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澳门热带气旋信号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优良条目评选[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
~移动完毕~木木 (发呆中) 2008年2月1日 (五) 08:09 (UTC)[回复]

user:kalon多次回退,本人在征询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编辑指引前均指供足够的理据,包括电视台及民间做做法,但user:kalon表示只是“约定俗成”,并从没有提供有关证明是正常做法。日前,本人收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官方信函(SMG Nº MPT/1148),并指出编辑指引如下:

现版本在编辑上合乎原创研究及可供查证规则,而现时的版本全都是根据当局的编辑指引而修订,但user:kalon仍然表示官方信函“未经讨论,内容亦有争议之处,应先取得共识再作编辑”,本人认为他有挑战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权威及有关编辑建议指引。—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18:29 (UTC)[回复]

(:)回应,官方信函字面上完全没有指出“夜间信号”不存在,只提及一般只显示日间信号形状,原因基于“现今通讯科技发达,大部份市民并不依赖灯号作辨识”。而User:Sdee断章取义,将“夜间信号”排除在外,本人提出应先讨论取得共识的善意请求更被歪曲至“挑战气象局权威”,鉴于维基是一个百科,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科内容不是由个别人士喜欢或不喜欢而决定是否保留,现时的确存有争议,而争议源于User:Sdee的大规模编辑。在争议未达共识前,不论在情、在理、在编辑指引上,本人回退其编辑都实属合理。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0:42 (UTC)[回复]
有关的编辑都是根据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官方信函的编辑指引,我都是根据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编辑指引,而user:kalon一直都未有提供证明的有关办法,现时可见是user:kalon个别喜好或不同意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编辑指引。假若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的编辑指引上是应该加上夜间信号的,为何我还要坚持不可以加上夜间信号呢?另外,澳门维基社群在去年年中的聚会时也就此问题达成了共适。—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1:01 (UTC)[回复]
请自行到Wikipedia_talk:澳门维基人布告板讨论并得到共识再作编辑。以往编辑历史中可见,阁下都曾一直指出澳门的台风名字与香港一样,然而,最终证明阁下是错误编辑。而是次你提来所谓气象局的官方信函的编辑指引,一来没有人知道你的发问内容,因不同发问内容可有不同的回答方式及内容,二来,内容中亦没有说明“夜间信号不存在”,请不要断章取义,“一般”惯例的东西不可能放到“百科”的。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1:08 (UTC)[回复]
澳门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以及香港天文台的机制在早年前都是一样的,而在澳门电视台的主播都会讲述香港的方式,而当时并没有作出考证,是本人的一大错误。但现时在考证后得知有关的名称及做法等等都已经明了及清楚。既然user:kalon不相信本人的信函的真确性,本人无语可言;而user:kalon也有无故删除条目内容以及无礼的行为、攻击别人的前科。由于本人为免陷入编辑战,希望管理员(或行政员)保护条目时,以官方的编辑指引为准。(如管理员需本人提交有关和局方的信函,可向本人提出;但提交前本人需得澳门维基媒体协会理事会之决意同意下进行)—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1:31 (UTC)[回复]
一、官方回复不等于编辑指引。由于之前已经发生错误,因此,编辑时更加应该加以注意,与大家一起取得共识,而不是一收到一个回复,自己认为内容如何解释就直搬过来。
二、本人没有不相信你信函的真确性,只要根据回函号码,即可找到不相信的动机,我一直强调只是质疑发问时的问题内容,因不同问题可有不同的回答方式,User:Sdee不要再一次歪曲本人的意思
三、本人十分不解为何User:Sdee一直强调官方回复时,他的编辑没有跟随官方回复“一般只标示日间的信号形状”,而变为“日间的信号形状+信号号码”由此可见,其编辑是按其喜好进行,而非其一直强调的“以官方的编辑指引为准”。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1:38 (UTC)[回复]
官方只提及日、夜间的信号问题,并没有提及配以信号号码这个问题,但根据气象局以及澳门政府网页都是这个做法。—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2:10 (UTC)[回复]
那气象局网站、澳门政府网页、澳门特区公报都有说明台风信号包括“日间”“晚间”信号,而气象局回复亦没有说明正式的标示方法,只是说一般只标示日间信号,那为何现从维基条目图片中只删除晚间信号一项,却又保留信号号码?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2:22 (UTC)[回复]
你要这样单打独斗下去都没有用的,因为现时现实情况是这样,如果阁下有引证的话,烦请阁下提出;而是在这页的页面上这样坚持己见。如果阁下有证明的,为何不提出呢?局方的信函不相信的话,还可以如何去做?—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2:27 (UTC)[回复]
User:Sdee看东西不要只看一半了!我从没有不相信局方的信函,问题在于局方的信函只标示“一般”显示方式,“一般”不代表“实况”或“正式”情况。等同我已举的例子一样,现实情况,澳门人、非澳门人、澳门传媒甚至澳门政府都不会说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包括交通事务局实施新马路公交专道时都不会说成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公交专道,但这不代表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可以排除及不用在维基条目中显示。另外,本人一直耐心、诚恳地与你讨论,但你一直用一些无稽(单打独斗),警告等字眼打压本人的言论自由,本人表示十分遗憾。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2:33 (UTC)[回复]
澳门特区政府以及澳门气象局在风暴期间在其网页上显示之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式样
现时,本人提供数张图片都是在风暴期间的图片中,不知有那一张是会配以晚间信号呢?另一方面,局方在官函中也提及晚间信号是灯号,“以便市民、渔民和船员等得知”,如果维基百科是有电灯泡的话,烦请“开灯”吧。而现时,相信没有什么澳门人会依赖灯号作辨识,相信都会扭开公仔箱、透过互联网、利用手提电话的方式来查看最新的风暴消息(阁下也可以看香港天文台的做法,现时不但废除灯号,还废除在有关地方悬挂有关讯号)。当然,港澳的情况不同,即使澳门在日后类同香港的做法,我也不可以否定晚间信号的存在。最后,局方在官函内表示“一般只标示日间的信号形状”,“只”一字在这里代表“只会”的意思,所以局方在首页上也没有显示夜间信号;而配以信号数字是让资讯查看人士得知有关信号的程度(及方向)(参见[http://www.smg.gov.mo/www/ComImages/smg_t1.gif 气象局在首页上显示的图样)。—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1日 (三) 23:25 (UTC)[回复]
包括气象局在内的官方回复,都表示“一般”只显示日间信号,但没有表示夜间信号不存在User:Sdee继续列出一大堆电视台、网站的显示方式根本没有意义。因为维基百科不是向市民报告天气情况,而是“百科全书”,况且,气象局的确在台风期间于灯塔及大炮台亮起夜间信号。所以,维基内的条目、所有图片均不应该由个别用户决定保留与否。等同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连官方都只称为新马路,不代表可以在维基条目中不用再提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这一个名称?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2日 (四) 07:46 (UTC)[回复]

就这个问题上,本人不会作回应,因为我已经征询了气象局之意见,并希望由管理员定夺。—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2日 (四) 09:43 (UTC)[回复]

请注意:气象局官方回复的问题“至今不明”;气象局意见与User:Sdee的编辑亦不一致;气象局回复中没有说明那一个显示方式是“官方法定模式”,只是指“一般”会这样显示。另外,维基是百科全书,留意系全书,所以的讯息都应该保留,不应由个别人士作筛选。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2日 (四) 09:53 (UTC)[回复]

移动完毕

刚发现一个技术性的问题,现时不是就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澳门)这个条目而是对两个模版进行讨论的,而且模版是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如果什么都要放进去,那一号风球代表什么意义都要放进去吗?因为播报员在讲稿上通常都会说“一号风球仍然悬挂,即表示有一股…800公里之内”;如果这样做会造成混乱。—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8:57 (UTC)[回复]

续上讨论[编辑]

问题是相关模板中应否加入晚间信号。主页面及相关页面中已有清晰日间及夜间信号图示,模板上无需要重复,仅文字即可,如模板:澳门立法会议员无需加入玉照吧。--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10:57 (UTC)[回复]

1、即使User:Sdee提交气象局发出的官方回函,但时至现在,根本没有人知道其如何发问。如果他是问“为什么电视台只显示台风日间信号而没有晚间信号”和“澳门台风晚间信号是否需要显示”,得到答案都会有重大不同。
2、续上,气象局发出的官方回函,都没有明确表示晚间信号不需要显示,又或是官方指定的显示方式为何,因此,基于此,不可能由个别用户代决定显示方式,或在显示方式中,筛选内容,令全球广大看维基的人受到影响。
3、一个和一个信号是不同的事宜,一个生物一个死物,怎可能相提并论。
4、同一道理就像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交通事务局实施新马路公交专道时,街上的指示牌、新闻稿、广告宣传、电视台新闻报导都只说“新马路”而非“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这是基于澳门人“一般”都称但不代表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为“新马路”。难道维基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这条目,就要移动为新马路?
总结:维基模板内容,不应由个别用户作出筛选,百科全书应广纳内容,任何由个别人士筛选、删减内容的操作,与破坏条目无异。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12:40 (UTC)[回复]

维基百科的内容,如模板的用图,不应由个别用户作决定.我们不应把其他人的编辑看作破坏.大家应该讨论以下方案.

  1. 不用图
  2. 只用日图
  3. 用日图和夜图

--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16:49 (UTC)[回复]

我个人的选择是1>2>3. 首先我们说的不是主页面而是模板,文字可以表达的为什么非要加图不可.如要加,应该加最常用的图,因为始终不是主页面.广纳其内容的应该是主页面.--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17:25 (UTC)[回复]
引用User:Gakmo:“如要加,应该加最常用的图”。那到底如何决定何谓常用,“常”一词有无限标准,不同人有多个不同的解读。而且,在有关模板同时加入日间信号、晚间信号,亦不见得会令模板繁琐,更可免除被人筛选的质疑。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19:04 (UTC)[回复]
本人同意Gakmo首两个建议,而对于第三个建议仍然有保留;第一个建议无疑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图片就没有争议,但模板作用是为读者有种引导性的作用,而且加入热带气旋图片都是有种另类性的吸引作用。本人认同Gakmo“最常用的图”及“广纳其内容的应该是主页面”的观点,其实以下所言的内容都已经打过无数次数了,希望这次会是最后一次吧。本人在较早前都是这样做的:曾经把只是日间信号的图片以及日间信号配以相关号码的图片式样放在模版之内。至于为何本人要在模版内不采用加以夜间信号的图片式样,理由如下:一、夜间信号正确来该只是一个信息性的灯号,其作用如澳门气象局所言“是因为过去通讯不发达,故把信号悬挂于东望洋炮台及大炮台的高处,以便市民、渔民和船员等得知,但夜间由于光线不足,信号不容易看到,所以还设立灯号加以辨认”,所以夜间信号的作用是过往资讯传递问题而生的讯号。二、普遍性问题:虽然现时信号灯号仍然使用,但现时大多澳门居民(及游客)一般都不会特意注意夜间信号的颜色了,反而多会透过新闻报道(特别是风暴消息)、澳门的电视频道、互联网以及利用手提电话上网等方式以获得最新消息。三、就澳门传媒现时的普遍做法,都是用日间信号配以相关信号作为“图片式样”来在有关电视频道的显眼地方显示(可看上述提供之图片);另一方面,澳门报章在新闻图片上都会用日间信号被悬挂时的情况,以本人所知都没有会以灯号为新闻图片的情况。四、澳门特区政府以及澳门气象局网页上都是同样的做法,而根据本人在较早前向澳门气象局的查询都明确地表示“一般只标示日间的信号形状”,而从在澳门气象局当悬挂(即发出)有关热带气旋警告期间(无论画夜),其官方首页上也只是显示日间信号配以有关号码的图片(恰巧两张气象局以及政府网页都是取自晚间)。五、澳门气象局是对于是否悬挂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唯一的政府部门,因而气象局的回函也有它的权威代表性质以及澳门政府的立场,假若澳门气象局表示都会把夜间信号和日间信号一同标示的,本人也无异议,但现时局方已经明确地表示“一般只标示日间的信号形状”,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之处;所以本人之见是日间和夜间的图片式样不应该在同一个图片内展示;若否,本人也无需浪费时间特别在有关条目内把有关图片分拆为日夜间信号及有关展示方式。由上述理由可见,在模版内单是一个讯号都要同时间显示日间信号、夜间信号、信号号码以及文字表达,会造成资讯过多,毕竟模版的资讯越精越好,但精得来也要合情合理;虽然只会文字表达会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但相信配以日间信号及有关号码会是最好的选择。假若只是采用日间讯号及配以文字表达,本人也无异议,但要注意的是澳门热带气旋警告一般都是以日间信号配以号码提供在资讯接受者眼前为大前提。—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03:06 (UTC)[回复]

(!)意见--大家有不同观点很正常,Kalon兄取其完整,Tinho兄取其普遍,我取其简洁.其实你们之间的分歧比我与你们的还少,因为你们都认为应该图文并列.--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03:28 (UTC)[回复]

(:)回应,本人提出要完整显示,或你提出简洁显示都是一个有根有据的做法,做法合理。但User:Sdee提出的“日间信号+号码”,既非完整,又非简洁,更非官方指定的,是纯粹以个人喜好筛选所得出的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3:24 (UTC)[回复]
有不同观点是好,但坚持己见而不接受社会一般的做法就未免有点儿那个了;而且官方做法都是这样,不觉得有何不妥。没错,完整是好,但都要客观及现实一点,毕竟现时在澳门真是没有如kalon所言的做法,虽然夜间信号是仍然存在,而我也没有否定过,而且我也希望就事件得到一个最好的解决而向澳门气象局查询,经查询后以气象局的回函作为最好的引证,但kalon仍要坚持自己外,感到他气势嚣张并无讨论的馀地,而且多次被无礼对待,我在维基和大家都一样是义务工作的,试问我为何要令自已处于一个不愉快的情绪呢?而且和他互相在讨论页上讨论都是希望有共适,见无共适的情况不得不向澳门气象局请求编辑指引;而和他“中断讨论”都希望为事件降降温及让大家冷静一点,但现时我觉得他的做法真的看不出有诚意讨论的情况。期间我也多次尝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但当事人半点都不可以改变及不可以接受,我真的感到非常无助而申请保护,以免自已也陷入编辑战。题外话,kalon在近日均开始作针对本人的行为,单是在新条目推荐上建议他不要作恶意投票,但只换来恶言相对,试问这样态度会是被人接受和有讨论的空间的吗?Gakmo,我是因我个人喜好的范畴而编辑,但不会把这种个人喜好放在条目上,而条目上有合理问题都会尽力和有关人士讨论,目的就是希望把条目写好;加上user:Simon skyway在用户页的大字声明、kalon在维基共享资源的非理性讨论,令我觉得kalon是一个较偏激、不听他人意见以及没有团体合作精神的人,叫我如何讨论呢?现时页面被管理员保护了,但他不愤还怪责管理员外,并因为管理员不是澳门人为由而质疑管理员的中立性而叫嚣。综合上述原因及本人已经多次表达了在这个编辑问题原因,若非有重大的问题或当事人改变态度,否则我真的无法和kalon在良好沟通气纷环境的情况下沟通及讨论。现时本人已经开始了工干及渡假了,不想因此问题而影响心情,希望Gakmo明白。—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04:06 (UTC)[回复]
我衷心希望大家的心情不要受到影响.编辑维基应是愉快的事.祝TINHO兄工作顺利,游途愉快.期望能继续与你一起编辑维基--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07:10 (UTC)[回复]
(:)回应,阁下亦一样坚持“日间信号+号码”,本人坚持是基于维基不是纯粹以个人喜好筛选决定编辑的。另外,对于你一而再再而三用中伤的方法来换取别人的支持这种社会中最可耻及卑劣的做法,本人只表示强烈不满。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3:24 (UTC)[回复]
Gakmo,我非常赏阁下参与讨论,而且维基是无国界的,而且能够和澳门以外的编辑人士合作更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每个人都希望把条目写得好,但假若阁下在不个不被尊重等情况下进行,相信不多不少都会有心情的影响。另外,我是乐意和每一名编辑人士(包括kalon)进行编辑、讨论的,即使过往有多大的不愉快事件,但在一个公平及理性的良好气氛下进行,本人自然乐意进行,否则有可理由要和当事人妥协处理呢?这个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做法。—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1:15 (UTC)[回复]

综合以上,大致情况如下(有错请更正):

  1. 不用图-Tinho,Gakmo同意
  2. 只用日图-Tinho,Gakmo同意
  3. 用日图和夜图-Kalon同意

另外,虽然"常"有无限标准,但各人对"日图比夜图常用"应无异议.--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07:18 (UTC)[回复]

没错,但不用图会是失色了一点;而只用日图也希望会配以有关号码(如澳门一号风球的式样是“T1”),即现时被受保护的版本,因为这个是最常用及普遍的用法。—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1:15 (UTC)[回复]
User:Sdee一直单方面用极多批评字眼来指责本人,而且内容完全失实,是籍中伤本人制造舆论来影响不知情者讨论的行为。而User:Sdee在一直没有理性讨论之后(可参见其对话页及其在本人对话页留下的不实及拒绝讨论的回复),竟然作出“公平及理性的良好气氛下进行”等言行,实属无理、及极为无稽,亦是当今社会中,最卑贱的攻击性报复行为,完全没有包容、聆听意见的空间。
至于模板中的显示方式,本人强调:不应由个别用户作出筛选。所谓日图比夜图常用亦只是个别用户睇法,没有官方肯定地位及任何参考来源。然而User:Sdee直到此刻,虽然一再强调基于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标准,但却提出“日图也希望会配以有关号码”,与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标准不一的编辑,是纯粹以个人喜好,筛选性的编辑。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3:19 (UTC)[回复]
Gakmo,面对如此态度,我有何话可说呢?这个根本是一意孤行也没有弯转的馀地,眼见讨论都不会有结果的讨论情况需要讨论下去吗?—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5:17 (UTC)[回复]
(:)回应User:Sdee注意,我是对事不对人,阁下的确有做到我提到的中伤、没有包容、报复等行为,但不会因此而影响或改变本人讨论的立场及态度。另外,我很早时在你的对话页非常善意地希望与你合作,不过得不到你的回应,反之得到你的人身攻击。重点:事实就是事实,怎可有得转湾?你提出的编辑非官方认可亦没有任何可靠参考来源,如何令人接受?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5:21 (UTC)[回复]
(!)意见,之前条目进行优良条目候选,但并未当选。就是因为错误内容多,又没有参考来源,今次显示方式又回归同一个问题。维基不是User:Sdee你一人或其他任何一人,请你乐于广纳他人的意见,而不是一味攻击别人。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5:23 (UTC)[回复]
另外,请User:Sdee恪守善意推定,停止一切恶意攻击、侮辱、诋毁、中伤他人的行为。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5:27 (UTC)[回复]
需要停止一切恶意攻击、侮辱、诋毁、中伤他人的行为的是你,而非本人,假若令阁下感到不安,希望见谅吧。本人好言相向建议阁下竟然被阁下如此嚣张态度对待,现时难听一点都要说“你想搞乜科呀?”,和你讨论时你一直以来都“企硬”,之后我被你恶意攻击、侮辱、诋毁等行为对待,我有向你发难吗?好像只有你一人在本人编辑过的条目发难以及不理会他人意见及建议(如务必要加入巴士路线于建筑物条目之内,但除本人外也有他人早在去年提醒你多次不要这样好,你有听过、和他人讨论过吗?聚会时得闻与会者表示你是永远不会出席和讨论的),所以本人一直指你是一意孤行就是这个原因,至于如何跟你沟通,是否要我“认晒低威”才可以理性讨论下去呢?别忙当阁下找到参考来源证明澳门热带气旋警告的法定名词后,本人有否抹继续反对呢?我没有,而且多次就事件致歉及承认过失,是否你需要我走到你的面前“三跪九扣”并向你奉上一杯茶方原谅本人呢?无论是谁,每个人都会敬重他人,但如果人不被尊重的话,人还需尊重他吗?—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6:24 (UTC)[回复]
你在上述一个回应,虽然有向本人作出“希望见谅”的道歉字眼,但跟着的内容都是:用上“嚣张”、“一意孤行”等错误、恶意攻击、侮辱、诋毁形容字眼,以及将本人善意因应原文出错而修改内容形容成“发难”,根本就是恶意攻击、侮辱、诋毁、中伤本人,因此你应予以即时停止有关恶意行为,可是你一直不予承认。另外,没有人要求你“三跪九扣”去致歉及承认过失,请你不要再作出虚构的内容。你如上的内容根本不是尊重任何人的行为。
另外,我一直强调几个问题(向气象局发问的问题,不应由个别人士筛选内容等),你一直回避拒答,反之只是不断制造新的问题和责任推卸他人,然后大量使用批评字眼中伤别人,又或者是回应甚么态度恶劣(注:这态度恶劣还是纯粹你自己扭曲别人内容后所认为)根本一直不是为优化条目出发。
还有,本人一直是善意的单纯从改善条目与你讨论,不过因不停要回应你那些恶意攻击、侮辱、诋毁、中伤本人、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的内容,而被你扭曲成非理性讨论。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6:45 (UTC)[回复]
我想说会否是阁下在文字上的表达不是太好而导致本人误会呢?如有,阁下理应提点本人。阁下所强调的几个问题,本人已经回答了你,但阁下不接受或是不同意,而阁下所提出的资料来源上都没有规范有关做法,阁下也一定要日间加夜间信号(及配以数字),又可否有何证明是这样做呢?无错,法例及当局都有日夜间信号的存在,而我未曾否定过这个事实,但阁下有否曾经引用哪些证明(指任何一个文件可以证明是必须日夜间信号同时并存展示)呢?加上官方的表示方式都是用表格把他们分开的,试问阁下要坚持己见而不可以接受他人的方案呢?另一方面,由本人修改的版本由上月到现时为止,只有阁下一人提出异识,而别的维基人都未有对编辑进行异识,最后,请阁下提出实有的理据证明足以规范是必须日夜间信号一定要同时并存展示之外,也请你冷静一点,这里不是大争执是否有恶意攻击、侮辱、诋毁、中伤的地方,也请把气氛调至良好吧,好吗?—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6:54 (UTC)[回复]
我一直已说明你的内容是错误,是恶意攻击、侮辱、诋毁、中伤本人,是你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你现在把问题又归咎于本人,难道是我迫你是恶意攻击、侮辱、诋毁、中伤本人?另外,请你先停止你的恶意攻击、侮辱、诋毁、中伤本人及扭曲本人的说话原意,因为你自己才是一直把气氛弄坏至这样。
二,到现时此刻,你向气象局发问的问题为何,你根本没有直接或间接答过,请勿说谎指已回答本人。及不要再屈本人不接受,因你没有回答过。
三、日间信号+晚间信号+数字是全面,没有经筛选,最合适的做法,因为这都是有公文列明的。我之前已有提出例子,官方也不会在公函说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宣传公交专道亦只是以新马路公交专道为名,不会说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公交专道,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其实与夜间信号一样都不多常用,那难道维基条目又要删除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这名吗?条目名也要改为新马路?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7:09 (UTC)[回复]
  1. 当局说:“本局发布于媒体及网页等热带气旋警告之信号式样一般只标示日间的信号形状。”除了媒体和网页,还有什么渠道发放热带气旋信息?可能是悬在海旁的信号牌吧.但相信也是日图、夜图并用.综合所有渠道,不难得出日图比夜图普及的结论.
  2. "亚美打利比卢大马路"与"新马路"并存,正如"日图"与"夜图"并存于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澳门)主条目,绝对不会删除夜图.

--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7:15 (UTC)[回复]

普及系个人主观感受,除非气象局的回复指晚间信号已经无效用,否则,一个仍然有效的东西,不应由用户以任何理由筛选。而且,维基是面向全球,日间、晚间在不同时区都会有不同,理应同时显示。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7:29 (UTC)[回复]
从我之前留言的第1点,可见日图的确较普及,似乎不是一句"主观感受"就可带过,否则流于相对主义.另外,夜图从来没有被筛选掉,日图与夜图同时显示于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澳门).全球的确有不同时区,但媒体上就是那个图,不会因应你是在晚间就转用夜图.--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7:58 (UTC)[回复]
我认同百科不可以有个人及主观感受的编辑,但这个是坊间以及官方的惯常做法,而且当局都表示“一般只…”,虽然有“一般”这个字眼,但请注意都有“只”这个字,而“只”这个意思,相信无需解释吧。所以我们也可以考究一下晚间信号的问题:一般来说日间信号除了在电视、网页等资料发放地方都可以看到,而晚间信号只在澳门两个山头的高处在晚间被以灯号亮起,但我们要知道灯号不是在晚间时间取代了日间信号的“地位”,而且由于日间信号实物(见图)因为是黑色,而且在晚间在较近的山脚下(或是半山地区)望在山上的高处时,日间信号会因为实物颜色及天色问题看不到而无法向居民(以及游客)传递信号,所以灯号的作用如此;另一边箱,日间信号虽然名为日间信号,但日间信号在被悬挂时,尽管在晚间及夜深时都不会被除下来而由灯号取代(取替)的(除非当局改悬别的信号或除下有关信号时)。另外回一回Gakmo,澳门是处于东八区一个时区的,而且有关信号只适用于澳门本土之内,和别的时区都无关连;但无论澳门处于画夜都是用日间信号(配以号码)显示的(包括官方,可见上述的撷图的有关时间都是晚间)—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8:24 (UTC)[回复]
维基并不是一个通知天气信息的渠道, 条目是向浏览者提供信号的意思及介绍信号, 将之与实际显示时的情况相提并论, 于理不合. 而且, 到头来, User:GakmoUser:Sdee均没能排除两人的建议是经筛选的.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8:40 (UTC)[回复]

赞同"维基并不是一个通知天气信息的渠道".但维基百科从来不是不筛选,否则不会有维基百科不是什么.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两种图已在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澳门)出现,不存在筛选问题.至于两模板应放什么,综合以上,建议先用(1),以免大家耗下去.维基还有很多其他地方需要咱们贡献的!谢谢.

  1. 不用图
  2. 只用日图
  3. 用日图和夜图

--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18:57 (UTC)[回复]

如果只有上述3个选择,不用图用日间信号+晚间信号+号码我都会支持, 但如是日间信号+号码这种有D又冇D的,本人绝对反对.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20:02 (UTC)[回复]
我无说过百科是一个公布最新天气信息的地方(及时更新另计),而上述理据是日夜间信号的重要性及其差别、广泛用途及采用方式等客观事实。而我们在编辑上也要注意官方表示“一般只会”这个编辑指引的重点。请Gakmo不要临时改变现时被保护模版的页面,(特别是template:MOTY,因为会影响在各热带气旋条目的展示,而这个模版一定要有图片,否则和香港及中国大陆的模板会出现不一致的独特情况)。我重申一点,这里不是条目讨论,而是模版在展示上的讨论。
一、日间信号为信号实物,而且广被使用及所认识;至于夜间信号只是灯号外,其认受性不及日间信号(如香港的副局长及政助一样)。
二、根据kalon表示“完整地表示”的建议方式而论,模板有多都有图片的,但只会用最常用的为图片;参照国家及地区的模版,如澳门的template:Macau是“ 澳门)”这样展示的,只有澳门区旗及写有“澳门”二字(体育代表团的另计),代表澳门象征的有澳门区旗及澳门区徽,会否有模版是会同时显示澳门区旗加以澳门区徽并写有“澳门”二字(即“ 澳门”或“ 澳门”)这些模版吗?为何百科在国家及地区的模版上只用旗帜而不加入国徽(或区徽)呢?另一个举例是政党模板如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都是只显示党徽而没有党旗,因为党徽常见多于党旗;回到这个模版情况都是一样,而非个人喜好,而是有作参考及经过研究的。
三、日夜共存会造成模板资讯过多,有碍模版美观性及可观性,间接会影响读者浏览兴趣(特别是template:SMG)。
四、只放日间(配数字问题另论,现时先讨论日夜这个重点问题)会是非常清晰的标示,而且日间信号是最常用及普遍认识的信号。综合上述考虑,template:SMG可取头两个方案之一为定案;惟template:MOTY只可取第二方案为唯一方案。
最后,由于涉及两个模板以及相关讨论问题颇多需要解决,建议我们应该分拆及有阶段式讨论,例如先讨论是否加入图片、日夜信号的处理等循序渐进地讨论会是较现时一并讨论为妙。—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22:12 (UTC)[回复]
(:)回应 : 最常用及普遍认识的信号这是个人观点,根本没有官方标准或确设参考标准,根本不可能以此作为理据.另外,日夜间信号同时显示,由过往长期显示都没有出现有人认为资讯过多,已可见不存在你提供的问题;还有,夜间信号其实全部都是一样大小,三个圈罢了!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23:46 (UTC)[回复]
官方给予了参考标准的指引,只是阁下不认同而已。夜间信号是灯号,不是它是否“三个圈罢了”的问题。另外,有必要性一定要提供问题吗?—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01:45 (UTC)[回复]
区旗、区徽有明文法律规定使用标准,与台风信号显示方式没有法定标准不同,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23:27 (UTC)[回复]
本人引用国家及地区模版,而是不有关徽号及旗帜的使用标准,因而也引用了政党模板作为参考。—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23:38 (UTC)[回复]
区旗、区徽、旗、徽在法例上是有规定的, 使用标准, 格式等都是, 与台风信号根本不同, 点可能相提并论.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4日 (六) 23:46 (UTC)[回复]
那阁下为何早前引用“新马路”为例子呢?—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01:45 (UTC)[回复]
区旗、区徽错用会有刑事法律责任,新马路名字使用不当会有相等责任吗?根本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杀人和杀老鼠可以相提并论的吗?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10:25 (UTC)[回复]
请指出徽号及旗帜错用的刑事法律责任,这里维基百科的编辑而不是法庭,请不要以“有刑事法律责任”等法律观点(但不可以破坏有关徽号及旗帜)。以本人所知及理解,在有些宗教角度(如印度教)来说杀人还是杀老鼠都是属于杀生。—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10:51 (UTC)[回复]
这里是编辑澳门台风信号的条目,请你不要每次都将问题无限扩大,你要知道澳门徽号及旗帜错用,请参阅澳门法律网。另外,你提出的区旗、区徽,澳门有法律条文规定显示方式,即是代表有官方的立场;而台风信号根本没有确定的规限,连气象局的回复都是说“一般情况”,而不是确实情况。将两个不同的事宜混为一谈,相提并论根本不合适及没有意义。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11:05 (UTC)[回复]
有规范百科?第一次听。—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11:49 (UTC)[回复]
敬请阁下注意礼仪!任何人学识都不同,学识低可能听甚么都说都第一次听,我小学时学很多东西老师说都是第一次听,但不代表不发生及不予发生。而且,“规范百科”-我全文都没有提到这四个字,不要用你的奇异理解来扭曲我的意见。另外,本讨论已经完结,User:Gakmo已作出了合适的处理,请尊重讨论结果。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14:14 (UTC)[回复]
为何kalon在Gakmo的修订和ws227的保护都持有不同的态度呢? 囧rz……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6日 (一) 01:49 (UTC)[回复]

续上讨论2[编辑]

谢谢TINHO兄的留言.对于模板的内容,欢迎和希望多些维基人讨论.到时大家将根据讨论结果编辑.谢谢.--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5日 (日) 17:27 (UTC)[回复]

本人希望在template:SMG中在热带气施警告信号中补回有关图片,因现时和别的信号会出现奇怪现象;也在template:MOTY上补回有关图片并不可以除去有关图片,因为现时的情况明显在涉及的条目上和香港及中国大陆的同类模版上有差别而独特起来。请Gakmo现时退回至先前的保护状态的版本,因为ws227所保护的版本是在澳门维基聚会的共识而定的。—TINHO (留言) 2010年8月16日 (一) 01:46 (UTC)[回复]

你好.根据大家的补充,我将讨论结果修改如下,不知能否邀请关注此事的相关维基人一起讨论?--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6日 (一) 10:31 (UTC)[回复]

  1. 不用图-Tinho,Kalon,Gakmo同意
  2. 只用日图-Tinho,Gakmo,澳门维基聚会的维基人同意
  3. 用日图和夜图-Kalon同意

--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6日 (一) 10:31 (UTC)[回复]

(:)回应,澳门维基聚会的维基人当中亦有人反对的,亦不是一面倒支持,而且,当时的讨论被User:Sdee错误引导,而且,很多澳门维基人根本不知悉聚会,另外,近数期维基人聚会的内容亦没有人提及,有黑箱作业之情况。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6日 (一) 11:29 (UTC)[回复]
本人强烈(-)反对template:SMGtemplate:MOTY中补回有关热带气旋警告“只有”日间信号图片,若加回图片亦应恢复User:Sdee编辑前的版本而非User:Sdee编辑的版本。香港中国大陆的信号均只有一个,图片中是完全、未有经筛选,全面反映现实的;但是,澳门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是经被User:Sdee作出筛选,纯粹没有了晚间信号,而且,各条目中亦没有加以注释,是依User:Sdee个人喜好作出的一个决定,亦与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对有关问题的官方回复完全不同。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6日 (一) 11:26 (UTC)[回复]

续上讨论3[编辑]

User:Gakmo看一下2009年澳门维基人布告板, 其实User:Sdee早已有凭个人感觉而扭曲现实的事例(包括将澳门/香港台风信号条目合并、在澳门台风信号加上颜色等等, 亦有将官方定名的公交车资优惠计划强行改为其认为, 但事实是错误的巴士车资优惠计划). 有一些用户为求别人支持其方案, 肆意攻击本人, 本人不在乎, 惟维基不是个人, 人人均可编辑, 编辑的内容应以符合方针, 可供查证, 不可能随个别用户喜好决定. 即使继续讨论意义都不大, 因为由始至终User:Sdee对个别本人质问的内容一直诸多隐瞒 (如: 向气象局发问的问题至今不明)等等, 完全没有讨论诚意, 更有发动维基的友人对本人进行批抖公开之嫌.Kalon (留言) 2010年8月16日 (一) 13:48 (UTC)[回复]

我有个建议,不如将各方案的论点陈列出来,每点限一行,并署名.暂不要回应其他人的内容,让大家清晰了解论点,再来讨论.--Gakmo (留言) 2010年8月18日 (三) 10:48 (UTC)[回复]

A:没有图示

  1. 模板提供快速连结,图示仅属点缀,可有可无;也没有规定要与香港模板看齐(gakmo)
  2. 认同(Kalon)

B:仅日图

  1. 最常见于媒体,让人一看即知道风球级数.(gakmo)
  2. 但维基不是要报告天气,不应用媒体作为参考.(Kalon)

C:日图+夜间图示

  1. 囊括所有代表风球的图示,最为全面(gakmo)
  2. 同上.(Kalon)

续上讨论4[编辑]

建议改名:“热带气旋信号”→“澳门热带气旋信号”[编辑]

热带气旋信号” → “澳门热带气旋信号”:热带气旋信号并非只有澳门地区才有,个人认为热带气旋信号条目不应该专门是澳门的热带气旋信号。而应该是一个综合。--阿K----(对话页)(电邮) 2017年9月9日 (六) 11:40 (UTC)[回复]

就“直接换算及对比风速的可行性”问题谘询意见[编辑]

有编者在“澳门一号风球”、“澳门八号风球”、“澳门强烈季候风信号”的编辑引用了香港天文台的转换因子来换算平均风速,并认为在没有任何十分钟平均风速数据的情况下,设一小时平均风速换算成十分钟平均风速的数值为×1.2,及一分钟平均风速换算成十分钟平均风速的数值为×0.93[1],以引号方式说明换算数值,等同于气象局在天鸽及山竹时,内港站因停电未能录得最高水位时,气象局亦采用估算所得,以海图基准面以上3.2米处之差值作出计算。(参见结构式讨论页存档1:用户kenlok2008)

然而在下认为转换因子只可用作估计,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异。在狂风骤雨横扫澳门时,风速往往会突然飙升,不久后会随即回落,引致录得很高的阵风数值。[2]

以2019年8月25日香港受热带气旋白鹿影响为例,长洲泳滩在上午1时29分录得的当日最高十分钟平均风速为82.8km/h,不过该站在上午1时43分录得的当日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却只有44.3km/h。如以此作最高一小时平均风速换算成最高十分钟平均风速的倍率为1.87。

以2021年10月13日下午12时58分至下午2时10分澳门受热带气旋圆规影响为例,友谊大桥南峰在下午1时39分录得的最高一分钟平均风速为85km/h[3],不过该站在下午1时46分录得的最高十分钟平均风速却只有69.1km/h[4]。如以此作最高一分钟平均风速换算成最高十分钟平均风速的倍率为0.81。

而且翻查资料后得知天鸽吹袭时澳门气象局网页内公布的一分钟平均风速只有五分之一数据,除了气象局职员提供外无法得知其馀五分之四数据[5];澳门气象局事后报告内的一小时平均风速只有“逢搭正”每小时数据,除了气象局职员提供外无法得知每分钟数据。

另外在下认为“澳门一号风球之最”、“澳门三号风球之最”、“澳门八号风球之最”、“澳门九号风球之最”、“澳门十号风球之最”内有关风力强弱的编辑不适宜列于维基百科条目,第一个原因是测风站开始测量的年份各不相同,第二个原因是测风站可能受地型或建筑物影响,故此难以作出比较。

就以上问题谘询各位意见: Kenlok2008Weather SynchronizeNewstodayhohoWinter Moment215XBusA1CafelCHING WAI KONGFoodsfoodsC L O U D C A T S卡达等用户参与讨论 ~~李美连 2021年11月19日 (五) 10:55 (UTC)[回复]

不合要求
Wikipedia_talk:关注度_(性质表)有过近似的讨论,结论是“经验公式不可以,理论公式不一定”,这是经验公式。见:
4. 数据必须是文献来源直接提供的,而非是计算得出的。
  • 即便文献来源给出了计算公式,在公式的基础上计算有可能会涉及原创研究或原创总结,也可能会造成收录了过多琐碎的数据。
  • 此规则只适用于罗列数据性质表,是为了避免性质表被认为是不经筛选的资讯收集处,其馀条目或页面则由《非原创研究方针》相关条文所制约。
Wikipedia:非原创研究#日常计算中的都是理论公式,而非经验公式。
故此以转换因子来换算平均风速不合要求。--ghren🐦吱吱吱...🔊 2021年11月20日 (六) 05:19 (UTC)[回复]
@U:Kenlok2008--ghren🐦吱吱吱...🔊 2021年11月20日 (六) 05:21 (UTC)[回复]
( ✓ )同意:在下认为转换因子受对流、地型、城市影响而有所不同,没有指定单一转换因子可以准确地计算每次热带气旋袭澳时的风速,所以转换因子必须按照不同情况及理论谨慎应用。 --李美连 2021年11月20日 (六) 07:29 (UTC)[回复]
(!)意见:本则上即使是香港的台风,用转换因子都是原创研究。--ghren🐦吱吱吱...🔊 2021年11月20日 (六) 09:01 (UTC)[回复]
(:)回应:转换风速牵涉很复杂的考察研究及气象知识。重点是即使按照不同情况来估计转换因子,微小的差异足以令估值失实,所以除了较专业的气象组织作出评价外,转换因子属于维基百科定义的原创研究。--李美连 2021年11月20日 (六) 14:21 (UTC)[回复]

编者回应:香港天文台在2010年起,在各学术论文中,已表明定为0.93的转换因子作业务运作之用,若只知道一分钟平均风速,但未知道十分钟平均风速时方可运用,这亦可方便分析2000-2018年期间,气象局只公布一分钟平均风力的情况,换算目前以十分钟平均风速作出悬挂风球准则,比较不同的风暴影响澳门之程度,但需要特别注明此数据是透过转换因子计算得出。这种处理方式亦与气象局于内港测水站在停电时,使用推估方式相似,若假设今年圆规袭澳期间,内港站出现故障时,气象局或会参照天鸽及山竹做法,以实际最高潮水 (3.8米) 减去澳门海图基准面以上3.2米处之计算方式,估算出内港水位最高为0.6米 (可发出黄色风暴潮警告),但实际情况内港水位最高只有0.43米 (只有蓝色风暴潮警水平),因为路面水位之实际情况,亦十分视乎风向的推动、垃圾量的堆积影响水流移动、地下空间或泵房之畜水能力等等。因此各种换算得出结果方式,总会与实际情况会有出入,而气象机构一般会以最坏情况作出估算,如果显示此种数据则需以特别注明方式出自于何种官方学术机构转换得出,以及需详细公布未转换单位时的已公开或完整的数据。

另外,对于风力强弱之对比,气象局过去均以公开站点标准作出悬挂风球,而一号风球至八号风球期间,均以2000年作出起始比较,各站点比较均较为齐全及一致性;而至于九号及十号风球,这里是只作比较气象局所披露的测风站点中,有否达到飓风或符合该风球之标准,在气象局官方网站亦有特别以颜色标明最强九号及十号风球,而在2000年之前,气象局发出相关信号时一般只以总部风力为准 (在1993-1996年则放宽至澳氹大桥上作出发出相应风球) 。而对于一分钟平均风力转换十分钟平均风力转换因子的问题,建议可前往台风论坛内发问,那里有专业的气象机构人员或学者可作出详尽的分析,过往亦曾就此问题作出过深入的探讨。--kenlok 2021年11月21日 (日) 13:50 (UTC)

(:)回应:阁下弄错重点了。这里没人想学习一分钟平均风力如何转换为十分钟平均风力,好吗?另,阁下的签名应该不合规定吧?-游蛇脱壳/克劳 2021年11月21日 (日) 15:53 (UTC)[回复]
(:)回应:你错重点了,这类是不台风论坛,是维基啊大哥。--ghren🐦吱吱吱...🔊 2021年11月21日 (日) 17:46 (UTC)[回复]
(-)反对:在下明白您心切想利用转换因子来比较不同热带气旋或季候风吹袭澳门期间的最高十分钟平均风速。不过我认为没有必要,第一个原因是毋须利用转换因子来误导读者,若然真的想作出比较,仅须列出并说明是最高一分钟平均风速;第二个原因是以往气象局不会就短暂风速飙升而悬挂信号,所以参考气象局网页内只显示五分之一的每分钟平均风速数据,无法判断是否达到悬挂信号的准则。--李美连 2021年11月25日 (四) 09:00 (UTC)[回复]
(?)疑问:假设一分钟风力发电量可以转换成十分钟风力发电量,那么十分钟风力发电量是一分钟风力发电量的9.3倍?因此我同意ghren所指风速转换因子属经验公式。--李美连 2021年11月26日 (五) 15:56 (UTC)[回复]
(×)删除:取消所有澳门用香港天文台公式换算的内容,🕗 公示7日--ghren🐦吱吱吱...🔊 2021年12月4日 (六) 18:06 (UTC)[回复]
(*)提醒:@李美连你可以去删除了。--ghren🐦吱吱吱...🔊 2021年12月11日 (六) 05:34 (UTC)[回复]
已删除:“澳门一号风球”、“澳门八号风球”、“澳门强烈季候风信号”条目内使用香港天文台公式换算的内容。--李美连 2021年12月11日 (六) 14:28 (UTC)[回复]

(~)补充:即使1991年热带气旋布伦登吹袭期间,大炮台山站录得在1952年以来的最低每小时平均风速记录,不过大炮台山测风站的海拔高度只有68米,吹东风时受东望洋山阻挡;而且单凭热带气旋年报内每小时平均风速的片面数值,难以判断是否为澳门最弱九号风球。 @kenlok2008 --李美连 2021年12月5日 (日) 15:14 (UTC)[回复]

当年以大炮台山基准作出悬挂风球标准,因此可作出有关比较。

以上引用Kenlok2008

(※)注意
在引用大炮台山的风速数值时,
应考虑山脉及城市的环境因素。
其可视为澳门其中一处的风速数值,
不等同于澳门其他地方的风速数值。
以目前资料难以估计1991布伦登
是否为澳门最弱九号风球
更不用说是否被证实
上文已提及不适宜比较的原因
第一个是测风站地点各不相同,
以下为热带气旋年报的主站位置,
1953年至1965年位于东望洋山附近,
1966年至1992年位于大炮台山顶,
1997年至2016年位于大潭山附近。
第二个是测风站的地型环境各不相同,
大炮台山测风站的海拔高度只有68米,
吹东风时受东望洋山阻挡。
第三个是数据可能存在巨大误差,
澳门气象局事后报告内的一小时平均风速
只有“逢搭正”每小时数据,
不能更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最极端的情况解说
假设10:30~11:30的平均风速为100km/h
其馀时间的平均风速为0km/h(i.e.无风)
∵10:00~11:00的平均风速为50km/h
及1100~1200的平均风速亦为50km/h
∴报告数值与实际数徝的最大误差为50%

--李美连 2021年12月15日 (三) 13:12 (UTC)[回复]

(*)提醒:根据维基百科的共识方针,如果编者已停止在讨论页内回复相关讨论超过七天,便可以假定共识(i.e.多数人采纳的正当合理意见)已经形成。如果编者无视讨论页内容,而继续编辑或回退争议性内容的话,社群可就此给予警告,甚至交由管理员实施封锁。 @kenlok2008 --李美连 2022年1月30日 (日) 09:44 (UTC)[回复]
公示:有关澳门最弱九号风球的内容将被删除。如对此有异议,请尽快回复并提出具说服力的理由。 @kenlok2008 --李美连 2022年1月30日 (日) 09:44 (UTC)[回复]
已删除澳门最弱九号风球的内容。--李美连 2022年2月6日 (日) 08:45 (UTC)[回复]

风力换算单位参照HKO报告,如对表格内换算十分钟平均风力有异议,那也应该保留一分钟平均风力资料在表格内,以方便进行比较。

以上引用Kenlok2008

(-)反对:维基百科不是未经整理及杂乱无章的资讯收集处。即使您所提供的一分钟平均风速数值出自气象局网页,然而数据相当琐碎及不完整,网页内每五分钟或以上才列出其中一分钟的风速数据,根本无从判断是否为最高每分钟平均风速;上文也有说明气象局不会就短暂风速飙升而悬挂相关信号,所以不适宜将每分钟平均风速数据放在是否达到悬挂信号标准的列表。 --李美连 2021年12月15日 (二) 13:41 (UTC)[回复]
(:)回应:我删除有关内容的理由是转换因子不符合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方针的要求。--李美连 2021年12月24日 (五) 15:47 (UTC)[回复]
(※)注意:在下认为转换因子牵涉学术知识;香港天文台的0.93转换因子似乎出自研究论文,只能视为平均情况,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根据维基百科的可靠来源指引,说明学术界文章内容应尽可能基于第二手来源,学术评价或者教科书比一篇研究论文更好。 --李美连 2021年12月24日 (五) 16:02 (UTC)[回复]


原因:仍需时间搜集资料,以作修改或解说 --李美连 2021年12月23日 (四) 09:11 (UTC)[回复]

(×)删除:过久未覆,移除不存档模板。—— Eric Liu 创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1月16日 (日) 19:46 (UTC)[回复]

移除侵权内容[编辑]

“信号意义”章节与[6]一致,而网站下方标注“© 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版权所有 v1.4.3”这代表该网站是“保留所有权利”的状态,与本站使用的CC BY-SA协议不符。维基百科的授权协议要求所有人都能在署名和相同方式共享的前提下自由使用。除非网站声明对应文字以CC BY-SA或与之兼容的许可证或语句发布,或者是用自己的话改写相关介绍语句,否则相关网站的文字仍无法直接引用。--Valerianb24留言2023年9月8日 (五) 15:51 (UTC)[回复]

(~)补充该网址写“以下内容摘录自第61/2018号行政命令”,进一步查证印务局的网页版权,底下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 版权所有 ©2023”。--Valerianb24留言2023年9月8日 (五) 15:59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