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亞醜者姤方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醜者姤方尊
藝術家未知
年份商代晚期(西元前 12 至 11 世紀)
媒介青銅
尺寸45.7 cm(18.0英寸)
重量22.6 公斤
收藏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收藏地臺北市士林區國立故宮博物院
登錄號故銅002373N000000000
網址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亞醜者姤方尊,商朝晚期亞醜氏族所鑄青銅酒器[1],高45.7 公分,腹深 33.2 公分,口徑 33.7 公分,底徑 22.5 公分,重 22.6 公斤。鑄有亞醜氏族徽與紀事銘文。器身可見包括饕餮紋夔紋雲雷紋等商代常見紋飾、肩部共有八枚立體獸首飾雕。此器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屬重要古物。

紋飾[编辑]

亞醜者姤方尊的表面上佈滿了許多常見於商代銅器的紋飾,包括饕餮紋夔紋雲雷紋等。在其腹部與足部兩節、四周、總共八個面上,分別鑄有一張獸面(即饕餮紋),四個面上的扉稜也都通過獸面的鼻梁處,巧妙地增加了立體感並強調對稱性。

腹部的饕餮紋有較大的面積,因此包含了一般饕餮紋常見的各個部位:鼻、眼、眉、耳、角、口與尖齒、長著利爪的前足和帶著蜷尾的身體[2]。各個模件上還另有時而轉折、時而分叉、時而蜷曲的溝紋。方尊足部的獸面則省去最外側通常被視為身體的模件。

若與其他商代青銅器比較,此件饕餮紋屬於各模件分散的類型,身體部位皆相互有所間隔、分布在以緊密的雲雷紋為底的塊面上。這樣豐富、自由的組合與變化正構成了商代青銅器饕餮紋完整的裝飾體系。

立體獸首飾件[编辑]

在方尊肩部、四個面的中間位置,皆裝飾著一隻長有掌狀犄角、形狀似鹿的獸首;在四方尊肩部的四角則裝飾有高耳、捲鼻的大象獸首。這八個立雕做工非常精細,從輪廓、立體形狀到溝紋的裝飾都非常講究。在大象獸首立雕的象耳上,還能見到簡化、蜷曲的夔龍紋樣。

銘文[编辑]

方尊的口處內壁,鑄有「亞醜」氏族之族徽,以及「者姤以大子彝」紀事銘文

按銘文此器的作器者為「者姤」。在商代,「姤」是族氏領袖「子」的配偶[3],因現世存有大量鑄有「者姤」銘文之器物,其身分被推測應為一地位崇高的婦女,且此器之銘文應為紀念祭祀之意。

收藏史[编辑]

此件〈亞醜者姤方尊〉為傳世器,收藏史豐富。原藏於清宮,於清代晚期曾經過數位名家收藏,後又再次會回到清宮。此器亦被收錄於《西清古鑑》的卷8頁35〈周諸姫尊〉,清乾隆皇帝御製詩》五集卷24有〈題和闐玉周諸姫尊〉一詩,顯示乾隆51年(1786)曾命人仿此器製作玉器。此器最終歸入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典藏,並在民國108年2月被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 。


相關條目[编辑]

参考来源[编辑]

  1.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商晚期 亞醜者姤方尊. digitalarchive.npm.gov.tw. [2022-12-30]. 
  2. ^ Ledderose, L. 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 由張, 總翻译.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5: 42-60. 
  3. ^ 黃, 銘崇. 從基於親屬的政府到官僚的政府──殷周變革的一個重要面向.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8, 89 (2): 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