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折可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折可適(1050年—1110年),字遵正,北宋邊將。

折克雋之子,折克行的侄子。皇祐二年(1050年)出生。少年習武,鄜延郭逵見之,讚嘆曰:「真將種也。」幼年未冠,沉厚智略,敏於決斷,通詩文、醫藥、占卜,騎射。經郭逵薦舉,試廷中,補披帶班殿侍,充鄜延路經略司準備差使。治平四年(1067年),從種諤出塞,以勇健知名。元豐五年(1082年),戰三角嶺,擊敗夏人於米脂(今陝西延川縣),收復米脂城,敗敵於蒲桃山。元祐六年(1091年),爆發尾丁磑之戰,以所部兵八千,在洪德砦伏擊夏國梁氏兵十萬。「軍回僅二百餘里,如行無人之境」,[1]斬獲萬計,此役夏梁太后踰山而遁,夏軍赴崖洞死者不可勝計。累官皇城使、成州防禦使、知岷蘭州鎮戎軍。[2]御邊近四十年,習邊事,又喜讀書。紹聖二年(1095年),與總管王文振統熙州、秦州、慶州三道兵築好水川,因兵失道死,獲罪,留職責效,奉詔攻打夏國大將名阿埋,昧勒都逋,俘其族屬三千人,取天都山,轉任東上閣門使、洛州防禦使、涇原鈐轄、知州事。拜和州防禦使,進明州觀察使,為副都總管。崇寧三年(1104年),以輕騎援救鍾傳,破敵解圍。上言開墾廣土,進築要害,被採納。以踏口之戰,損兵數百,為鍾傳所彈劾,貶為鄭州觀察使。不久復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知渭州,拜淮康軍節度使。大觀元年(1107年),被誣陷,出為佑神觀使。大觀四年(1110年),受命帥涇原,到任四月,以疾病告老。十月二十九日病卒,年六十一。有子折彥質。有文集十卷、奏議三十卷,邊議十篇。

註釋[編輯]

  1. ^ 章楶:〈折可適攻擾夏人奏〉,《全宋文》卷1566
  2. ^ 《宋史》卷二五三《折可適傳》記載折氏「論前後功,至皇城使、成州團練使、知岷蘭州鎮戎軍」。此處「成州團練使」當為「成州防禦使」之誤。《續資治通鑑長編》所載「誠州」當為「成州」之誤。

參考書目[編輯]

  • 《宋史》卷二五三《折可適傳》
  • 李之儀,《姑溪居士後集》卷二《折可適墓誌》
  • 趙德榮:《北宋名將折可適》,《五台山》2013年第5期
  • 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陝西師大學報》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