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又庸
個人資料
出生1891年10月?日
逝世1963年1月9日(1963歲—01—09)(71歲)
親屬王有蘭

王又庸(1891年10月—1963年1月9日),字平秋江西省興國縣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

生平[1][編輯]

王又庸早年就學於贛州法政學堂,後赴日本留學,入學東京法政大學政治系,與當時留日文化圈均有互動。1925年3月21日,章衣萍吳曙天孫伏園曾向王又庸學習日語,故在西車站食堂設宴請客,當時邀魯迅黎劭西作陪[2]。畢業後返回江西,1928年考任江西萬安縣縣長,後任江西省民政廳秘書。1932年,經熊式輝派遣,王又庸組織縣政研究會,並加入以張群、熊式輝、楊永泰等為首「新政學系[3]。1933年,蔣介石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時,組建南昌行營,王又庸任第二廳第一組組長,建立保甲事務[4]。1935年1月,蔣介石和楊永泰商量派賀國光率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駐四川參謀團進駐重慶,王又庸任參謀團第二處(政治處)處長(副處長為李為倫),負責主持追繳長征紅軍的政治事務[5]。7月,任江西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10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6]。次年7月辭職返回江西。1938年6月,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0年12月,任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2年7月,任第三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4年6月,任江西省駐渝辦事處處長。1945年4月,任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7]。1945年10月,跟隨熊式輝赴東北,任東北行轅民政部部長。次年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江西代表[8]

1948年5月,當選行憲後的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員。1949年,他領銜與52名立法委員在上海發表通電,宣佈脫離國民政府,擁護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應中共中央統戰部邀請到北京,長期擔任文史館館員。1963年,在北京病逝[9]

參考[編輯]

  1. ^ 「王又庸」,《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傳略》
  2. ^ 蕭振鳴著. 鲁迅与他的北京.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04: 285. ISBN 978-7-5402-3513-0. 
  3. ^ 《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 文史资料精选 第6册.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0.07: 257. ISBN 7-5034-0105-2. 
  4. ^ 興國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兴国县志. 品新藝術印裝中心. 2001.04: 738. 
  5. ^ 鄭明斌. 蒋介石四大秘书.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18.08: 168. ISBN 978-7-5075-4913-3. 
  6.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文史资料选辑 第4辑. 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 1961.06: 92–93. 
  7.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編寫組,萬仁元,方慶秋,王奇生編. 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05: 52. ISBN 7-5351-1658-2. 
  8. ^ 劉國銘主編;黃晉明,陳予歡,王叔凱副主編.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 上.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5.12: 116. ISBN 7-80214-039-0. 
  9. ^ 《江西省志人物誌》編纂委員會編. 江西省志人物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7.12: 397. ISBN 978-7-80238-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