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惜誓,是中国古典诗歌总集《楚辞》十七篇之一。其作者历来有争议,学界或认定其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在这一部骚体辞中,作者集中抒发了对自己年老无成的感伤、对方外仙境的向往、对人世的眷恋,以及对世间种种丑恶现象的强烈憎恶的复杂情感。

作者[编辑]

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起,《惜誓》作者的真实身份就一直处在争议之中。王逸《章句》说:“《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1]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说:“(贾谊)《吊屈原赋》云:‘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麒麟可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与此(指《惜誓》)语意颇同。”[2][注 1]此后,学术界一般都认可将《惜誓》的作者归为贾谊。赞成该观点的学者,多依循洪兴祖的分析,引《惜誓》文字与贾谊已知作品有诸多重合之处为证,如明末学者王夫之明确指出:

沈作喆朱熹等则从文辞鉴赏的角度肯定贾谊说。沈说:“《楚词·惜誓》一章,超逸绝尘,气象旷远,真贾生所作无疑。”[4]朱说:“今玩其辞,实亦瓌异奇伟,计非谊莫能及。”[5]

现代学者中,汤炳正、龚克昌皆认可贾谊说。汤说:“从内容观之,本篇当贾谊适长沙时所作,在《吊屈原赋》与《鵩鸟赋》之前。”[6]龚说:“洪(兴祖)、王(夫之)两人的看法是值得重视的,在没有找到确凿的反证之前,我们应将《惜誓》划为贾谊所作。”[7]

王泗原、黄灵庚则对贾谊说持反对或审慎态度。王泗原主要从《惜誓》的思想内涵方面进行辩驳,他认为:“惜誓不是贾谊作。首称‘惜余年老而日衰兮’,是拟屈原说话。然而多道家言,前朱鸟,左苍龙,右白虎,吸众气,长生久仙,称赤松王乔。此种思想非惟屈原所无,贾谊亦不具。文辞格调也卑。末四句直从《吊屈原赋》移来,是生装上去的。”[8]不过,王说尚有欠妥之处,因为若将该作中的方外仙境之语简单视作“道家言”,那么贾谊本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这本是一个事实,贾谊也并非从未在作品中体现过他的“道家言”[注 2]。黄灵庚则对两方说法持阙疑态度,其疏王逸序曰:“是篇之作,叔师(王逸)既未能明。或曰贾谊,其时所传闻,未有确证,故以存疑。……‘或曰’之说,因《吊屈》《鵩鸟》二赋以蠡测之。”[9]

赵逵夫同样对《惜誓》中的方外之语进行了辨析。在考察银雀山汉墓出土唐勒《论义御》一简、提出《远游》《惜誓》皆为唐勒所作的观点后[10],赵逵夫进一步指出,《惜誓》中的“前朱鸟,左苍龙,右白虎,吸众气,长生久仙,称赤松王乔”之语,不是简单的“道家言”,而是神仙家之言。贾谊的思想虽有道家虚静无为的成分,但他绝无神仙家的思想。赵从思想上否定了《惜誓》为贾谊所作,又从神仙家的学术源流进行考辨,认定这一学派在楚国迁陈后得以流行——这正与楚国辞赋家唐勒的时代吻合。进而,赵又结合《惜誓》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所涉及的地理名物,提出《惜誓》是楚人迁陈之后的作品,其作者当为唐勒,约作于楚顷襄王后期至楚考烈王初叶[11]。赵逵夫“《远游》《惜誓》唐勒作”的观点并未得到主流学界的普遍认可。

内容[编辑]

题解[编辑]

题“惜誓”二字,王逸解释作:“惜者,哀也。誓者,信也,约也。言哀惜怀王与己信约而复背之也。古者君臣将共为治,必以信誓相约,然后言乃从,而身以亲也。盖刺怀王有始而无终也。”[1]

现代学者多认为题目中的“誓”为“逝”的假借字。汤炳正认为:“本篇题旨,王逸以为悼屈之辞。但细寻文意,亦实自伤不遇。惜,训为痛惜;誓,或‘逝’之借字。……辞中以‘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揭示‘惜逝’的宗旨。其篇名‘惜逝’,既得之首四句,亦概括全篇之意。”[6]

黄灵庚也怀疑王逸“哀惜怀王与己信约”的解说,并引徐仁甫《古诗别解》之说、《诗经》“逝将去女”异文,同样提出“誓”当为“逝”的通用字,“惜年华如逝水也”,“篇首:‘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正‘惜逝’之意。”[9]

正文[编辑]

《惜誓》正文凡505字,75句。首二句感伤自己年老无成,引出下文。自“登苍天而高举兮”至“吸众气而翱翔”凡30句,承接开头,抒发自己因老无所成,而欲摆脱世俗、求仙方外之志。接“念我长生”二句,为全篇的过渡句,表明作者虽有方外之心,然而终因心有所系,而返回人间。自“黄鹄后时而寄处兮”至末尾凡41句,写作者返回人间之后,目睹乱世种种丑恶,忠良被害,奸佞得意,对此深感愤恨,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时世深切的忧愤之情。

另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洪兴祖《补注》此处遵照“疏不破注”原则,仅针对王逸注进行绎说,他本人并未明确表达对贾谊说的态度。朱熹以为洪氏“意为谊作亡疑者”,是出于对洪注的误解,赵逵夫已驳之。
  2. ^ 例如他在《鵩鸟赋》中所宣扬的齐生死、等荣辱的观点,就是典型的道家之说。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东汉)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1:238.
  2. ^ (宋)洪兴祖补注;黄灵庚点校.楚辞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7:374.
  3. ^ (清)王夫之撰;杨新勋点校.楚辞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2:252.
  4. ^ (宋)沈作喆撰.寓简.知不足斋丛书:上册卷四8a.
  5. ^ (宋)朱熹著;黄灵庚点校.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2:190.
  6. ^ 6.0 6.1 汤炳正等注.楚辞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2:258.
  7. ^ 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 前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12:26.
  8. ^ 王泗原著.楚辞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4.07:326.
  9. ^ 9.0 9.1 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09:2701.
  10. ^ 赵逵夫.唐勒《论义御》与楚辞向汉赋的转变——兼论《远游》的作者问题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第5期).
  11. ^ 赵逵夫.论《惜誓》的作者与作时 [J].文献,2000(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