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津基督教新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舊明信片上的合眾會堂

基督教新教天津的發展最早開始於19世紀中葉的清朝後期,來自英美的傳教士在天津得以立足。到20世紀初,基督教新教在天津經歷了較大的發展,市區共建立了42座教堂。現在基督教在天津有逐漸恢復發展,基督教徒也逐漸成長。

19世紀[編輯]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之後,西方傳教士取得在內地傳教的權利。19世紀進入北京傳教的主要是以下5個英美差會:

  • 公理會:1860年,美國公理會的傳教士白漢理(柏亨利,Henry Blodget)成為第一個進入天津的基督教傳教士,在城內創建倉門口堂(1910年出售給自立會),1863年山嘉利(Charles Alfred Stanley)也來到天津,服務四十餘年。20世紀初出售紫竹林教堂和倉門口教堂,遷往西沽堂,後增設岡緯路教堂
  • 聖道堂英語Methodist New Connexion(循道公會):1861年,英國聖道堂傳教士殷森德郝韙廉進入天津。19世紀開闢有宮北大街、紫竹林和水堆子三處教堂。20世紀宮北教堂在東馬路新建,又在英租界增設倫敦道教堂(成都道)。

三大公會初期均立足於紫竹林租界,中國信徒寥寥無幾。

  • 美以美會:1872年,美國美以美會(1941年與監理會、美普會合併後稱為衛理公會)傳教士達吉瑞和劉海瀾進入天津,不久在海大道買地建造教堂。20世紀遷往維斯理堂(濱江道),另外在南門外大街建立教堂、學校和醫院。
  • 英國聖公會:1892年,英國聖公會(安立甘會)華北教區主教史嘉樂(Charles Percy Scott)在中街(今解放北路)租房設堂,專向英國僑民佈道。20世紀設諸聖堂(浙江路)。

另一所外僑專用的禮拜堂為各宗派聯合的合眾會堂,由英國聖道堂傳教士殷森德於1898年在戈登路(今湖北路)設立。

倫敦會、美以美會和公理會三大公會在天津興辦了眾多的教育、醫療等輔助傳教設施,包括倫敦會在大沽路開辦的馬大夫紀念醫院(今口腔醫院)和新學書院;美以美會在南門外大街創辦的婦嬰醫院(現址為長征醫院)、中西女中和匯文中學;以及公理會建立的究真中學和仰山中學。

20世紀上半葉[編輯]

聖公會諸聖堂
崗緯路堂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之後,基督教新教在天津經歷了較大的發展,信徒達到約7000餘人,各教派紛紛在市區各處建立教堂,到1950年市區教堂數目達到42座。其中規模較大的有衛理公會的維斯理堂(濱江道),公理會的崗緯路堂,中華基督教會的倉門口堂,以及兩座外僑禮拜堂:合眾會堂和聖公會諸聖堂(浙江路)。

  • 自立會:1910年,天津的百餘名中國信徒人自辦教會,購買了原公理會的倉門口教堂。
  • 救世軍:1919年,澳大利亞人吳戀於河東十字街牛莊台建立。
  • 美國神召會:1920年美國傳教士鮑樂道於河北中山路創立。
  •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1923年孟昭文於南馬路曬米廠創立。
  • 美國通聖會:1930年傳教士陶純嘏,德維馥和文恆德來天津,先開辦聖經神學院,後建立中街教會(解放南路)得勝堂(開封道)
  • 基督徒聖會所:1936年5月在山西路設立,由宋尚節命名。

1942年,日本佔領軍組織「華北基督教團」。

1949年之後[編輯]

塘沽堂新堂區
山西路基督教會主禮拜堂內景

1950年,政府主導的三自運動開始,各大公會陸續宣佈擁護《三自宣言》,與其海外的母會脫離關係。1958年,在大躍進運動中,天津基督教實行各教派聯合禮拜,大部分教堂都宣佈獻給國家,無償「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天津市區的大小教堂42座合併為4座:濱江道堂(原衛理公會維斯理堂)、倉門口堂(原中華基督教自立教會)、浙江路堂(原聖公會諸聖堂)、崗緯路堂(原公理會崗緯路堂)。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之後,這4座僅存的教堂也遭關閉佔用,教牧人員下放勞動。

1979年9月,濱江道堂恢復聚會。此後,天津陸續恢復6座教堂(山西路堂、崗緯路堂、倉門口堂、西沽堂、塘沽堂和大港堂)。諸聖堂修復後仍開放,現為天津市宗教房產公司辦公地。

參考文獻[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