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KirkLU/沙盒/4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北高架路[編輯]

南北高架路
S North-South Elevated Road N
圖為南北高架路在上海路網中的位置
命名緣由穿越上海主城呈南北走向
類型高架快速路
道路長度18.1公里(11.2英里)
車速限制60-80公里每小時
車道數雙向6-8車道
收費免費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道路走向南-北
南端盧浦大橋以南
龍耀路隧道濟陽路交叉口
北端S20 外環高速
建造
動工1993年10月25日(南段)
2001年3月11日(北段)
通車1995年12月10日(南段)
2002年12月4日(北段)

南北高架路(英語:North-South Elevated Road[1])是位於中國上海市的一條南北向高架快速路,是上海市「申」字型高架快速路網絡中的「一豎」。高架南北向橫穿上海市中心城區,由南向北經盧浦大橋越過黃浦江後沿魯班路重慶南路重慶中路成都北路修建,繼續向北越過蘇州河後沿共和新路蘊川路修建。全線南起盧浦大橋以南的龍耀路隧道濟陽路交叉口,北至上海外環高速公路,南端與濟陽路相連,北端與蘊川路相接,全長約18.1公里。高架路幅寬25.5米,設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60-80公里。

全線分兩段建設完成,1995年首先建成的南段起於盧浦大橋,北至內環共和新路立交,全長8.45公里;2002年建成通車的北段南起內環共和新路立交,北至蘊川路立交,全長9.65公里。

歷史[編輯]

早期規劃[編輯]

民國37年(1948年)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編制的《上海市建成區幹路系統計劃》規劃有自共和新路至中山南路的第十一號南北幹道,該南北幹道即為南北高架路的前身[2][3]

1958年上海市都市計畫勘測設計院編制《上海市高速幹道系統計劃》過程中曾研究南北向幹道黃陂路與東西向幹道延安路建設高速幹道,最終規劃明確指出,為避免將車流導入中區、避免給市中心的建築處理帶來困難,不在黃陂路建設快速道路,因此後續較長一段時間的規劃,一直未有建設穿越中心城區的南北向快速道路的規劃[4]:333-335

雖然南北幹道未能規劃為高速幹道,但仍然以幹道形式先後出現在1958、1961、1973年的道路規劃中。20世紀80年代,上海市區車流量增長迅速,1985年全市道路容納量為機動車7.5萬輛,而實有機動車15.5萬輛[5]:4。1986年1月,上海市規劃局編制了《共和新路-成都路南北幹道規劃》,提出沿幹道建設寬17米、時速60公里的4車道高架路。1992年規劃局又編制了《共和新路-成都路-重慶南路-魯班路南北幹道及沿線開發規劃》,明確指出要建設南北高架幹道[4]:340-341

南段建設[編輯]

重慶中路上方的南北高架

南北高架路南段建設時北起內環共和新路立交,南至盧浦大橋(時稱規劃魯班路越江工程,於2003年建成[6]),全長8.45公里[7],總投資60億元。高架寬25.5米,雙向6車道,設3座互通式交流道,設計時速60公里[8]。南段以成都路高架道路為工程名於1993年5月獲批,於同年10月開建,並最終於1995年12月建成,是南北高架路兩段中先建成的一段[4]:340-341

北段建設[編輯]

南北高架(共和新路長江西路口),該位置第三層為高速公路,第二層為上海軌道交通1號線,地面為共和新路輔道

[9]

上下匝道及沿線立交列表[編輯]

南北高架淮海中路匝道,位於重慶南路淮海中路

南北高架路從南至北設置以下出入口,其中上匝道指的是由地面道路進入高架路的匝道,下匝道指的是由高架路駛出進入地面道路的匝道[10]

類型 名稱 方向
北向 · 共和新路/蘊川路方向 南向 · 盧浦大橋方向 連接
起點(接濟陽路)
匝道 耀華路匝道 上匝道 下匝道 耀華路
匝道 耀華支路匝道 下匝道 耀華支路
立交 魯班路立交 滬閔高架路南浦大橋 內環高架路
匝道 徐家匯路匝道 上下匝道 上下匝道 魯班路/重慶南路
匝道 淮海中路匝道 下匝道 上匝道 重慶南路
立交 延安中路立交 虹橋樞紐外灘 延安高架路
匝道 威海路匝道 上匝道 下匝道 成都北路
匝道 北京西路匝道 下匝道 上匝道 成都北路
匝道 新閘路匝道 上匝道 下匝道 成都北路
立交 天目中路立交 長壽路海寧路 天目中路
匝道 虬江路匝道 下匝道 上匝道 共和新路
匝道 中興路匝道 下匝道 中興路/上海火車站
立交 內環共和新路立交 延安西路立交楊浦大橋 內環高架路
匝道 柳營路匝道 上匝道 共和新路
匝道 延長路匝道 下匝道 共和新路
匝道 廣中路匝道 上匝道 下匝道 共和新路
立交 中環共和新路立交 往虹橋樞紐、軍工路隧道 中環路
匝道 場中路匝道 上匝道 共和新路
匝道 臨汾路匝道 下匝道 共和新路
匝道 共康路匝道 下匝道 上匝道 共和新路
匝道 呼瑪路匝道 上匝道 下匝道 共和新路
匝道 聯誼路匝道 上匝道 上匝道 蘊川路
立交 蘊川路立交 往虹橋樞紐、外環隧道 S20 外環高速
終點(接蘊川路)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上海市地名辦. 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导则.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2015-04-30 [2018-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2. ^ 上海市都市計畫設計研究院. 大上海都市计划.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60853635. OCLC 895737748. 
  3. ^ 侯麗, 王宜兵. 《大上海都市计划1946-1949》——近代中国大都市的现代化愿景与规划实践. 都市計畫. 2015, 39 (10). doi:10.11819/cpr20151004a. 
  4. ^ 4.0 4.1 4.2 《上海都市計畫志》編纂委員會. 第六篇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9: 7480. ISBN 9787806185315. 
  5. ^ 朱凱. 延安高架道路——一份关于城市空间和人的活动的调查报告. 2005 [2019-01-13]. doi:10.7666/d.y697622. 
  6. ^ 呂振亞. 江泽民题写桥名 卢浦大桥通车创“十最”. 中國新聞網. 2003-06-28 [2019-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7). 
  7. ^ 劉偉傑. 上海市高架道路的建设. 上海公路. 1999, (S1). 
  8. ^ 陳炳生,唐德文. 上海高架路设计与有关技术探讨. 上海公路. 2003, (S1). 
  9. ^ 楊俊, 金孜華. 上海市共和新路高架即将建成. 新民晚報. 2002-09-04 [2019-03-22]. 
  10. ^ 公共交通图. 上海: 中華地圖學社. 2016. ISBN 978-7-80031-918-1. 

內環高架路[編輯]

0 内环高架路 0
0 Inner Ring Elevated Road 0
圖為內環高架路在上海路網中的位置
命名緣由上海的環形快速道路中
位於最內側的高架道路
類型高架快速路
道路長度[convert: 無效數字]
車速限制X公里每小時
車道數雙向X車道
收費免費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道路走向00
0閉環
0閉環
建造
動工1993年1月(浦西段)
(浦東段)
通車1994年12月(浦西段)
2009年(浦東段)

內環高架路(英語:Inner Ring Elevated Road[1])是位於中國上海市的一條環形高架快速路,是上海市「申」字型高架快速路網絡中的「一環」。

全線分兩段建設完成,1993年率先建成的浦西段,起於上海市主城南側的南浦大橋,在浦西沿中山環路修建,終於主城東側的楊浦大橋,大致構成了內環高架的3/4環,全長29.17公里;2009年建成通車的浦東

歷史[編輯]

早期規劃[編輯]

1948年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編制的《上海市建成區幹路系統計劃》和1958年上海市都市計畫勘測設計院編制的《上海市高速幹道系統計劃》首先提出了上海需要建設快速道路,其中1958年規劃明確指出,要將內環和中環以及浦東的一條線路一起,建設為高架道路。當時規劃的內環高架並非如今日的內環橫跨浦東和浦西,而是僅在浦西沿吳淞路-中山東路-中山南路-陸家浜路-肇嘉浜路-華山路-江蘇路-長壽路-天目路-海寧路敷設。由於具體建設方案一直未列入議事日程,因此建設一直停留在規劃層面而未付諸實施[2]:333-335

浦西段建設[編輯]

浦東段建設[編輯]

榮譽[編輯]

南北高架路工程曾獲得以下獎項[3]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上海市地名辦. 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导则.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2015-04-30 [2018-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2. ^ 《上海都市計畫志》編纂委員會. 第六篇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9: 7480. ISBN 9787806185315. 
  3. ^ 上海市“十佳市政优秀工程金奖”. 上海市政公路信息網. 2004 [2019-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8). 

Backup[編輯]

參考資料備用[編輯]

沙盒說明[編輯]

曾在本沙盒進行編輯的條目
0大學橋 (西雅圖) 在沙盒最後編輯的版本
0第二十大道東北大橋 在沙盒最後編輯的版本
0梅山紅橋 在沙盒最後編輯的版本
0延安高架路 在沙盒最後編輯的版本
0南北高架路
0內環高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