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上古漢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晚期上古漢語
漢代漢語
漢隸《華山廟碑
母語國家和地區中國
年代東漢三國兩晉十六國
語系
漢藏語系
早期形式
文字漢字小篆隸書章草
語言代碼
ISO 639-3
Glottologlate1251  晚期上古漢語
東漢時期的行政區劃
漢語名稱
繁體字 東漢上古漢語
簡化字 东汉上古汉语
晚期上古漢語
繁體字 晚期上古漢語
簡化字 晚期上古汉语

晚期上古漢語,是指公元一、二世紀的漢朝時期的上古漢語中原漢語,即官方語言)。「漢語」之名也由此而來。是東漢時期(公元前兩個世紀)詩歌和註釋所揭示的漢語階段。它被認為是七世紀《切韻》所代表的中古漢語與先秦時代的上古漢語之間的一個中間階段。

概要[編輯]

自清朝以來,漢詩押韻就一直被視為《詩經》和唐詩的過渡體得到研究。 羅常培周祖謨的《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1958)[a]成功分析出東漢韻部,但具體音值仍不清楚。[1]:3–4

東漢的漢儒間爆發過古今文之爭:即是從官方的今文,還是從考古而得的先秦古文經。為面對傳統、官方的今文,古文學者做了大量文獻學研究,如許慎說文解字》、《釋名》等等。其中包含着一個詞的不同寫法,以及音義有差別的同源詞。[1]:9–10佛教也在東漢時廣泛傳播,將佛經譯為漢語的工作以公元148年東來的安世高為開端。[2][1]:31–32這些譯本中有很多從梵語普拉克里特諸語言音譯來的人名和術語,因而將用於音譯的漢字與梵語形式對照、進行系統性的梵漢對音也就成為直接探討東漢漢語音值的重要路徑。[1]:7–8

針對《釋名》詞義的訓詁學研究主要有丁山提、齊佩瑢和包擬古[1]:43, 30–31柯蔚南整理了所有有記錄的音義,試圖構擬介於上古漢語中古漢語之間的音系,這由李方桂最終完成。[1]:43, 131–132許思萊在他的上古漢語詞典中給出了一套擬音。[3]:120–121[4]:29–31

東漢時期的傳統寫作風格受到經典的強烈影響,這使得語法研究相當困難。[5]:111, 125不過有些著作在總體上跟隨主流仿古風格的同時,也包含一些口語風格的語段。許多例子都在漢文佛經中體現,特別是直接引語[6][7]:28–31相似地,趙岐注《孟子》面向低齡學生,也有些古詞的口語風格的釋義。[8]:xvii–xix王逸鄭玄高誘注文中也有不少例子。[9]

方言[編輯]

方言》中的東漢主要方言群

以《方言》為代表的文獻為我們展現了東漢方言的大致面貌,《方言》介紹的主要是詞彙。 通過分析文本,司禮義總結出6個方言區:關東中原方言、北部方言、東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和長江下游的東南方言。[10]:98–99[11]:42–43[1]:19–22羅常培和周祖謨總結的漢詩內部的不同韻母系統基本可以和這些方言區對應。[12]:322–323 最有影響力的是西部的秦晉方言;其次是南部的楚方言,向南、向東都有影響。這兩種方言也是漢朝雅言的主要標準。中部魯、宋、衛方言是最保守的。東部方言的大規模漢化是更晚近、更慢的,有不少非漢語詞彙。[11]:55

東漢漢語詞義來自淮河以北的11個點。[1]:39它們常常有顯著的音韻差異,有不少展現7世紀《切韻》及多數現代方言中沒有的合流。梵漢對音支持漢朝以後的方言主要都來自洛陽(中部方言區西端)的方言。[1]:132–135 東南方言不在東漢文本中體現。 西晉時,東南方言被稱為吳語或江東方言,郭璞認為它們和其他方言差異很大。[1]:25[12]:325–328羅傑瑞將這些漢代東南方言統稱為「上古南方漢語」(Old Southern Chinese),且認為它是現代粵語客家話閩語最早層次的共同特徵的來源。[5]:210–214

音系[編輯]

語法[編輯]

與戰國簡帛文本相比,東漢口語文獻中,以明確詞類出現的複合實詞顯著增加。[8]:101[7]:32–33虛詞的減少有利於迂迴辭。[8]:101[7]:50 東漢時期,上古單音節詞被大量雙音節複合詞代替,詞類明晰,有很多詞都留在現代漢語中,但詞義發生了改變:[7]:33

  • 動詞:「悲哀」(悼念)、「歡喜」、「姝好」(美(動詞))、「發動」(激活);
  • 名詞:「舍宅」(房屋)、「知識」(朋友)、「處所」(地方)、「形體」(身體)、「人民」;
  • 副詞:「都盧」(全部)、「身自」(親自、共同)、「爾乃」(之後)。

上古漢語豐富的、含變格的人稱代詞到東漢時已經簡化為第一人稱「我」和第二人稱「汝」。[7]:42[8]:87–88指示詞也簡化為「是」「爾」和「彼」。[7]:43–49所有代詞都能加複數後綴「等」「輩」和「曹」。[7]:42大多數上古疑問詞都被迂迴辭替代。[7]:43 「是」也被用作系詞,與現代漢語甲是乙的句型一樣,取代了上古漢語的AB也。[5]:125[7]:44–36[8]:71否定系詞「非」從上古漢語中保留;不同於其他動詞,「是」不能被「不」否定。[7]:45

古典文本中,助詞「豈」標記反問,且期待否定回答;東漢時演化為通用的疑問詞。[7]:50[8]:94同時,新的疑問標記「寧」開始出現。[7]:50[8]:91

註釋[編輯]

  1. ^ 羅, 常培; 周, 祖謨, 漢魏晋南北朝韻部演變硏究, Peking, 1958. 

備注[編輯]

參考書目[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