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新教在天津的發展最早开始于19世紀中叶的清朝后期,来自英美的传教士在天津得以立足。到20世纪初,基督教新教在天津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市区共建立了42座教堂。現在基督教在天津有逐漸恢復發展,基督教徒也逐漸成長。
19世纪
[编辑]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之后,西方传教士取得在内地传教的权利。19世纪进入北京传教的主要是以下5个英美差会:
- 公理会:1860年,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白汉理(柏亨利,Henry Blodget)成为第一个进入天津的基督教传教士,在城内创建仓门口堂(1910年出售给自立会),1863年山嘉利(Charles Alfred Stanley)也来到天津,服务四十余年。20世纪初出售紫竹林教堂和仓门口教堂,迁往西沽堂,后增设冈纬路教堂。
- 美以美会:1872年,美国美以美会(1941年与监理会、美普会合并后称为卫理公会)传教士达吉瑞和刘海澜进入天津,不久在海大道买地建造教堂。20世纪迁往维斯理堂(滨江道),另外在南门外大街建立教堂、学校和医院。
另一所外侨专用的礼拜堂为各宗派联合的合众会堂,由英国圣道堂传教士殷森德于1898年在戈登路(今湖北路)设立。
伦敦会、美以美会和公理会三大公会在天津兴办了众多的教育、医疗等辅助传教设施,包括伦敦会在大沽路开办的马大夫纪念医院(今口腔医院)和新学书院;美以美会在南门外大街创办的妇婴医院(现址为长征医院)、中西女中和汇文中学;以及公理会建立的究真中学和仰山中学。
20世纪上半叶
[编辑]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基督教新教在天津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信徒达到约7000余人,各教派纷纷在市区各处建立教堂,到1950年市区教堂数目达到42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卫理公会的维斯理堂(滨江道),公理会的岗纬路堂,中华基督教会的仓门口堂,以及两座外侨礼拜堂:合众会堂和圣公会诸圣堂(浙江路)。
- 自立会:1910年,天津的百余名中国信徒人自办教会,购买了原公理会的仓门口教堂。
- 救世军:1919年,澳大利亚人吴恋于河东十字街牛庄台建立。
- 美国神召会:1920年美国传教士鲍乐道于河北中山路创立。
-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1923年孟昭文于南马路晒米厂创立。
- 美国通圣会:1930年传教士陶纯嘏,德维馥和文恒德来天津,先开办圣经神学院,后建立中街教会(解放南路)得胜堂(开封道)
- 基督徒圣会所:1936年5月在山西路设立,由宋尚节命名。
1942年,日本占领军组织“华北基督教团”。
1949年之后
[编辑]1950年,政府主导的三自运动开始,各大公会陆续宣布拥护《三自宣言》,与其海外的母会脱离关系。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天津基督教实行各教派联合礼拜,大部分教堂都宣布献给国家,无偿“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天津市区的大小教堂42座合并为4座:滨江道堂(原卫理公会维斯理堂)、仓门口堂(原中华基督教自立教会)、浙江路堂(原圣公会诸圣堂)、岗纬路堂(原公理会岗纬路堂)。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这4座仅存的教堂也遭关闭占用,教牧人员下放劳动。
1979年9月,滨江道堂恢复聚会。此后,天津陆续恢复6座教堂(山西路堂、岗纬路堂、仓门口堂、西沽堂、塘沽堂和大港堂)。诸圣堂修复后仍开放,现为天津市宗教房产公司办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