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茨林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普法茨林山
Pfälzerwald德語
普法茨林山位於德國西南部與法國東北部(紅線標示地區)
地理
位置 德國普法茨地區
管理
網站www.pfaelzerwald.de
生態
森林覆蓋1771 km²

普法茨林山(德語:Pfälzerwald[ˈpfɛltsɐvalt] )是德國西南部的一個低山地區,位於萊茵蘭-普法茲州普法茨地區。 該森林亦為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Naturpark Pfälzerwald),面積177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處位於卡爾米特山(Kalmit,672.6米)。

它與法國毗鄰的佛日山脈北部一起構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是歐洲最大的森林之一。

地理[編輯]

地形[編輯]

位於萊茵河和普法茨林山西側的陡崖地形圖

普法茨林山與法國邊境以南的佛日森林在形態上沒有分離,是一個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的中央高地地區的一部分,該地區從伯爾施塔特盆地(從溫韋勒伯爾施塔特格爾海姆的一條線)到勃艮第門(貝爾福-龍尚-呂爾線),構成上萊茵平原的西部邊界。這一景觀反過來形成了法國廣闊的東部陡崖的東部,在德國的土地上,這些陡崖佔據了普法茨州和薩爾州的大部分地區,有較老的(例如在唐納山)和較年輕的地層(殼灰岩階,例如韋斯特里希高原)。

邊界[編輯]

雖然普法茨林山的北部和東部邊界相對清晰,但向西部和南部鄰近景觀的過渡則不那麼明顯。

在北部,普法茨林山毗鄰北普法茨高地,包括唐納山(686.5米)。這是典型的普法茨林山的本特階砂岩地層的終點,被其他類型的岩石(如赤底統的岩石)所取代。這導致了這兩個景觀區在地貌上的明顯分離,大致沿着從埃森貝格經格爾海姆和伯爾施塔特到凱澤斯勞滕附近的奧特貝格的路線延伸[1]

哈爾特和上萊茵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區,種植和釀造普法茨葡萄酒,被稱為葡萄酒街道。德國葡萄酒之路穿過這片丘陵地帶。

聖英格貝特-凱澤斯勞滕凹陷從西南偏西向東北偏東延伸至西北部的普法茨林山,森林以清晰地陡坡式下降,尤其是進入凱澤斯勞滕以西的蘭施圖爾布魯赫沼澤低地。

在大豪斯貝格以西,維斯特里希高原在蘭施圖勒布魯赫的南部邊界與普法茨林山分離,過渡相對平穩。它在過渡區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但作為一個殼灰岩高原,它的地形明顯不同,不再完全被森林覆蓋。它不僅延伸到普法茨林山的西部邊緣,還向南延伸到佛日山脈。從洛林的倫貝格地區開始,它也形成了莫瑟爾河和上萊茵河之間的分水嶺;該地區的南部通過莫代爾河系統完全流入上萊茵河。

在南部,狹窄的扎貝爾納窄道形成了普法茨林山之間的邊界,該森林作為北佛日山和「實際」的佛日山脈繼續進入法國。從地貌和地質角度來看,這條分界線不如萊茵河右岸的情況明顯,在那裏,歐登瓦德山黑森林被克賴希高低地明顯地分隔開。在萊茵河左岸,只有佛日山脈之外的勃艮第門形成了地形清晰的邊界。

結構[編輯]

普法茨林山可以分為三個區域:

艾森貝格附近的鄉村地帶
  • 中普法茨林山,從伊森那赫河和凱沙羅頓-巴特迪克海姆線到奎希河和皮爾馬森斯蘭道一線。
哈爾特山,鄰接普法茨葡萄酒產區
  • 南普法茨林山,也稱為「瓦斯高英語Wasgau(Wasgau)」,從奎希河和皮爾馬森斯到蘭道一線到南部的法國邊界處。
達恩附近的霍赫施泰因(高石),是一個登山熱點

分區[編輯]

普法茨森林是普法茨-薩爾蘭坡地內的一個主要(三級)自然區域(二級主要區域),向南延伸至薩維爾納山口,即進入法國領土,在那裏它繼續延伸為佛日山脊。由於法國邊界的原因,這一點往往得不到承認;因此,法國境內的自然區域南部經常被錯誤地算作北佛日的一部分。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德國聯邦區域研究所在《德國自然區域劃分手冊》和1:200000張地圖上繪製了這些斑砂岩山脈的重要分區。儘管如此,手冊使用的名稱還是存在一些偏差。

最重要的附屬景觀是在地圖的幫助下列出的;地圖上只顯示了著名景觀的名稱,只顯示了更重要的景觀邊界[2]

普法茨林山分區;物理和自然區域景觀名稱和邊界為紅色,周圍主要景觀為其他顏色
  • 普法茨林山
    • 低普法茨林山(北普法茨林山)
      • 奧特貝里林山
      • 施圖姆夫森林
      • 奎特斯山(Queitersberg)
    • 中普法茨林山
      • 迪梅爾施泰因森林
      • 賴寧格山嘴(Leininger Sporn)
      • 高普法茨林山
      • 哈爾特山
    • 瓦斯高地區
      • 西瓦斯高
      • 達恩-安魏爾勒岩地(Dahn-Annweiler Felsenland)
      • 東瓦斯高
      • 南瓦斯高

歷史[編輯]

名稱[編輯]

Pfälzerwald這個名字最早是在1843年由位於中部的約翰尼斯克羅茨的林業工作者使用的,當時普法茨是巴伐利亞王國的一部分,他們用它來指代普法茨的斑砂岩地區的森林。1902年,當普法茨林山俱樂部(Pfälzerwald Verein,縮寫PWV)成立時,它的使用得到了擴展,特別是PWV的先驅之一弗里茨·克勞斯,努力推廣這個名字。1911年,普法茨地理學家和當地歷史學家丹尼爾·海貝爾勒(Daniel Häberle)提出了一個更精確、更科學的定義,將普法茨林山定義為一個獨立的自然區域[3]

1850年之前,普法茨的斑砂岩山脈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名稱,當時的觀念是由歷史領土因素而非地理因素決定的。相比之下,凱爾特人和羅馬人將萊茵河以西的整個山脈視為一個整體,沒有區分該地區的不同部分,即今天的普法茨林山和佛日山脈。該山脈以凱爾特森林之神沃塞古斯命名,在許多羅馬手稿中被記錄為「silva Vosegus」或「mons vosegus」[4]。正是從這個語言學根源上,在中世紀,佛日(Vosges)這個名字出現在法語區,瓦斯根(Wasgen或Wasigenwald),後來也被稱為瓦斯高(Wasgau),出現在德語區。

參考資料[編輯]

  1. ^ 米高·蓋格爾(2010),"Die Landschaften der Pfalz(普法茨的景觀)" ,《普法茨地理》米高·蓋格爾等人(編輯),Landau/Pf: Pfälzische Landeskunde,第99頁。
  2. ^ Emil Meynen,Josef Schmithüsen:《Handbuch der naturräumlichen Gliederung Deutschlands 德國自然空間結構手冊》。德國聯邦安全局,Remagen/Bad Godesberg,1953–1962年(8本書第9輯,1:1000000地圖,主要單位1960年)。
  3. ^ Daniel Häberle:Der Pfälzerwald: Entstehung seines Namens, seine geographische Abgrenzung und die Geologie seines Gebietes(普法茨林山:其名稱的起源、地理邊界和領土地質)。Crusius出版社,凱澤斯勞滕,1911年(特刊),第7頁
  4. ^ Michael Geiger等人(編輯)。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普法茨林山:風景肖像)。Landau/Pf: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1987年,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