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薛燭
本名氏:
名:燭
國籍越國
活躍時期春秋時期末期
知名於相劍師

薛燭(?—?),春秋末期越王勾踐門客,善於相劍。

佚事[編輯]

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有五把寶劍聞名天下,而他手下門客中薛燭以相劍著稱,因而請他來相劍,薛燭最終接受了邀請。

看了第一把名為毫曹,薛認為這把算不上寶劍,寶劍應該五種金屬色澤不相上下,而毫曹雖然名氣很大,但算不上寶劍。

看了第二把巨闕,說這也算不上寶劍,寶劍應該鍛造時銅和錫相互交融,而巨闕卻銅和錫相互分離;越王爭辯巨闕鑄成時又宮人駕車失控,而他自己拔劍一揮,劍氣砍斷了馬車,刺穿銅鍋則如同切米糕一般,因而叫做巨闕。

越王最後拿來了純鈞,薛燭聽到劍的名字就大驚失色,一會兒才緩過神來,慢慢走下台階,整理好衣服跪下來遠遠觀望這一把劍,用手一揮,劍的光影如芙蓉綻放,看劍紋如同群星巡遊,看劍光仿佛要漫溢出池,看劍鋒如山嶺般嚴峻,看劍材如冰融般晶瑩剔透——這就是純鈞嗎!越王說是,並表示有別國派門客前來要用兩個有市場的小鎮、一千匹駿馬、再加上兩座有1000戶人口的大城來換,這樣可以嗎?薛燭說:「不能換。當初鑄造這把劍的時候,赤堇山斷裂才取得錫材,若耶溪斷流才取得銅料,鑄造時雨師傾灑掃除污垢,雷公轟鳴吹風鼓火,蛟龍托舉着煉爐,天帝為之填充炭火,而太一下凡,天地的精華都降臨在劍中——歐冶子才因此收到上天的精華,用盡其畢生功力,最終造出了三把大劍、兩把小劍: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闔閭後來得到了勝邪、魚腸、湛盧,但本人及後代無道,使用活人墓葬,湛盧劍氣先是來到了如同水流一般,向秦國飄去經過楚國,楚王在夢中驚醒,得到了這一把劍,把它當作最貴重的寶物,而秦國為了獲得這把劍,也引兵來攻打楚國,楚王堅持不給。

闔閭還用魚腸刺殺王僚,他一連幾次派人刺殺,最終派專諸以進獻烤魚為由用魚腸殺死了王僚。這僅僅是鄰國獲得的這幾把劍所造成的威力,而還沒展現出其作用於天下的威力。如今赤堇、若耶都已經恢復正常,眾神都已離開人間,而鑄件的歐冶子也已經過世。即便用滿城的黃金、滿河的珠寶也換不來這一把寶劍,之前哪些價格怎麼可能夠呢?」[1]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越絕外傳記寶劍》:昔者,越王句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相劍者,名薛燭。王召而問之,曰:「吾有寶劍五,請以示之。」薛燭對曰:「愚理不足以言,大王請,不得已。」乃召掌者,王使取毫曹。薛燭對曰:「毫曹,非寶劍也。夫寶劍,五色並見,莫能相勝。毫曹已擅名矣,非寶劍也。」王曰:「取巨闕。」薛燭曰:「非寶劍也。寶劍者,金錫和銅而不離。今巨闕已離矣,非寶劍也。」王曰:「然巨闕初成之時,吾坐於露壇之上,宮人有四駕白鹿而過者,車奔鹿驚,吾引劍而指之,四駕上飛揚,不知其絕也。穿銅釜,絕鐵締,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王取純鈞,薛燭聞之,忽如敗。有頃,懼如悟。下階而深惟,簡衣而坐望之。手振拂揚,其華捽如芙蓉始出。觀其釽,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巖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鈞耶?」王曰:「是也。客有直之者,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可乎?」薛燭對曰:「不可。當造此劍之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蛟龍捧鑪,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闔廬無道,子女死,殺生以送之。湛盧之劍,去之如水,行秦過楚,楚王臥而寤,得吳王湛盧之劍,將首魁漂而存焉。秦王聞而求之,不得,興師擊楚,曰:『與我湛盧之劍,還師去汝。』楚王不與。時闔廬又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使披腸夷之甲三事。闔廬使專諸為奏炙魚者,引劍而刺之,遂弒王僚。此其小試於敵邦,未見其大用於天下也。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溪深而不測。群神不下,歐冶子即死。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何足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