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陸秀夫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陸秀夫墓
台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台山三合鎮聯安圩
分類古墓葬
時代元初

陸秀夫墓是宋代陸秀夫死後為紀念他而建的墳墓。

據傳,陸秀夫投海後,其屍體漂近海邊,被人撈起,葬於二城(即今台山市大廣海灣經濟區都斛鎮義城村)。推翻元朝統治的明初(1370年間),有人曾在該處為陸秀夫建起了莊嚴的墳墓,墳旁蓋有房子,墓前設置石馬石獅,並設有守墓人家。二城村就是原來的守墓人家發展起來的。[1][2]

到清代,二城村中的當權派區長德貪圖陸秀夫墓地好風水,為建屋而毀墓。他將墓前石獅、石馬丟落河涌,把沉香棺搬到村北的校場崗焚毀;墓碑也斷成兩截,殘存的一截闊50厘米,長80厘米,仍見鑿有雲樣圖案和斧鑿過的痕跡。據說當年區長德毀墓,還威脅村中人不准外傳,對外來訪尋陸秀夫墓的人說此地是義城不是二城,二城在新會。

義城村中的陸秀夫墓被毀,但在遠離崖門海口幾十公里的聯安馬山腰,還有一座較為完好的陸秀夫墓。馬山,在聯安圩南五里。墓是土墳,石碑刻著:「宋左柱國左丞相諱秀夫諡忠貞陸府君墓」,旁刻「祀孫賜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署廣西按察使司分巡右江兵備道蒼霖鄉進士行中、樹英、文祖、行康、錦泉等重修」。清朝中期,陸秀夫的後裔子孫爭取恢復義城村的舊墓不可得,決定另尋一處風水寶地築墓。風水名師追龍尋穴,一直追到台山三合鎮聯安與開平東山鎮交界的馬山,看到該山酷似奔馬,且山靈水秀,氣勢恢宏,是風水寶地。於是選擇在馬山上的「馬舌」重新修建陸秀夫墓。[3]這是陸秀夫的後裔建造的,很可能是在訪原墓不復得的情況下建的衣冠冢。由於這座墳墓還較完好,歷代都有人前來憑弔。清末民初台山詩人余友夔,曾寫一首《馬山 陸丞相墓》詩。詩道:

群山奔赴兩崖蒼,上有遺墳是國殤;

何必馬山爭烈骨,早隨魚腹殉孱王。

江山戎馬收南渡,人物衣冠付北邙;

無補安危拚一死,英雄志事最堪傷。

陸丞相殉國四年後,元朝樞密院副使兼潮州路總管丁聚,仰慕陸秀夫高風亮節,為使陸公魂有所依,遂於南澳青徑口為陸太夫人營墓,並題碑「宋忠臣左丞相陸公墓」,此墓也稱「魂依墓」。

明正德14年(1519年),潮州的地方長官又在潮州的東郊,撥官田百畝,正式建成有石人、石馬、石牌坊,具有一定規模的「衣冠墓」。可惜在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平整土地中,墓園曾被夷為平地、碑石散失。1995年,在潮汕的陸氏後裔又將此墓擴建為陵園。近年陸公墓碑又被發現。潮汕陸氏宗親聯誼會各鄉代表經過商議,於2003年才把東郊的陸秀夫墓碑遷至英山村楓塘山重建陸公墓並擴為陵園。原廣東省省長盧瑞華為陵園石牌坊題寫「宋左丞相陸秀夫陵園」。原汕頭市政協主席李習楷為陵園碑記亭題寫匾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崖山志》:「據二城村老俱稱,秀夫墓在二城,明冢尚存」
  2. ^ 《新寧縣誌》(光緒十九年):「陸秀夫墓在都斛二城村」、「按黃醇崖山志雲,在新會二城村。蓋未分縣時,地屬新會。又邑西南馬山,亦有丞相墓。又黃泰泉通志云:陸秀夫墓在潮州城南海中。未知孰為真墓,孰為衣冠冢。二城於崖山為近,擬本在此」
  3. ^ 《開平縣誌》:開平市(縣)東山鎮馬山馬舌處有一古墓,葬是南宋末左丞相陸秀夫。該墓為土堆墓、坐西向東,長5.1米,寬4米,墓正面有一塊長78厘米,寬44.5厘米的花岡石墓碑。碑文中書曰:「宋左柱國左丞相陸秀夫諡忠貞陸府群墓」等1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