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負暄瑣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負暄瑣話》是張中行創作的一部散文集,寫於1980年代,1986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初版。集中共有64篇文章,多數是回憶人物,也有一些篇章是談北京風物。書的末尾提出了「選境論」,認為「現實中的點,甚至某些段,也可以近於藝術的境……古人寫歷史,寫筆記,就有意無意地在傳選境」。張認為選境與揭露醜惡一樣重要。呂冀平認為,這部書體現作者除了具備才、學、識的素養之外,還表現了「對人間的愛和真善美的追求」。[1]周汝昌則稱張的文章「外有柔美,內有剛德……不像老年人,生氣流動,精光內蘊」。[2]

內容[編輯]

這本書裡有半數以上文章是記20世紀30年代的北京大學和北大有關的學者,有許多名人,比如談胡適的風流瀟灑,也批評他開除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林損;講黃節顧炎武的詩來激發同學們的憂國愛民之心,論熊十力的態度學識使人欽佩、結論卻使人懷疑;贊劉半農超脫,但也能愛憎分明。據張的回憶,北大學風隨便,「是把後門的門檻鋸下來,加在前門的門檻上」。

同時也包括幾位清代後期的女詩人及書法家,也有作者所知道的"小人物"(如《劉舅爺》、《銀閘人物》、《家鄉三李》、《東謝西謝》等等)和藝人(如《中國旅行劇團》、《韓世昌》);地方則包括寺院、香冢、鬼市、圓明園;兼談收藏書硯、京華習俗和美食。其中有五篇文章關於《紅樓夢》。《銀閘人物》一篇以傳奇筆法描寫了紫禁城東北角兩個耽於幻想的小人物。《韓世昌》一篇感慨傳統戲曲文化的逝去,「風氣像一股清水,它會流到哪裡呢?但倒流的可能總是很少的。」《早期的烤肉》就讚揚了烤肉宛鋪主坦蕩蕩的風度。[3]

風格和思想[編輯]

張中行的目的在於記錄可感或可傳的人和事,但他自稱這些文章"作為詩味道太薄,作為史分量太輕"。作者筆調懷舊,卻無矯情或濫情。20世紀30年代及其後的大時代急劇動盪,然而書中卻很少涉及戰亂,對"文化大革命"也僅點到為止。它們傳遞了一種惆悵和無奈。北京古都氣象的逝去,在作者筆下得以反映,但他沒有指責。許多文章有勵志的效果,也加上一些令人發笑的瑣事。如"上卷博士"胡適之、"二雲居士"劉文典等綽號也記於其中。

書中常有一些清淡的簡評,比如《廣化寺》談到佛理的弱點:「以逆人情為順教義,即使並非絕對荒誕,也總是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坐而能言,起而不能行,作為人生之道,其價值就微乎其微了!」寫韓世昌固守崑曲而不唱京劇,"只是總覺得唱詞太俗,沒意思,所以甘心閒著",傳達了他君子固窮的精神。 [4]

參考資料[編輯]

  1. ^ 呂冀平. 序. 負暄瑣話. 中華書局. 2006年9月版. ISBN 7-101-05212-6/I·719
  2. ^ 周汝昌. 驥尾篇. 負暄瑣話. 中華書局. 2006年9月版.
  3. ^ 負暄瑣話. 收錄於:方洲主編,中國文學名著速讀手冊.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0年5月. 第522-529頁. ISBN 7-5006-3845-0/I·849
  4. ^ 傅孝先著. 澹澹風 傅孝先作品選集[M]. 2008. 頁19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