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同行評審/漢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字[編輯]

漢字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基礎條目也是優良條目之一,條目篇幅超過60k,已有發展成為WP:特色條目之潛能,敝人僅在編輯中華文化曾於此取材,並未參與該條目編輯,但若有人願意提出建議亦願協助增修。同行評審結束後此條目將送特色評選。—安可 留言請按此請來啟動質量提升討論)發表於 2010年9月13日 (一) 06:23 (UTC)[回覆]

評審期︰2010年9月13日至2010年10月13日

內容與遣詞[編輯]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完成度及連貫性等一概與內容有關的要點
  • 大致看來,依如今的標準不要說是特色,就是優良的標準恐怕都不夠。
    • 來源:全文只有10本參考書目,5條來源。很多容易有爭議的內容缺乏來源,比如「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誰?)「台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大陸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哪一年哪一版?)。另外有些來源不規範,如「《參考漢字的字形與編碼第三頁》」
    • 內容:雖說字節數不少,可是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擴充。比如漢字藝術,書法藝術方面的內容其實還可以寫很多,而且除了毛筆外也還有硬筆書法,除了印章外,碑文、銘文也是篆刻的一種。拉丁化方面,每種拉丁化方案的特點也可以適當寫上幾句。而外文,特別是英文入侵中文,以及中文影響其他文字的現象條目中幾乎沒有提到。文化上漢字還有各種忌諱,歷朝政治家有時也在漢字上做文章以鞏固自己的政權(如:則天文字)。
    • 排版:極其混亂,漢字的變化應該歸到歷史一段,字形(漢字書法)和字形應該合併,書體、筆畫歸入字形結構更合適。其它的排版整理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討論,我先儘量把上面說的順序問題處理一下。藍色的頂夸克-對撞機·氣泡室- 2010年9月13日 (一) 09:37 (UTC)[回覆]
(:)回應目前尚在找尋資料,屆時會有某程度上修訂(大約2~4週)。--安可 留言請按此請來啟動質量提升討論)發表於 2010年9月16日 (四) 06:25 (UTC)[回覆]
  • 這篇條目當初竟然也能成為優良條目!看了最近幾篇所謂的優良條目,中文維基之水平果然有江河日下之勢。
    • 資料來源嚴重缺乏。
    • 整篇文章的組織結構非常紊亂,敘述無條理,邏輯不清,可見是將資料東拼而沒什麽整理。
      • 〈漢字的歷史〉幾乎是照抄條目〈漢字史〉。
      • 〈漢字的特點〉其實可以打散寫入〈漢字的語文知識〉。
      • 而〈漢字的語文知識〉是最混亂的一章,漢字的字形構造、讀音與注音發音、詞語應該分別獨立成一章,其中字形構造可以與字形史合併,而讀音與注音、詞語的內容過於貧乏,許多重點都未提到。漢字的數量、常用字等所謂的「漢字的小知識」依其重要性應該放到條目後面,與字形、發音、詞語等放在一章中顯得不倫不類。
      • 〈漢字變化〉完全可以納入字體史。
      • 〈繁簡體漢字的比較〉這一節出現在這裡完全無意義,在〈字形史〉的漢字簡化部份略提即可。
      • 〈漢字民俗〉可加入測字、姓名學等。
    • 漢字中獨特且非常重要的部首、筆劃、一音多字概念完全沒提及。漢字優缺點分析、歷代漢字工具書、漢字相關(中外)研究、外國人(學者)對漢字的觀點、外來詞語的影響、漢字危機等也都付之闕如。
    • 這種條目,最好是上圖書館找專業圖書認真讀過、消化過後再下筆,切勿在網路上找文章當參考資料。現在的參考文獻中除了《漢字的故事》的作者算是夠分量之外(其實該書也只著重在一些漢字的演變過程,不算是學術書籍),其它書籍、論文要不是都是非常之片面,不然就是分量不夠。-- Marcus Hsu  talk  2010年9月26日 (日) 03:43 (UTC)[回覆]
    • (:)回應感謝閣下寶貴意見,敝人會從圖書館尋找專書,但是對於網路文章與參考書目要求「份量」是主觀上要求,來源之內容若有問題(如:違反維基方針),份量再重也枉然,請勿因此排斥其他各方來源。--安可 留言請按此請來啟動質量提升討論)發表於 2010年9月29日 (三) 04:34 (UTC)[回覆]
      • (:)回應:當然排斥。如果只顧便宜行事而過於倚重網路文章,所謂「條目質量提升」都是空談與笑話;而像這類條目,如果只翻(而不是讀)幾本書也大概不用想什麽「質量提升」。-- Marcus Hsu  talk  2010年10月5日 (二) 13:34 (UTC)[回覆]
      • 經查閣下所謂照抄「漢字史」說法並不正確,應該是反過來漢字史照抄本條目[1],對於閣下改進意見仍為尊重,但是其高高在上的態度不敢恭維。--安可 留言請按此請來啟動質量提升討論2010年10月18日 (一) 13:01 (UTC)[回覆]
        • 我對於閣下便宜行事的態度也非常不敢恭維。維基條目人人可寫,從網上東抄西取來寫條目也無可厚非。但是若要寫特色條目,真有意提升條目質量,那就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還得有經得人家挑剔的能耐。但你用45度角仰視別人,別怪人家用135度角俯視看你。所謂「同行評審」一詞是從學術界出來的名詞,任何專業文章要在權威期刊上發表,都得經過這一關。有些文章,可能改上個五年都過不了這一關。引用一句英文FAZhou Tong的作者寫給我的留言:It has taken me nearly two years to get it to "featured article" status....I set out to write my own article that explained just about everything a person would like to know about him.。而我們中文維基編者,是爲了條目而寫條目,還是爲了特色條目而寫條目?維基百科的可靠來源是同行評審中最基本的要素。沒有可靠來源,要同行怎麼去評審你寫的東西可不可靠? Marcus Hsu  talk  2010年10月20日 (三) 07:29 (UTC)[回覆]

格式與排版[編輯]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與標點符號、外文內容及排版等資訊

參考與觀點[編輯]

包括各類型的參考文獻、中立觀點、以及其他中文維基百科內的方針與指引等

以往記錄[編輯]

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