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Waylon1104/原創條目1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攻佔聖康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百日攻勢的一部分

法國第一軍團於10月1日進入聖康坦
日期1918年10月1日-3日
地点49°50′52″N 3°17′08″E / 49.84778°N 3.28556°E / 49.84778; 3.28556坐标49°50′52″N 3°17′08″E / 49.84778°N 3.28556°E / 49.84778; 3.28556
结果 法國勝利
参战方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國 德意志帝國 德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馬里-歐仁·德伯內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夏爾·諾萊
德意志帝國 阿道夫·卡洛維茨
德意志帝國 駐軍司令 (未知)
参战单位

法國第一軍團

德國第二軍團

  • 駐聖康坦部隊
伤亡与损失
未知,輕微 5,000人以上被俘

攻佔聖康坦(法語:Prise de Saint-Quenti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中的一場包圍戰,與聖康坦運河戰役同時進行。法國第一軍團於10月1日從西面進攻,佔領聖康坦的大部分地區,並在接下來的兩天清除城中駐軍,俘虜超過5,000名德軍。

綽號「高盧人」的法國第133步兵師於9月25日奪取萊皮訥達隆的德軍陣地,並繼續向東進軍。9月29日,協約國聯軍對興登堡防線中的聖康坦運河一段發動總攻,法國第十五軍於9月30日成功突破防線。10月1日凌晨12點,法國第401步兵團進入城鎮並迅速佔領城市的大部分地區,法國第一軍團司令馬里-歐仁·德伯內於隔日抵達聖康坦市政廳,興登堡防線至此已有數個地點遭到盟軍突破。

這座城市在德軍4年的佔領中飽受摧殘,居民大多被強迫遷移,所有的工業設備都被摧毀或移走。城中12,939座房屋中,有4,467座房屋被完全摧毀,剩餘的房屋有超過7成嚴重毀損。毀損如此慘重,市議會甚至考慮在別地重新建立城鎮。

前奏[编辑]

戰鬥[编辑]

後果[编辑]

註腳[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聖西爾戰役[编辑]

戰役 雙方兵力 雙方傷亡 時間與結果
第二次諾維之戰 法:12,000人
奧:5,000人
法:1,200人
(800人被俘)
奧:1,300人
(1,000人被俘)
1799年10月24日
法國勝利[1]
第三次諾維之戰 法:11,000人
奧:12,000人
法:400人
奧:1,000人
1799年11月6日
法國勝利[2]
托雷利亞之戰 法:10,000人
奧:12,000人
法:200人
奧:2,200人
(1,800人被俘)
1799年11月16日
法國勝利[3]
比伯拉赫之戰 法:25,000人
奧:20,000人
法:2,000人
奧:4,000人
(2,750人被俘)
1800年5月9日
法國勝利[4]
威尼托自由堡之戰 法:9,000人
奧:4,800人
法:600人
奧:4,800人
(4,400人被俘)
1805年11月24日
法國勝利[5]
羅薩斯圍城戰 法:25,000人
西:3,500人
法:1,000人
西:3,500人
(2,000人被俘)
1808年11月7日
法國勝利[6]
卡德德烏之戰 法:15,000人
西:9,000人
法:600人
西:2,500人
(1,500人被俘)
1808年12月16日
法國勝利[6]
莫林斯-德雷伊之戰 法:14,000人
西:15,000人
法:400人
西:2,200人
(1,200人被俘)
1808年12月21日
法國勝利[6]
巴利斯之戰 法:13,300人
西:11,700人
法:1,000人
西:3,000人
(1,500人被俘)
1809年2月25日
法國勝利[7]
拉比斯瓦爾之戰 法:9,000人
西:10,000人
法:未知
西:3,000人
1809年9月26日
法國勝利[8]
第三次赫羅納圍城戰 法:34,000人
西:9,400人
法:1,5000人
西:9,400人
(4,200人被俘)
1809年6月6日
法國勝利[9]
第一次波拉次克戰役 法:34,000人
俄:22,000人
法:6,000人
俄:6,000人
1812年8月16日
無定論[10]
第二次波拉次克戰役 法:27,000人
俄:32,000人
法:8,000人
俄:12,000人
1812年10月18日
俄國勝利[11]

絮歇戰役[编辑]

戰役 雙方兵力 雙方傷亡 時間與結果
聖賈科莫之戰 法:5,000人
奧:7,000人
法:1,000人
奧:800人
1800年4月12日
奧國勝利[12]
蒙泰卡爾沃之戰 法:5,000人
奧:8,000人
法:1,700人
(1,500人被俘)
奧:1200人
1800年5月7日
奧國勝利[4]
濱海阿爾卑斯山戰役 法:9,000人
奧:17,000人
法:1,000人
奧:10,000人
(8,000人被俘)
1799年5月8日
法國勝利[13]
阿爾卡尼斯之戰 法:8,000人
奧:9,000人
法:700人
奧:300人
1809年5月23日
西國勝利[14]

維克托戰役[编辑]

戰役 雙方兵力 雙方傷亡 時間與結果
法恩扎戰役 法:9,000人
教皇:7,000人
法:100人
教皇:2,000人
(1,200人被俘)
法國勝利[15]
埃斯皮諾薩-德洛斯蒙特羅斯戰役 法:21,000人
西:23,000人
法:1,100人
西:5,400人
法國勝利[16]
烏克萊斯戰役 法:15,500人
西:11,300人
法:200人
西:7,000人
(6,000人被俘)
法國勝利[17]
麥德林戰役 法:17,500人
西:23,000人
法:1,000人
西:10,000人
(8,000人被俘)
法國勝利[18]
巴羅薩之戰 法:10,000人
聯:12,000人
法:3,000人
聯:2,800人
聯軍勝利[19]
恰什尼基戰役 法:30,000人
俄:30,000人
法:1,200人
俄:400人
俄國勝利[20]
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
第四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1806年10月14日耶拿之戰》,奧拉斯·韋爾內
日期1806年10月14日
地点
结果 法國勝利
领土变更 大軍團佔領普魯士王國
参战方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蘭西第一帝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耶拿:40,000[a]
奧爾施泰特:26,000[22]
耶拿:46,000[b]
奧爾施泰特:64,000[23]
伤亡与损失
耶拿:5,000[24]
奧爾施泰特:7,000[25]
總共
12,000人(包含1,000人戰死)
耶拿:25,000[24]
奧爾施泰特:15,000[c]
總共
40,000人(包含18,000人被俘)

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法語:bataille d'Iéna et d'Auerstadt)發生於1806年10月14日,由拿破崙一世統帥的法國「大軍團」主力與路易·尼古拉·達武元帥的第三軍,分別在耶拿奧爾施泰特兩處戰場大勝普魯士陸軍,摧毀這支號稱的「歐洲第一強軍」,並挾著勝利的威勢迅速攻佔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在1805年12月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前,曾試圖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但趕不及提交宣戰書。普魯士在同年12月與法國簽訂同盟,拿破崙開始干預普魯士的內部決策。1806年夏季,當普魯士得知法國打算將屬於普魯士的漢諾威轉交給英國,於8月初動員了軍隊。10月1日,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拿破崙於10月8日前將部隊撤出萊茵河以西。10月8日,法國「大軍團」越過薩克森邊境。

越過邊境的法軍迅速摧毀並追擊阻攔的聯軍部隊,在13日抵達耶拿一帶。14日,拿破崙率領的主力部隊輕鬆掌握戰局,擊潰霍恩洛厄親王率領的部隊,並打垮前來救援的呂歇爾軍。而同時間,達武元帥寡不敵眾的第三軍卻面對著普魯士的主力部隊,法軍倚托著散兵群戰術與地形不斷阻擋普軍的進攻,在中午時分成功反擊迫使普軍撤退。兩支撤退的普軍部隊在遭遇彼此後陷入混亂,各個單位潰不成軍,被追擊的法軍騎兵不斷打擊。

戰鬥隔日,若阿尚·缪拉讓·德迪厄·蘇爾特讓·伯納多特三位法軍元帥開始圍剿敵軍殘部,而拿破崙則率部隊進發柏林。10月27日,拿破崙進入柏林,此時普軍已有4萬人傷亡、16.5萬人被俘,[28] 法軍則大約2萬人傷亡。[d]

背景[编辑]

前奏[编辑]

「大軍團」入侵德意志[编辑]

雙方戰鬥序列[编辑]

耶拿之戰[编辑]

法軍[33]
普軍[34]

奧爾施塔特之戰[编辑]

法軍[33]
普軍[35]

耶拿之戰[编辑]

戰前情況[编辑]

交戰[编辑]

奧爾施泰特之戰[编辑]

後果[编辑]

「三元帥追擊」[编辑]

法軍攻佔普魯士[编辑]

註釋[编辑]

  1. ^ 96,000人在戰場,40,000人參戰。[21]
  2. ^ 霍恩洛厄親王38,000人在戰場,33,000人參戰,呂歇爾13,000人參戰[21]
  3. ^ 大衛·G·錢德勒將普軍損失定為10,000人陣亡、3,000人被俘,[25] 但並未給出受傷人數。麥克·克洛德費爾特與歐文·康奈利則將普軍損失定為15,000人陣亡、受傷或被俘。[26][27]
  4. ^ 根據奧匈帝國史家加斯頓·博達爾的數據,法軍在1806年全年有28,300人傷亡[29],其中10月27日後的主要戰役:呂北克傷亡2,000人、[30] 恰爾諾沃傷亡850人、[31] 普烏圖斯克傷亡4,000人、[31] 戈維明傷亡1,000人。[32]

註腳[编辑]

  1. ^ Bodart 1908,第346頁.
  2. ^ Bodart 1908,第347頁.
  3. ^ Bodart 1908,第348頁.
  4. ^ 4.0 4.1 Bodart 1908,第353頁.
  5. ^ Bodart 1908,第369頁.
  6. ^ 6.0 6.1 6.2 Bodart 1908,第392頁.
  7. ^ Bodart 1908,第394頁.
  8. ^ Bodart 1908,第413頁.
  9. ^ Bodart 1908,第415頁.
  10. ^ Bodart 1908,第435頁.
  11. ^ Bodart 1908,第440頁.
  12. ^ Bodart 1908,第351頁.
  13. ^ Bodart 1908,第355頁.
  14. ^ Bodart 1908,第405頁.
  15. ^ Bodart 1908,第319頁.
  16. ^ Bodart 1908,第391頁.
  17. ^ Bodart 1908,第393頁.
  18. ^ Bodart 1908,第395頁.
  19. ^ Bodart 1908,第422頁.
  20. ^ Bodart 1908,第441頁.
  21. ^ 21.0 21.1 Connelly 2006,第98頁.
  22. ^ Connelly 2006,第101頁.
  23. ^ Connelly 2006,第99頁.
  24. ^ 24.0 24.1 Chandler 1993,第64-65頁.
  25. ^ 25.0 25.1 Chandler 1993,第77-78頁.
  26. ^ Clodfelter 2008,第160頁.
  27. ^ Connelly 2006,第100頁.
  28. ^ Leggiere 2014,第108頁.
  29. ^ Bodart 1916,第128頁.
  30. ^ Bodart 1908,第376頁.
  31. ^ 31.0 31.1 Bodart 1908,第377頁.
  32. ^ Bodart 1908,第378頁.
  33. ^ 33.0 33.1 Nafziger,Order of Battle at Jena.
  34. ^ Chandler 1993,第40頁.
  35. ^ Chandler 1993,第41頁.

參考文獻[编辑]

  • (德文)Bodart, Gaston. Militär-historisches Kriegs-Lexikon (1618-1905). 1908. 
  • (中文)王朝田; 梁湖南. 从土伦到滑铁卢: 拿破仑战争述评. 解放军出版社. 1985. 
  • (中文)指文烽火工作室. 拿破仑战记:战例、军略、武备.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47252468. 
聯合國軍法國營
Bataillon français de l'ONU
法國營的營地

存在時期1950年9月-1953年7月
國家或地區 法國
效忠於 联合国
種類步兵
規模1,185人(巔峰)[1]
8,271人(總共)[1]
參與戰役韓戰
戰鬥榮譽4次國外戰區戰爭十字勳章
3次美國總統傑出單位表彰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拉烏爾·蒙克拉爾

知乎[编辑]

「一戰法軍使用督戰隊」是中文互聯網史上最惡毒、最無恥的謠言之一

當今的中文互聯網上,每當有人提及蘇聯有督戰隊,蘇粉們就會立刻圍法救蘇,將完全不存在的事物加諸在法軍身上,甚至為了圓謊,稱是因為貴婦小徑攻勢有督戰隊,才導致1917年的法軍譁變,並順帶說法國政府處理法軍嘩變時處死了數萬人。某些中文農場文著作中也提到過這一現象(而且那本書愚蠢地將說出「他們絕不能通過」(Ils ne passeront pas)這句話的將軍認成貝當,而不是史實中的尼維爾)

然而當我們關注於正經的史學著作上,可以發現中文互聯網上流傳所謂的督戰隊、法軍嘩變的原因、法軍譁變的情況、法軍槍斃數萬人都是徹頭徹底的騙局。

根據著名歷史學家約翰·基根所著《一戰史》的說法:「這兩種說法都沒法精確地定義這一崩潰的本質,它更合適被視為一種軍事罷工......然而在更寬泛的意義上說,秩序依然完好,而且「兵變者」沒有做出針對長官的暴力行為......仍然帶著愛國主義心甘情願地去保衛戰線,防衛敵軍的進攻。」

根據《劍橋一戰史》的說法:「如果這算是一種兵變的話,那也是有條件的。大多數部隊表示隨時準備抗擊敵人的進攻,保衛陣地--但他們不願意發動進攻......根據不同資料,被處決的人大概在50至70人。」

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士兵的日常生活》的說法:「不過1917年6月的士兵叛亂事件中有200人被判處死刑......最後在貝當的努力下,只有20多名犯人被執行了死刑。」

根據德國歷史學者赫爾弗里德·明克勒所著《大戰:1914-1918年的世界》的說法:「這種叛亂並不意味著法軍拒絕戰鬥,而緊緊意味著他們拒絕進攻,也就是說,如果德軍主動出擊,那麼法軍將士肯定會應戰並將其擊退......真正被處死的只有49名。」

甚至連飽受爭議的英國作者李德·哈特都說:「被槍決的僅二十三人。」

可以看到以上的來源,都提到法軍所謂的譁變實際上是保持秩序、堅守陣地,只是不願意發動進攻而已。在法軍被槍決人數上,也都僅為數十人,而非中文互聯網上流傳的數千乃至數萬人。至於督戰隊的議題,就我看過的數十本足夠專業的一戰書籍,沒有任何一本提到法軍有督戰隊這一做法

  1. ^ 1.0 1.1 Sandler 2014,第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