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 (小说)
《天赋》 | |
---|---|
原名 | Дар |
作者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译者 | Dmitri Nabokov, Michael Scammell, Vladimir Nabokov |
类型 | 書面作品[*]、文學作品[*] |
语言 | 俄语 |
故事背景地點 | 柏林 |
發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G. P. Putnam's Sons (1963) |
出版時間 | 1938 (连载, 除第四章), 1952年全书出版 |
出版地點 | 法國 |
规范控制 | |
OCLC | 22662007 |
《天赋》(俄语:Дар, Dar;英語:The Gift)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最后一部俄文小说,于1935年至1937年写于居住的城市柏林,以西林的笔名,连载于巴黎的白俄杂志。
《天赋》是纳博科夫用母语写的最后一部小说。在1962年的前言中,作者指出,它是在1935年至1937年,写于柏林,最后一章则是在1937年,在法国里维埃拉完成。这部小说最初在巴黎的白俄杂志《当代》(Sovremennye zapiski)上连载。但是,第四章没有发表。全本小说直到1952年才出版。
《天赋》第四章是俄国作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伪传记,白俄杂志出版方在出版该书时,只出版了其他四章。
故事的主人公费奥多尔·戈杜诺夫-切尔丁采夫是一个俄罗斯作家,布尔什维克革命后与家人一同逃离,住在柏林。在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中,费奥多尔阐述了他要写书的雄心。
纳博科夫的儿子德米特里将这本书的第一章翻译成了英语;迈克尔·斯卡梅尔完成了剩下的部分。1961年,纳博科夫修改了所有五章的译文。
情节
[编辑]第一章
[编辑]费奥多尔·康斯坦丁诺维奇·车尔丁采夫是1920年代居住在柏林的俄罗斯人,这一章从他搬到丹嫩贝格街七号一间寄宿房开始。他最近出版了一本诗集,又接到亚历山大·雅科夫列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电话,祝贺他的诗歌,并邀请他来参加一个聚会,阅读在报纸上的好评。这些诗可追溯到费奥多尔的童年,他与妹妹塔尼亚在革命前的圣彼得堡和莱希诺庄园度过,这是戈杜诺夫-车尔丁采夫的乡村庄园。费奥多尔来到聚会时,却得知他成了愚人节玩笑的牺牲品,他的书在新闻界没有受到任何关注。车尔尼雪夫斯基家有一个儿子,亚沙,他像费奥多尔一样,喜爱诗歌。亚沙陷入一场悲惨的三角恋爱,自杀了。亚沙的母亲希望费奥多尔在作品中写亚沙的悲惨结局,但他拒绝了。由于亚沙的死,他的父亲精神错乱了。当费奥多尔回到他的住所时,他意识到他拿错了钥匙,等了一会儿,一位访客出来,费奥多尔才回了家。费奥多尔送走了夏天。秋天,他参加了一个俄罗斯移民的文学会议,在那里他遇到了孔切耶夫,他认为康切耶夫是一个竞争对手。读一部新剧本让观众感到厌烦。当费奥多尔即将离开时,他和孔切耶夫详细地讨论俄罗斯文学,但他们的讨论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
第二章
[编辑]费奥多尔乘坐电车去看望他的语言学生时,梦想着他的祖国俄罗斯,但他再也受不了了,回到住处。母亲伊丽莎维塔·帕夫洛夫娜从巴黎来探望他时,失踪父亲的阴影还笼罩着他们,因为他的母亲相信她的丈夫还活着。在她离开之前,他们参加了当地的俄罗斯文学活动,费奥多尔是最后一位背诵他的诗歌的诗人。虽然他几乎无人注意,但受到母亲访问和对普希金研究的启发,他寻求她对他的新项目的支持,这是一本关于他父亲康斯坦丁·基里洛维奇的书。他收集材料时,偶然发现苏绍什乔科夫对祖父基里尔·伊利希的叙述,他是一个赌徒,在返回俄罗斯之前在美国赚了一大笔钱。他开始专注于他父亲作为探险家、白鳍豚师、科学作家的活动,他在1885年至1918年,到西伯利亚和中亚旅行。费奥多尔和他父亲一样去当地旅行,但他充满了对蝴蝶的热爱,他想象着陪父亲去东方旅行。1916年,他的父亲离开他最后一次旅行,此后一直失踪。这时费奥多尔需要找到一个新的住处,事情变得复杂,
第三章
[编辑]第四章
[编辑]这一章名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是费奥多尔对19世纪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传记,后者是列宁最喜欢的作家。费奥多尔嘲笑切尔尼舍夫斯基的美学和文学。
第五章
[编辑]参考
[编辑]- Stephen H. Blackwell Boundaries of Art in Nabokov's The Gift: Reading as Transcende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lavic Review, Vol. 58, No. 3 (Autumn, 1999), pp. 600–625
- Салиева Л.К. Риторика "Дара" Набокова.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я изобретения.М.:Флинта:Наука,2005.- 136 с.
(Salieva L.K. Rhetoric of Nabokov's "The Gift"). http://gazieva.ru/UserFiles/File/sbornik.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Салиева Л.К. Риторика романа Владимира Набокова "Дар". Фигура мысли. М., МГУ,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