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韓國政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韓國政黨體制是韓國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政治行為團體。根據《韓國憲法》第八條,韓國實行多黨制,憲法保障政黨的自由成立。1962年12月,韓國正式頒布了《政黨法》。韓國政府依法保護政黨活動,並可依法對政黨活動提供資金資助。政黨的目的、組織和活動應該符合民主原則。如果政黨的目的或活動違背民主的基本秩序,政府可通過憲法法院裁決其解散。[1]:109[2]:67[3]

韓國政黨數目繁多,經常頻繁更換黨名,存續期都在10年以下[4]。原韓國總統朴正熙建立的民主共和黨(1963-1980年)是韓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政黨。韓國歷屆政黨的社會階層基礎都比較薄弱,很難說某個政黨代表某個社會階層,只有執政黨和在野黨的區別。韓國政黨的個人化程度很高,政黨很多是圍繞某位政治領導人而組建,「個人中心主義」明顯。此外,韓國政黨具有地域特點,政黨的支持基礎大多是政黨核心人物的出生地。不過這種地域特點已呈現減弱趨勢。[1]:110[2]:67[5]

目前的政黨主要有共同民主黨(原民主黨與新政治聯合合併)和國民力量(原名大國家黨、新世界黨、自由韓國黨、未來統合黨)是韓國的兩大政黨,左右韓國政治[1]:116-118

歷史

[編輯]

引入初期

[編輯]

日本投降後,美國在其控制的朝鮮半島南部號召組織政黨。1945年9月11日,霍奇中將在發表施政方針時聲稱只與有組織的政治團體對話。軍政長官阿諾德少將也號召小的政治團體根據政治目標聯合成大的政黨,以實現必要的、基本的政治成熟。美軍政府的號召得到了積極的響應,1945年10月24日,已有54個「政黨」在美軍政府登記,一年後,政黨數量超過了300個。[1]:110[5]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時期的韓國政黨絕大多數只是缺乏政治綱領,沒有嚴格組織規則的政治幫派,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政黨。1945年9月15日,美國駐韓政治顧問在給美國國務卿的信中這樣寫道,「在朝鮮有無數的政黨和政治團體,而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從日本投降以後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的。長期的鎮壓與地下工作的艱難阻礙了鮮明的政治團體的產生。在9月12日,霍奇宣布要與各政治團體的代表人(每個團體限兩人)談話,結果有1200多人參加。幾乎所有的團體都同意沒收日本人的財產、將日本人逐出朝鮮以及立刻實現獨立,除此之外,則沒有其他的見解或主張。」經過了初期的混亂之後,朝鮮半島南部主要形成了李承晚領導的獨立促成中央協議會、金九領導的臨時政府派和金性洙領導的韓國民主黨三大政治勢力。[1]:111[5]

在美國扶植下成立的第一共和國雖然因李承晚的獨裁,而遠離了民主政治,但韓國的政黨還是有了明顯的進步。1948年,多達48個政黨參加了韓國製憲國會的選舉,其中有16個政黨有議員當選。1950年,第二屆國會選舉中,參加競選的政黨數目降到了39個,有議員當選的政黨數目降到了12個。1951年,李承晚成立自由黨後,將幾個分散的小黨匯聚到自由黨的旗下,成為占據優勢的執政黨。在韓國第三屆國會選舉時,當選政黨數目下降為5個,參選政黨和當選政黨的數目隨後都逐步穩定,韓國政治多黨競爭的局面基本形成。由韓國民主黨通過吸收其它黨派而形成的民主國民黨成為了主要的在野黨。1955年9月,民主國民黨改組為民主黨,成為反對李承晚力量的大聯合。[1]:111-112[5]

反對黨的發展在韓國一直受到打壓,執政黨往往以反共為藉口大肆排除異己。而美國在韓國實行「反共優於民主」政策,因此對李承晚鎮壓反對黨態度曖昧。美國一方面在韓國標榜推行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又利用李承晚反共。李承晚則在美國的這兩個目標中分割,取捨,遊刃有餘。李承晚一直對美國加給韓國的多黨制不以為然,他認為「派系鬥爭在韓國有很長的歷史,不同派系的人們互相爭鬥甚至置對方於死地… …多黨競爭的體制在韓國並沒有很好地執行,一些人拋棄了現代的政治制度而用它來製造混亂和紛爭… …而這種混亂只能為共產主義者的顛覆創造條件」。1960年4月24日,在韓國政局失去控制後,李承晚宣布辭去自由黨總裁一職,試圖回到1945年超越並凌駕於各黨派之上的狀態。[1]:112-113[5]

李承晚下台後,民主黨在1960年7月的選舉中獲勝,成立了內閣制的第二共和國。由於以總統尹潽善為首的民主黨舊派和以張勉總理為首的新派的權利爭奪,1961年2月20日,民主黨發生了分裂,新派沿用民主黨的名稱,舊派改稱新民黨。民主黨的分裂既是以往韓國黨內紛爭的延續,也是從總統制改為內閣制後的權利在分配。當時的韓國政治還沒有適應新的政治體制,但歷史也沒給第二共和國留下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和調整。[1]:113[5]

軍政威權時期

[編輯]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控制了韓國政權,韓國國會、政黨和社會團體被解散,一切政治活動都被禁止。1963年初,朴正熙軍政府公布《政黨法》,宣布恢復總統制,並準備進行總統和國會選舉。1963年2月,金鐘泌為籌備競選建立了民主共和黨。8月30日,朴正熙正式加入民主共和黨,並很快成為總裁,金鐘泌則擔任該黨議長,負責黨務工作。[1]:113[6]

1963年10月,朴正熙以微弱的優勢戰勝民政黨候選人尹潽善當選總統。在11月的國會競選中,民主共和黨贏得了175個議席中的110個席位。[1]:1131965年5月,民政黨與朴順天領導的民政黨合併成民眾黨。1967年2月,民眾黨又併入新民黨。通過聚集第二共和國時期民主黨的各派勢力和其它一些小的黨派,新民黨發展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最大在野黨。1971年韓國總統大選,新民黨候選人金大中以46%的選票對朴正熙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在隨後的國會選舉中,新民黨獲得了89個議席,僅次於民主共和黨的113席。[1]:113

1971年的總統大選結束後,朴正熙加大了對新民黨的壓制。金大中本人也遭到政治迫害,被迫流亡海外。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發動「十月維新」軍事政變,解散國會,後公布了第四共和國的《維新憲法》,將總統直接選舉改為由「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間接選舉,有關限制總統連任的規定也被廢除。[1]:114雖然朴正熙領導的民主共和黨是韓國至今存在時間最長的政黨,但他本人對親政府的或持反對立場的政黨都深表懷疑,認為他們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一種必要的惡,發展到最壞就是一種威脅[7]

1974年金泳三當選新民黨總裁後,新民黨元老派勢力開始消弱。新民黨形成了以金泳三為首的「革新派」和以李哲承為首的「妥協派」。1979年10月,朴正熙被暗殺。同年12月12日,全斗煥發動政變,控制了政權。不久,民主共和黨和新民黨都被全斗煥解散。[1]:1141981年1月15日,權正達、李鍾贊等人成立了民主正義黨,全斗煥出任總裁。1985年1月8日,金泳三和金大中的支持者聯合創建了「新韓民主黨」(簡稱「新民黨」)。不久,在野的韓國民主黨也併入該黨。在第12屆國會選舉中,新民黨獲得了102席,成為主要的在野黨。新民黨與執政正義黨就修憲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終新民黨總裁李敏雨因與金大中和金泳三出現意見分歧,導致新民黨分裂。1987年5月1日,以金大中和金泳三為代表的原新民黨主流派組建了統一民主黨,金泳三出任總裁,金大中任常任顧問。[1]:115[6]

民主化時期

[編輯]

1987年「六月民主運動」後,盧泰愚迫於壓力於6月29日宣布修改現行憲法,舉行第十三屆總統大選。金大中金泳三金鐘泌各自組建政黨參選,形成「一盧對三金」的格局。由於「三金時代韓語삼김시대」相爭,盧泰愚漁翁得利當選韓國自朴正熙之後的首位民選總統[8]:313-315[1]:115[9]。不過金大中的平和民主黨,金泳三的統一民主黨和金鐘泌的新民主共和黨在國會議員選舉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三大在野黨所獲得的席位合起來大大超過執政的民正黨的席位。韓國政壇首次出現「朝小野大」的局面[8]:320-324[10]:376。為了扭轉被動局面,盧泰愚開始謀求與金鐘泌金泳三聯合執政。民正黨、統一民主黨、共和黨最終於1990年2月9日正式合併為「民主自由黨」(簡稱「民自黨」),盧泰愚被選為總裁,金泳三和金鐘泌被選為最高委員。通過三黨合併,盧泰愚成功結束了「朝小野大」的局面。[8]:336-340[10]:376-381[6]

1992年12月,金泳三憑藉執政民主自由黨的支持在第十四屆總統大選擊敗金大中,成為韓國自朴正熙以來的首位文人總統。金大中宣布退出政壇[8]:352-356[10]:382-383。金泳三執政後,民自黨開始出現分裂。1995年3月,金鐘泌從民自黨分離出來成立了自由民主聯合。同年7月,金大中重返政壇,並在9月成立了新政治國民會議,卻也造成民主黨的分裂解散,未加入新黨的成員併入統合民主黨,該黨之後又改名民主黨。1995年底,盧泰愚和全斗煥因腐敗和非法行為被判刑入獄。金泳三為與之劃清界限,將民主自由黨改名為新韓國黨。1997年11月,新韓國黨與民主黨合併成為大國家黨[1]:115-116[6]

1997年,金大中通過聯合金鐘泌自由民主聯合擊敗大國家黨候選人李會昌,當選為韓國第十五屆總統,實現了韓國現代史上朝野政黨首次政權和平交接[8]:392-401[1]:1162000年1月20日,新政治國民議會改名為新千年民主黨[11]:268盧武鉉當選韓國第十六屆總統後,新千年民主黨出現分裂。2003年9月,47名新千年民主黨和5名大國家黨改革派議員宣布退出各自政黨,在國會成立了「國民參與統合新黨」交涉團。11月11日,國民參與統合新黨在首爾奧林匹克運動場召開建黨大會,新政黨名稱為開放國民黨。在盧武鉉遭到國會彈劾後,該黨支持率迅速攀升,在第17屆國會選舉中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2004年5月20日,已經退出新千年民主黨近8個月的盧武鉉正式加入了開放國民黨[11]:277-279。由於開放國民黨構成複雜,不久就開始出現分裂,在地方選舉中接連敗北,包括盧武鉉在內的黨員紛紛退黨。2007年8月,61名開放國民黨議員宣布創建大統合民主新黨,隨後又與開放國民黨合併,組建新的統合民主黨[1]:117

2007年,在野10年之久的大國家黨候選人李明博當選韓國總統,使該黨一躍成為執政黨。[1]:116在野陣營分裂為大統合民主新黨民主黨創造韓國黨,前二者隔年合併為統合民主黨2010年韓國地方選舉,在野黨迎來久違的勝利,民主黨獲得最多的廣域團體首長,使保守派感到壓力開始整合。2011年11月,進步派政黨民主勞動黨解散,併入統合進步黨。2012年,大國家黨改名新國家黨(亦譯作新世界黨)[12];民主黨則合併市民統合黨等政黨,改名民主統合黨

在2012年初的國會選舉,朴槿惠率領的新世界黨擊敗韓明淑帶領的民主統合黨與進步派的統合進步黨,並在年底的的總統選舉打敗文在寅,順利當選總統,也延續保守派的執政。2012年10月21日,統合進步黨部分成員因政黨分裂出走而成立進步正義黨,並於2013年7月21日改名正義黨;2014年12月19日,統合進步黨遭韓國憲法法院宣判違憲並勒令解散,解散後成員加入民眾聯合黨。2013年4月29日,民主統合黨復名民主黨。為迎戰新一次的選舉,2014年3月26日,民主黨與安哲秀剛成立的新政治聯合合組新政黨,名為新政治民主聯合,由金漢吉安哲秀共任黨魁。6月4日的地方選舉前雖爆發世越號船難事件,令執政黨顏面無光,在野陣營欲趁機贏得選舉勝利,然而選舉結果以新世界黨與新政治民主聯合互有斬獲告終。

2015年文在寅當選新政治民主聯合黨魁後,新政治民主聯合黨發生嫌隙,安哲秀、千正培韓語천정배等人先後離黨,並在2016年2月2日成立國民之黨。新政治民主聯合也易名為共同民主黨,文在寅黯然辭職,保守派金鍾仁接任黨魁。在2016年大韓民國國會選舉中,共同民主黨逆轉成為最大黨,新世界黨淪為第二大黨,新成立的國民之黨一舉成為第三大黨,使國會呈現三黨鼎立的局面。2016年,朴槿惠因閨蜜門事件,遭國會彈劾。金武星等29位非朴派議員集體脫黨,隔年1月24日成立正黨。2月17日,新世界黨改名自由韓國黨。3月10日,憲法法院判決朴槿惠下臺,朴槿惠任期提前結束。5月9日的總統選舉,由文在寅當選,結束保守派的十年執政。

2018年地方選舉前,安哲秀為整合第三勢力力量,提出國民之黨與正黨合併,然而國民之黨內的鄭東泳、千正培、朴智元等人均表反對,在黨內投票通過合併選舉後,出走另立民主平和黨;合併的政黨則為正未來黨

政黨列表

[編輯]

擁有國會席位的政黨

[編輯]

截至2024年9月1日,韓國第22屆國會共有以下7個政黨:

政黨 國會席位 黨首 加注
  共同民主黨
韓語:더불어민주당더불어民主黨 Deobureominjudang
170 李在明 自由派:由原民主黨和新政治聯合合併而成,原名為新政治民主聯合。現為最大在野黨及國會最大黨。
  國民力量
韓語:국민의힘國民의힘 Gungminuihim
108 韓東勳 保守派:又稱國民力量黨,原名未來統合黨,由自由韓國黨新保守黨向未來前進4.0合併而成,現為執政黨及國會第二大黨。
  祖國革新黨
韓語:조국혁신당祖國革新黨 Jogughyeogsindang
12 金宣旼韓語김선민 (의료인)
(代理)
自由派:由文在寅政府的前法務部部長曹國於2024年3月3日創立。
  改革新黨
韓語:개혁신당改革新黨 Gaehyeogsindang
3 許垠娥韓語허은아 保守派:由前國民力量代表李俊錫創立。
  進步黨
韓語:진보당進步黨 Jinbodang
3 尹凞淑韓語윤희숙 (1976년) 進步派:原名民眾黨,從民眾聯合黨韓語민중연합당新民眾政黨韓語새민중정당合併而成,可視為2014年遭判決解散的統合進步黨的延續。
  基本所得黨
韓語:기본소득당基本所得黨 Gibon-Sodeugdang
1 龍慧仁韓語용혜인 進步派:2020年國會選舉與共同市民黨合作,選後議員被共同市民黨除名。
  社會民主黨韓語사회민주당 (대한민국, 2024년)
韓語:사회민주당社會民主黨 Sahoeminjudang
1 韓昌旼韓語한창민 (1973년) 進步派:由離開正義黨的成員於2024年創立。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董向榮. 《韩国》.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7509707326. 
  2. ^ 2.0 2.1 田景等編著. 《韩国文化论》.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0年5月. ISBN 9787306036575. 
  3. ^ 金在原. 韩国政治中的选举活动与党内竞选. 《當代韓國》. 2010年第2期. 
  4. ^ 葛小輝. 韩国政党为什么一言不合就改名. 新京報 電子版.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9). 
  5. ^ 5.0 5.1 5.2 5.3 5.4 5.5 董向榮. 韩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与演变. 《當代韓國》. 2006年第2期. 
  6. ^ 6.0 6.1 6.2 6.3 朴昌根. 战后韩国若干重要政党的来龙去脉. 《韓國研究論叢》. 2006年00期. 
  7. ^ Sung-Joo Han,」South Korea:Politics in Transition」, in Sang-Yong Choi, ed, Democray in Korea, Seoul Press, 1997, P34.
  8. ^ 8.0 8.1 8.2 8.3 8.4 (韓)金大中著;(韓)李仁澤,(中)王靜,(中)高恩姬譯. 《金大中自传》.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9月. ISBN 9787300161952. 
  9. ^ 历史上的今天. 人民網. 2003-08-01 [2015-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10. ^ 10.0 10.1 10.2 周漢城. 《从死囚到总统—金大中的传奇故事》. 北京: 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1年7月. ISBN 7801278887. 
  11. ^ 11.0 11.1 張光軍主編. 《韩国执政党研究》. 廣州: 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0年11月. ISBN 978-7-5100-2914-1. 
  12. ^ 韩国执政党正式更名为“新国家党”. 新華網. 2012-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3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