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瓦爾特·馮·賴歇瑙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良條目瓦爾特·馮·賴歇瑙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8年7月5日優良條目評選落選
2018年8月17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18年6月28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當前狀態:優良條目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RRRRReichanu留言2018年11月17日 (六) 23:02 (UTC) 原文「賴歇瑙家族曾因為軍功而被封為貴族,但至1866年時地位被俾斯麥公爵所廢,因此沒有莊園領地和大量的財富,但同時也沒有特別受到普魯士傳統的束縛」經查證翻譯自hitler and his generals,原文爲 「reichenau was born in 1884 in Karlsruhe, son of a General, in a family ennobled by the Dukes of Nassau who were deposed by Bismarck in 1866. 」這裏的deposed指的應該是ennobled了萊氏的拿騷大公家族而非萊氏。而且1866年萊氏活躍在德國軍政舞臺上的主要是萊父(將軍)和把瓦爾特馮萊謝勞引薦給希特勒的萊叔,如果是此時被去von的話在德三或者魏瑪時期是不可能這麼快就恢復的。所以描述有誤建議修改。[回覆]

@RRRRReichanu謝謝意見的提出,改為「賴歇瑙的父系家族曾因為軍功而被封為貴族,但至1866年時地位被俾斯麥公爵所廢」您看如何?--Aizag留言2018年11月18日 (日) 02:50 (UTC)[回覆]

--RRRRReichanu留言2018年11月18日 (日) 12:50 (UTC)拿騷大公家也不是他的父系家族,大概相當於之前德國統一前所效力的諸侯?類似於主公一類?萊謝勞的爺爺1862年就去世了,1866年他的父親才25歲,不可能有什麼政治影響力能讓俾斯麥特地注意到的 @Aizag[回覆]

我沒說拿騷大公家是他的父系家族,這段英文原文是指萊的家族被拿騷大公封為貴族。現在重看英文這段,應該是幫封萊氏家族為貴族的拿騷大公被廢才正確。--Aizag留言2018年11月18日 (日) 13:16 (UTC)[回覆]
您好,我又摸了一段時間的資料,關於von Reichenau的家庭,自製了一份家譜
https://rissandra.lofter.com/post/310383b4_2b90ba40d--RRRRReichanu留言2023年5月26日 (五) 20:20 (UTC)[回覆]

嗯嗯是這樣的。我長期以來都覺得萊將軍非常特別,甚至收了他的簽名照,這次wiki更新看得我眼前一亮,非常感謝您的貢獻。

優良條目評選[編輯]

瓦爾特·馮·賴歇瑙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政治與軍事人物 - 軍事人物,提名人:Aizag留言2018年6月28日 (四) 18:42 (UTC)[回覆]
投票期:2018年6月28日 (四) 18:42 (UTC) 至 2018年7月5日 (四) 18:42 (UTC)

3支持:未達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7月6日 (五) 00:27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第二次)[編輯]

瓦爾特·馮·賴歇瑙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政治與軍事人物 - 軍事人物,提名人:Aizag留言2018年8月10日 (五) 02:25 (UTC)[回覆]
投票期:2018年8月10日 (五) 02:25 (UTC) 至 2018年8月17日 (五) 02:25 (UTC)

9支持:符合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8月17日 (五) 04:32 (UTC)[回覆]

quote問題[編輯]

瓦爾特·馮·賴歇瑙#長刀之夜,直接把背景嫁接到從6月27日開始的發展寫而忽略了前幾天的問題,順而然之{{quote}}一下,但這樣省略了{{quote}}所建立在的上下文是什麼,也就是條目沒提到的前幾天發生的事情。當然,指的問題就是,長刀之夜是國防軍參與謀劃的還是希特勒謀劃,但國防軍至少樂於相信的,這種敘事顯然指向的是前者。除了大段背景和quote,其它強化敘事的修辭還包括「的情勢下……共同催促」、「仇敵」。孤證是不立的,條目在這一節實際上只引了一個來源,而指摘來源作者信源偏頗的說法是有的。所以只基於一個孤證再作強化敘事是不中立的,找不到其它來源也不應該片面地強調一個側面的可能性去做有罪推定,更何況是有其它來源來說前幾天是什麼事情。

我認為您應該允許減去相關引用部分作為對修辭的中立化@Aizag--太西浜留言2024年1月11日 (四) 07:13 (UTC)[回覆]

我看不太懂你想表達的意思,能看懂的是你指「仇敵」的敘事方式不夠中立化,是嗎?這段兩人關係是在註解1算是個旁註,如果只讀正文可能不會意會到這層關係,去除倒也無妨。不過經你這樣修改,我需要修正留下殘存的筆誤(賴歇瑙的什麼?)與紅連@太西浜。--Aizag留言2024年1月11日 (四) 07:25 (UTC)[回覆]

我表達的內容的關鍵一點,是指您忽略了作為背景更為關鍵的6月27日之前發生的事情,也就是長刀之夜的導火索「羅姆政變」的說法是怎麼產生的,這在條目中是惹讀者聯想的空白,而依照目前的內容很容易使讀者產生以傳主為代表的國防軍是其創造者的想法。在忽略黨衛軍和國防軍在興登堡逝世前相對的獨立性的情況下,就會忽略長刀之夜的主要執行者是黨衛軍而不是國防軍。而來源Heinz Höhne是受批評的,因為他主要單方面採信了原黨衛軍的回憶。包括施萊謝爾案,按照檔案研究的兇手de:Johannes_Schmidt_(SS-Mitglied)也是來自黨衛軍。傳主名列「三人幫」在很大程度上是偏頗的說法,因為他實際能干涉和參與的是遠不及另外兩者的@Aizag--太西浜留言2024年1月11日 (四) 07:38 (UTC)[回覆]

@太西浜了解了,我同意去除,謝謝你的細心考證。--Aizag留言2024年1月11日 (四) 07:43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