务,常务委员于委员中推定之。“国务由委员会议执行之。委员会议出席委员不足半数时,由常务委员行之。”
  89. ^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于1925年7月1日成立国民政府,以汪精卫为主席。1926年因中山舰事件牵连,汪精卫于3月23日请假,5月11日即离粤出国养病
  90. ^ 11月8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移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到武汉。12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正式宣布中央党部和政府停止在广州办公,各机关工作人员分批前往武汉。在广州国民政府停止办公至完成北迁武汉的此段期间,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与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作为临时领导机构,徐谦为联席会议主席。12月10日,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
  91. ^ 9月11日至9月13日,宁、汉、沪三个国民党中央举行谈话会决议宁汉国民政府合并。9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完成改组
  92. ^ 武汉国民政府不设置主席
  93. ^ 7月15日武汉和平分共,8月8日清党,
  94. ^ 武汉国民政府不设置主席
  95. ^ 1927年9月20日宁汉复合,武汉、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武汉、南京、上海中国国民党中央合并。
  96. ^ 建国军政制置府(1922年10月2日—11月2日)是徐树铮在福建建立的割据政权,仅存在1个月
  97. ^ 10月2日,徐树铮通电宣布“建国军政制置府”成立,自任“总领建国军政制置事宜”,称将根据《建国铨真》(徐树铮著)处理全部军政与民政事务,不到全中国统一并成立正统政府之时,不接受任何人的命令,“惟以至诚至敬,尊合肥段上将军祺瑞、中山孙先生文,为领导国家根本人物,服从其谋义”,“何日见此二老共践尊位,发号施令,树铮即日束身归罪,听候质讯,即令头血洒地,亦甘矣”。
  98. ^ 因王永泉不满徐树铮,徐树铮于11月2日离开福建赴上海,建国军政制置府也随之宣告结束。
  99. ^ 1923年6月13日,黎元洪在天津的火车中遭威逼签下了辞职的电稿。黎元洪很快宣布他辞职无效,依然是大总统。大批国会议员南下上海,意图召开上海国会非常会议,然而未成功。黎元洪曾宣布将北洋政府迁往天津,实际是天津英租界,并在当地发布总统指令和总统任命,并设立议员招待所,使天津英租界一度成为民国大总统的驻地以及没有内阁的政府所在地。
  100. ^ 天津政府实际上并未发挥作用。而内阁未能够成立。国会亦未能开成。
  101. ^ 6月14日,内务总长高凌霨在国务院召开特别会议,宣布黎元洪既辞去大总统职务,国务院依法摄政,代理大总统职权。而国务总理张绍曾已经辞职去往天津,所以由内务总长高凌霨代理总理职务。黎元洪很快宣布他辞职无效,依然是大总统,并且在6月16日在天津发令,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唐未到任之前,由李根源兼署。
  102. ^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在天津病逝。
  103. ^ 10月8日通过,10月10日宣誓就职。
  104. ^ 1947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开始实行
  105. ^ 宁汉对立期间,因宁汉皆反对共产党,南昌发生共产党起义。
  106. ^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左派发动了南昌起义,8月4日,中共部队败退,放弃南昌,南下广东。途中到达汀州时,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决定沿用国民政府的名义对外,并以谭平山为国民政府委员长,陈友仁、顾顺章、王荷波、苏兆征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9月24日,中共部队到达汕头后,决定正式成立国民政府,并决定由谭平山出任国民政府主席。25日张太雷到达汕头,提出反对此前的决定,并即于第二天召开南方局会议,决定暂不发表国民政府名单。此事搁置,随后形势恶化而终不成事。10月4日,周恩来在流沙的一座小庙召开了一次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并宣布说,“现在我们奉中央命令,我们共产党,不再用中国国民党这面旗帜了,将在苏维埃旗帜之下,单独地干下去;现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事实上已不存在了。”至此,该组织正式解散。
  107. ^ 1927年10月4日后,取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中国共产党之名继续行军,随后和秋收起义军于井冈山会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08. ^ 1930中原大战期间反蒋阵营所成立
  109. ^ 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支持蒋中正,挥师入关,并于9月23日和平进驻北平。北平“国民政府”迁往太原,11月4日阎、冯通电下野而解散。
  110. ^ 1931年,蒋中正在南京汤山软禁胡汉民,同时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中华民国约法草案》,引起国民党内其他实力派的不满。党内胡派、汪派、桂系、孙科等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彷照孙文护法战争时的做法,在广州另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不设主席。
  111. ^ 国民党内谋求合作,粤、宁两派息争,1931年12月15日 ,蒋中正辞去主席和行政院长职务,由林森代理。并于12月28日在南京再召开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由林森为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长。1932年1月1日,广州“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宣布撤销,设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西南军事委员会。
  112. ^ 汪精卫的国民政府成立后,维新政府于1940年3月30日与华北临时政府一同并入汪精卫的国民政府
  113.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6日下午4时,陈公博、周佛海在南京召开中央政治委员会临时会议,宣布取消国民政府及其所有机构,成立南京临时政务委员会和治安委员会,陈公博自任两委员会委员长,周佛海任两委员会副委员长;汪精卫国民政府存在了5年4个半月,最后终结。
  114. ^ 王云五曾于52年7月1日至9月16日期间代理院长职务
  115. ^ 于2004年5月20日进行总辞、改组。参见总统府公报。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35953
  116. ^ 2012年5月15日行政院院长陈冲辞职获准,并获特任为行政院院长。于5月20日生效。参见总统府公报。http://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2246
  117. ^ 本届内阁于2020年5月20日进行总辞、改组。参见当日总统府公报。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7242
  118. ^ 1931年11月7日至11月20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郊外的叶坪村谢氏祠堂举行,时值九一八事变于中华民国东三省爆发。该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令、劳动法和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等法律文件,并选出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1月7日7时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举行开国庆典,并进行阅兵仪式。下午2时,“一苏大”正式开会。到会的有来自全国7个苏区(中央苏区、闽西区、湘赣区、湘鄂赣区、赣东北区、湘鄂西区、琼崖区)及上海、武汉的代表,另外部分来自朝鲜和越南的海外代表,共610人(其中工人代表共190人)。在此次会议中,与会代表正式宣布建立以“推动革命斗争、代表人民利益”为宗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并下设“九部一局”,包括九个人民委员部(含军事、外交、财政、劳动、土地、教育、内务、司法、工农监察等)和一个国家政治保卫局,同时创建文宣机构“红色中华通讯社”。11月19日,大会进行选举,以毛泽东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本届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后的最高政权机关;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立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发布一切法令和决议案,毛泽东兼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总理)
  119. ^ 1934年10月10日中央政府撤离瑞金,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央政府办事处,1934年10月18日,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20. ^ 留守的中央苏区分局未能及时转变战斗方式,留守赣南苏区的上万红军部队大多拼光。最后,被压缩在以油山为中心的粤赣边、上(犹)崇(义)和汀(州)瑞(金)边等狭小地区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到1938年初下山集中整编新四军时,仅保存了450人左右。主力红军长征后,赣南苏区地域在康泽领导的蓝衣社别动队与各路进剿驻剿军队、还乡团的反复彻底清乡扫荡、保甲连坐制度下,至抗战时期成为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蒋经国治下的模范区。而闽西苏区在主力红军长征后,较早完成了战略转变,保存了中共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开辟了游击根据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闽西红军游击队尚有1200多人。至1938年春集中整编新四军时有2600余人。闽西红军北上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保存与发展了闽西地方党组织,保存了大片老游击根据地,开展了“保田斗争”,使龙岩、上杭、永定等县仍有20余万亩的“土改”分给贫雇农的土地成果得以保存直到1949年,闽西因而与海南琼崖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仅剩的两个地区。
  121. ^ 1934年10月10日中央政府撤离瑞金,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央政府办事处(1935年2月解散);1935年抵达陕北后,11月在陕北成立西北办事处(1937年9月6日撤销),人民委员会不再出现。
  122. ^ 11月2日下寺湾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变更对外名义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
  123. ^ 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在延安改制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行政区域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政府。
  124. ^ 1月21日后,人民革命政府败退龙岩,随后接受改编,李济深蔡廷锴流亡至香港,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