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Waylon1104/原創條目14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元帥
約瑟夫·霞飛
肖像,日期未知
暱稱「霞飛老爹」
出生(1852-01-12)1852年1月12日
 法國里沃薩爾特
逝世1931年1月3日(1931歲—01—03)(78歲)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巴黎
軍種法國陸軍
服役年份1871年—1916年
軍銜師級將軍
獲得勳章
簽名

約瑟夫·雅克·塞澤爾·霞飛(法語:Joseph Jacques Césaire Joffre;1852年1月12日—1931年1月3日),是一位法國陸軍將領,曾被授勳法國元帥,擔任法國軍隊領袖制定「十七號計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指揮所有西線大型戰役。

霞飛於1870年加入軍隊,在殖民地擴張中以優異的決策與工程建築能力嶄露頭角。1911年,霞飛成為最高戰爭委員會主席,亦兼任陸軍總參謀長。他在1913年制定「十七號計畫」,大幅增長可動員人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軍在邊境戰役中表現不佳,但在馬恩河戰役阻止德軍進攻巴黎。霞飛接下來策劃幾場對德軍的攻勢,但代價高昂且效果不佳。1916年,他以西線戰場總司令之職,對凡爾登索姆河戰役進行大量調度。同年,他被授予法國元帥的榮譽,但被指揮凡爾登戰役後期攻勢的尼維爾將軍取代,離開陸軍決策層。之後,他主要負責外交任務,在1931年1月3日因病去世。

霞飛的軍事才能受到許多軍事學家推崇及批評,是一位「爭議人物」。有人將其視為「血腥屠夫」,認為他僅是法國軍官團「一個理想的傀儡」,是他的「全面進攻」(Offensive à outrance)策略導致法軍傷亡慘重,甚至有人認為霞飛僅是一種「國家神經的鎮定劑」而已。但也有學者認為是法軍基層的素質不佳才導致霞飛的計畫失敗,霞飛雖非軍事天才,但其堅定務實的性格讓法軍不陷入失敗,是大型戰爭的戰略專家,無愧「勝利締造者」的稱號。

早年[編輯]

約瑟夫·霞飛於1852年1月12日上午8點出生在法蘭西帝國里沃薩爾特的一個加泰羅尼亞裔家庭,父親吉勒·霞飛(Gilles Joffre)是一名制桶匠,母親卡特琳·普拉斯(Catherine Plas)是一名家庭主婦,他在十一個孩子中排行第三[1][2]。當他得以閱讀後,他被父母送往當地的教會學校學習,然後前往佩皮尼昂弗朗索瓦·阿拉戈中學就讀[3]。1968年10月,霞飛前往巴黎就讀查理曼高中的大學校預科班,在課堂上表現突出,展現出機智、判斷力強、勤奮等特質[4][5]。1869年7月,他通過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為所有考生中年齡最輕者,在132名上榜學員中排名第14名[5][1]

殖民戰爭[編輯]

約瑟夫·霞飛營長,1889年

1885年1月霞飛被調派至海外,於2月抵達台灣,被任命為「遠東海軍中隊」的工程總監。孤拔將軍命令他加強基隆地區基地的基建與防禦工事,以加強法軍對台灣北部的控制[6][7]。1885年6月9日,法國清朝簽訂《中法新約》,霞飛在7月被任命為河內的工程總監,在當地建設醫院、道路與防禦工事[6][8]。同年9月7日,他被授予榮譽軍團勳章[9]。他接下來駐扎在新建立的法屬印度支那,在鎮壓叛亂行動中表現出色,最終於1888年1月離開越南,前往中國日本美國等國旅行[10][8]。霞飛於1888年10月返國,被晉升為少校,調派至第五工兵團,負責鐵路建設工作[11]。1892年10月霞飛再次前往海外,負責建設法屬西非地區巴馬科卡伊市之間的鐵路[11]。1893年12月26日,法國軍官博尼耶率縱隊從塞古前往進攻通布圖,霞飛指揮的第二縱隊則在四天後出發,行軍超過810公里,於2月12日佔領博尼耶未能奪下的通布圖[12]法屬蘇丹總督在通告中提到,「約瑟夫·霞飛精神昂揚、性格溫和、正直無私,他知道專注在重要之事[13]」他被任命為卡伊通布圖區域的司令,直到1894年秋返回法國,擔任陸軍發明委員會的秘書[14]。他不久後再次前往海外,在約瑟夫·加列尼將軍的麾下參與征服馬達加斯加,負責建設法軍據點的防禦工事[14]。他在平定叛亂中表現出色,但因為巴黎當局與殖民軍的矛盾被召回本土。1901年1月,霞飛被晉升為准將,並在1902年4月再次前往馬達加斯加作戰。1903年春,他返回法國並被授予榮譽軍團司令勳章[15]。他接著擔任駐扎在萬塞訥的第19騎兵旅旅長,在1904年調任至巴黎陸軍部擔任工程總監,然後擔任第六步兵師師長。1908年,他被任命為第二軍團司令[16]

戰爭委員會[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編輯]

邊境戰役[編輯]

馬恩河戰役[編輯]

1915年的攻勢[編輯]

凡爾登與索姆河[編輯]

失勢[編輯]

戰間期[編輯]

註腳[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英文)Clayton, Anthony. Paths of Glory: The French Army, 1914-18. Orion. 2015. ISBN 978-1474603331. 
  • (英文)Doughty, Robert A. Pyrrhic Victory French Strategy and Operations in the Great Wa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674034310. 
  • (英文)Greenhalgh, Elizabeth. Victory Through Coalition Britain and France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1139448475. 
  • (英文)Greenhalgh, Elizabeth. The French Army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1107012356. 
  • (英文)Herwig, Holger H. The Marne, 1914 The Opening of World War I and the Battl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2009. ISBN 978-0812978292. 
  • (英文)Krause, Jonathan; Philpott, William. French Generals of the Great War. Pen and Sword. 2023. ISBN 978-1526709462. 
  • (英文)Philpott, William. Bloody Victory The Sacrifice on the Somme. Abacus. 2010. ISBN 978-0349120041. 
  • (英文)Sumner, Ian.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 1914.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2. ISBN 978-1782002284. 
  • (中文)安德烈‧薄富爾. 麥克‧卡佛 , 編. 二十世紀名將評傳. 麥田出版. 1996. ISBN 978-9577084224. 
  • (中文)馬丁‧吉爾伯特.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5483010. 
  • (中文)И.И.羅斯圖諾夫 (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2. 
  • (中文)張大衛. 董旻傑 , 編. 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 霞飞、“进攻崇拜”和17号方案. 台海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16817599. 
  • (中文)林挺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洛林—孚日會戰: 作戰層次的指揮管制模式分析. 國防雜誌. 2019, 34 (2): 69–89. 
  • (中文)林挺生. 法軍1914年馬恩河會戰霞飛元帥的作戰指導分析. 國防雜誌. 2019, 34 (4): 3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