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普法茨林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普法茨林山
Pfälzerwald德語
普法茨林山位於德國西南部與法國東北部(紅線標示地區)
地理
位置 德國普法茨地區
管理
網站www.pfaelzerwald.de
生態
森林覆蓋1771 km²

普法茨林山(德語:Pfälzerwald[ˈpfɛltsɐvalt] )是德國西南部的一個低山地區,位於萊茵蘭-普法茲州普法茨地區。 該森林亦為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德語Naturpark Pfälzerwald,面積177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處位於卡爾米特山德語Kalmit(672.6米)。

它與法國毗鄰的佛日山脈北部一起構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德語Biosphärenreservat Pfälzerwald-Vosges du Nord,是歐洲最大的森林之一。

地理[編輯]

地形[編輯]

位於萊茵河和普法茨林山西側的陡崖地形圖

普法茨林山與法國邊境以南的佛日森林在形態上沒有分離,是一個面積約8000平方公里的中央高地地區的一部分,該地區從伯爾施塔特盆地(從溫韋勒伯爾施塔特格爾海姆的一條線)到勃艮第門(貝爾福-龍尚-呂爾線),構成上萊茵平原的西部邊界。這一景觀反過來形成了法國廣闊的東部陡崖的東部,在德國的土地上,這些陡崖佔據了普法茨州和薩爾州的大部分地區,有較老的(例如在唐納山)和較年輕的地層(殼灰岩階,例如韋斯特里希高原)。

邊界[編輯]

雖然普法茨林山的北部和東部邊界相對清晰,但向西部和南部鄰近景觀的過渡則不那麼明顯。

在北部,普法茨林山毗鄰北普法茨高地,包括唐納山(686.5米)。這是典型的普法茨林山的本特階砂岩地層的終點,被其他類型的岩石(如赤底統的岩石)所取代。這導致了這兩個景觀區在地貌上的明顯分離,大致沿着從埃森貝格經格爾海姆和伯爾施塔特到凱沙羅頓附近的奧特貝格的路線延伸[1]

哈爾特和上萊茵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區,種植和釀造普法茨葡萄酒,被稱為葡萄酒街道。德國葡萄酒之路穿過這片丘陵地帶。

聖英格貝特-凱沙羅頓凹陷從西南偏西向東北偏東延伸至西北部的普法茨林山,森林以清晰地陡坡式下降,尤其是進入凱沙羅頓以西的蘭施圖爾布魯赫沼澤低地。

在大豪斯貝格以西,維斯特里希高原在蘭施圖勒布魯赫的南部邊界與普法茨林山分離,過渡相對平穩。它在過渡區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但作為一個殼灰岩高原,它的地形明顯不同,不再完全被森林覆蓋。它不僅延伸到普法茨林山的西部邊緣,還向南延伸到佛日山脈。從洛林的倫貝格地區開始,它也形成了莫瑟爾河和上萊茵河之間的分水嶺;該地區的南部通過莫代爾河系統完全流入上萊茵河。

在南部,狹窄的扎貝爾納窄道形成了普法茨林山之間的邊界,該森林作為北佛日山和「實際」的佛日山脈繼續進入法國。從地貌和地質角度來看,這條分界線不如萊茵河右岸的情況明顯,在那裏,歐登瓦德山黑森林被克賴希高低地明顯地分隔開。在萊茵河左岸,只有佛日山脈之外的勃艮第門形成了地形清晰的邊界。

結構[編輯]

普法茨林山可以分為三個區域:

艾森貝格附近的鄉村地帶
  • 中普法茨林山,從伊瑟納赫河和凱沙羅頓-巴特迪克海姆線到奎希河和皮爾馬森斯蘭道一線。
哈爾特山,鄰接普法茨葡萄酒產區
  • 南普法茨林山,也稱為「瓦斯高英語Wasgau(Wasgau)」,從奎希河和皮爾馬森斯到蘭道一線到南部的法國邊界處。
達恩附近的霍赫施泰因(高石),是一個登山熱點

分區[編輯]

普法茨森林是普法茨-薩爾蘭坡地內的一個主要(三級)自然區域(二級主要區域),向南延伸至薩維爾納山口,即進入法國領土,在那裏它繼續延伸為佛日山脊。由於法國邊界的原因,這一點往往得不到承認;因此,法國境內的自然區域南部經常被錯誤地算作北佛日的一部分。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德國聯邦區域研究所在《德國自然區域劃分手冊》和1:200000張地圖上繪製了這些斑砂岩山脈的重要分區。儘管如此,手冊使用的名稱還是存在一些偏差。

最重要的附屬景觀是在地圖的幫助下列出的;地圖上只顯示了著名景觀的名稱,只顯示了更重要的景觀邊界[2]

普法茨林山分區;物理和自然區域景觀名稱和邊界為紅色,周圍主要景觀為其他顏色
  • 普法茨林山
    • 低普法茨林山(北普法茨林山)
      • 奧特貝格林山
      • 施通普夫森林
      • 奎特斯山(Queitersberg)
    • 中普法茨林山
      • 迪默施泰因森林
      • 萊寧格山嘴(Leininger Sporn)
      • 高普法茨林山
      • 哈爾特山
    • 瓦斯高地區
      • 西瓦斯高
      • 達恩-安韋勒岩地(Dahn-Annweiler Felsenland)
      • 東瓦斯高
      • 南瓦斯高

歷史[編輯]

名稱[編輯]

「Pfälzerwald」這個名字最早是在1843年由位於中部的約翰尼斯克羅茨的林業工作者使用的,當時普法茨是巴伐利亞王國的一部分,他們用它來指代普法茨的斑砂岩地區的森林。1902年,當普法茨林山俱樂部(Pfälzerwald Verein,縮寫PWV)成立時,它的使用得到了擴展,特別是PWV的先驅之一弗里茨·克勞斯,努力推廣這個名字。1911年,普法茨地理學家和當地歷史學家丹尼爾·海貝爾勒(Daniel Häberle)提出了一個更精確、更科學的定義,將普法茨林山定義為一個獨立的自然區域[3]

1850年之前,普法茨的斑砂岩山脈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名稱,當時的觀念是由歷史領土因素而非地理因素決定的。相比之下,凱爾特人和羅馬人將萊茵河以西的整個山脈視為一個整體,沒有區分該地區的不同部分,即今天的普法茨林山和佛日山脈。該山脈以凱爾特森林之神沃塞古斯命名,在許多羅馬手稿中被記錄為「silva Vosegus」或「mons vosegus」[4]。正是從這個語言學根源上,在中世紀,佛日(Vosges)這個名字出現在法語區,瓦斯根(Wasgen或Wasigenwald),後來也被稱為瓦斯高(Wasgau),出現在德語區。

因此,儘管瓦斯根一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指代萊茵河西岸的整個山脈,但在20世紀初,它逐漸局限於砂岩山脈的阿爾薩斯部分,而Pfälzerwald(「普法茨林山」)一詞越來越多地用於指代普法茨部分。這導致普法茨林山和佛日山脈被定義為獨立和獨特的景觀。然而,近幾十年來,在歐洲一體化(《申根公約》)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再次將整個山區綜合體視為一個單一的地理實體[5]。這種態度變化的證據可以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建立的第一個跨界生物圈保護區——北佛日普法茨林山生物圈保護區中看出。

定居歷史[編輯]

人類活動痕跡(截至10世紀)[編輯]

雖然自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500年)以來,尤其是在凱爾特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10年)和羅馬(公元前10年至公元450年)時期,在現在的普法茨州更適合居住的地區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但在移民時期(約公元600年)結束之前,萊茵河西岸的山脈幾乎無人居住,被茂密的古老森林覆蓋。

修道院、殖民和發展(7-13世紀)[編輯]

特里菲爾斯城堡,薩利安帝國的政治中心

中世紀前期(7至10世紀)的法蘭克人征服將他們帶到今天的普法茨林山邊緣後,中世紀(10至13世紀)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通過貴族和教會的主動行動,例如通過建立修道院,如奧特貝格的熙篤會修道院(1144年)和奧伊瑟塔爾的修道院(1148年),以及對山脈的殖民化和開發。可用於農業的地區被永久清理和安置。這一發展在薩利安王朝(10世紀至12世紀)和霍亨斯陶芬王朝(12世紀和13世紀)皇帝時代達到了頂峰,特里菲爾斯城堡和周邊地區的其他城堡的建設一度使其成為帝國的權力中心[6]

廢棄的村莊,過度開發和枯竭(14-18世紀)[編輯]

這種發展發生在中世紀後期(13至15世紀)和早期現代(16至18世紀),因為戰爭和經濟環境導致疾病(如瘟疫)和饑荒導致人口大幅下降,定居點總數急劇下降(留下廢棄的村莊)。因此,在山區殖民化期間,由於沙質土壤營養不良,不適合耕種,並且由於過度使用和開發,不得不在短期內就放棄這些開墾區域。此外,利用森林獲取木柴和木材也不符合可持續性原則。一方面,生產稻草(用作牛墊層的樹葉)和森林牧場破壞了土壤和森林;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木材的鐵、玻璃和鉀肥的製造導致了幾個世紀以來森林的過度使用和破壞,從而導致了人口的進一步貧困。森林本身支持的職業,如伐木工、木炭燃燒工、木材流送工、樹脂燃燒工(使用瀝青鍋爐)和灰燼燃燒工,只支持微薄的生存[7]

移民、再貧困、首次通勤者(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編輯]

瓦斯高地區的博本塔爾小鎮[8]

三十年戰爭期間大量人口損失後,人口在17世紀末開始恢復和穩定,最初是由於來自蒂羅爾斯瓦比亞的定居者移民以及來自瑞士、法國和荷蘭的胡格諾派門諾派宗教難民的定居。從那時到18世紀末,由於農場(如法蘭克式房屋)的更好設計和村莊(集群村莊或Hauffendorf)的擴張,人口出現增長。然而,這一發展意味着山區的資源迅速枯竭,人口過多和貧困,特別是在19世紀,導致移民到新大陸的人數增加。除了適度的鐵提取和加工、森林工作和造紙廠運營外,皮爾馬森斯地區的製鞋業是唯一真正的收入來源。這意味着19世紀下半葉的鐵路(路德維希鐵路和蘭道-茨威布呂肯線)使情況有所改善,因為可以通勤到普法茨林山以外的城鎮,並在該地區以外的新興產業之一(如路德維希港巴斯夫)尋求就業。

去工業化和旅遊業興起[編輯]

位於豪恩施泰因的鞋匠紀念碑

在20世紀,德國的總體經濟結構變化也影響了普法茨林山地區,該地區越來越融入整體經濟和交通系統。通過建設基礎設施(如公共交通),與世隔絕的林場村莊成為具有服務性質的城市,在許多情況下,村民現在不再在當地工作,而是在更遠的地區中心工作,如路德維希港凱沙羅頓

相比之下,山區的本地工業變得稀少或關閉,這可以從鞋業的例子中看出。自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鼎盛時期以來,全球化導致鞋類生產轉移到國外,導致該行業幾乎完全崩潰,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失業率上升和引發的移民趨勢加劇了這種情況[9]。此外,過去幾十年影響深遠的人口變化造成了進一步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通過人口下降、老齡化和移民影響到人口稀少地區的偏遠社區。[10]

與此同時,森林高地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作為具有特殊生態地位的娛樂和休閒活動場所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反映在各種旅遊概念和活動中,為當地人口提供額外的工作和收入機會,並有助於抵消上述結構變化。

自然公園和生物圈保護區[編輯]

儘管普法茨林山早期主要被視為原材料和能源供應的來源,但今天,除了其娛樂和休閒功能外,其作為「特殊保護景觀」的生態重要性已經凸顯出來。這種態度的變化,特別是通過建立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以及後來的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得到了明顯的體現。

自然公園[編輯]

雷貝格林地停車場,可以看到環形步道

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創建於1958年,是德國的第三個自然公園。根據自然公園概念創始人阿爾弗雷德·托普費爾(Alfred Toepfer)的要求,普法茨林山將成為萊茵河谷城市壓力重重的上班族的娛樂和鍛煉場所,當時這些城市正遭受嚴重的空氣污染。自然公園擴建計劃設想建立95個停車場、13個營地、7個觀景塔和5個露天游泳池。

事實上,在最初的七年裏,共創建了62個林地停車場,以及530張長椅和同樣多的垃圾箱。總共增加或創建了370公里的步行路線,並鋪設了45條有標誌的環形步行道。自然公園的管理層接管了普法茨林山俱樂部(PWV)。這20個開放式避難所以木屋風格為步行者建造,以普法茨林山俱樂部總經理路德維希·費舍爾的名字命名為「費舍爾小屋」。

20世紀60年代中期,PWV得出結論,志願者無法完成所需的工作,並將自然公園的管理權交給了普法茨省政府。到1974年,已花費370萬歐元用於改善娛樂設施。

1975年左右,人們認為娛樂設施的擴建已經完成,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對生物群落和中心景觀的照顧。人們也越來越希望用物種豐富的特定地點混合林來取代因戰爭、戰爭賠償和危機時期而種植的許多松柏樹單一栽培

1982年7月20日,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協會(Verein Naturpark Pfälzerwald)作為一個支持組織成立。該協會的成員是那些領土被自然公園覆蓋的縣和獨立城鎮,以及普法茨地區協會、各種漫步者和體育俱樂部以及環境組織。許多社會組織參與了自然公園的工作,確保了學術和區域個人利益的獨立性。該協會的目標是平等發展自然公園及其同名生物圈保護區,保持其獨特性和美麗性以及國家娛樂價值。自1997年以來,該協會的總部一直設在蘭布雷希特

生物圈保護區[編輯]

保護區核心區域:維斯勞特(Wieslauter)源區

普法茨林山自然公園於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生物圈保護區。1998年,它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個跨境生物圈保護區的德國部分,即普法茨林山-北佛日生物圈保護區。因此成為(截至2009年)德國15個生物圈保護區中的第12個。這些領域對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意義,生態方面、可持續經濟管理、環境教育和環境研究在這些領域最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11]

參考資料[編輯]

  1. ^ 米夏埃爾·蓋格爾(2010),"Die Landschaften der Pfalz(普法茨的景觀)" ,《普法茨地理》米夏埃爾·蓋格爾等人(編輯),Landau/Pf: Pfälzische Landeskunde,第99頁。
  2. ^ Emil Meynen,Josef Schmithüsen:《Handbuch der naturräumlichen Gliederung Deutschlands 德國自然空間結構手冊》。德國聯邦安全局,Remagen/Bad Godesberg,1953–1962年(8本書第9輯,1:1000000地圖,主要單位1960年)。
  3. ^ Daniel Häberle:Der Pfälzerwald: Entstehung seines Namens, seine geographische Abgrenzung und die Geologie seines Gebietes(普法茨林山:其名稱的起源、地理邊界和領土地質)。Crusius出版社,凱沙羅頓,1911年(特刊),第7頁
  4. ^ Michael Geiger等人(編輯)。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普法茨林山:風景肖像)。Landau/Pf: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1987年,第18頁。
  5. ^ Winfried Lang:《Der Luitpoldturm und sein Panorama(呂特波德塔及其全景)》。安魏爾勒:Plöger Medien,2009年,第61頁。
  6. ^ Jürgen Keddigkeit:Der Pfälzerwald als historisch-politischer Raum(作為歷史政治空間的普法茨林山)。Michael Geiger等人(編輯):普法茨林山,風景肖像。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Landau/Pf.,1987年,第63-92頁。
  7. ^ 羅蘭·保羅。《Von alten Berufen im Pfälzerwald(來自普法茨林山的舊職業)》收入在Michael Geiger等人(編輯)的《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普法茨林山:風景肖像)》中。Landau/Pf: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1987年,第239–252頁。
  8. ^ Heinz Ellenberg。Bauernhaus und Landschaft(農舍和風景)。史特加:Ulmer,1999年,第403頁,將這些房屋與施佩薩爾特英語Spessart的房屋進行比較。
  9. ^ Hanni Mädrich:《Die Schuhindustrie(鞋業)》,載於:Michael Geiger 等人(編輯):《Der Pfälzerwald, Porträt einer Landschaft(普法茨林山,風景肖像)》。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Landau/Pf.,1987年,第207–214頁。
  10. ^ Exposition,位於www.kwis-rlp.de. 檢索日期:2018年9月21日
  11. ^ Michael Geiger:普法茨的自然和文化景觀概覽。源於:Michael Geiger等(編輯):普法茨地理。Verlag Pfälzische Landeskunde,Landau/Pf.,2010年,第155–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