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組合
音樂類型另類搖滾迷幻搖滾巴洛克流行
出道地點 英國曼徹斯特
活躍年代2011–至今
唱片公司Sour Mash
相關團體綠洲樂團
現任成員
諾爾·蓋勒格甘姆·阿徹 • Mike Rowe • Chris Sharrock • Russell Pritchard • Jessica Greenfield • Charlotte Marionneau • YSEE
已離開成員
Jeremy Stacey • Tim Smith

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英語: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是前英國綠洲樂團 (Oasis) 的作曲家兼吉他手諾爾·蓋勒格 (Noel Gallagher) 在離開綠洲後另組的搖滾樂團。高飛鳥的現任成員包括前綠洲樂團的吉他手甘姆·阿徹 (Gem Archer) 、前綠洲樂團的鼓手Chris Sharrock、鍵盤手Mike Rowe、貝斯手Russell Pritchard等。高飛鳥的音樂創作也有強尼·馬爾 (Johnny Marr) 、保羅·威勒 (Paul Weller) 等著名英國音樂人的合作參與。

2009年8月,諾爾因綠洲巴黎巡演時和其弟連恩·蓋勒格 (Liam Gallagher) 發生爭端,在其個人網站上發布聲明執意退出樂團。綠洲樂團也隨之解散。2011年7月,諾爾在發布會上宣布單飛,另組樂團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並活躍至今。

諾爾曾解釋樂團名稱來源於兩部分:以自己的姓名開頭源於英國樂團佛利伍麥可 (Fleetwood Mac) 的專輯《Peter Green's Fleetwood Mac》;而「高飛小鳥」則源於美國樂團傑佛森飛船 (Jefferson Airplane) 的歌曲《High Flying Bird》[1]

樂團歷史[編輯]

綠洲解散 (2009-2010)[編輯]

在綠洲還未解散的末期,便有關於諾爾打算單飛的傳言出現。2009年8月28日,樂團巡演至法國巴黎時,兄弟二人再次鬧翻並致使該演出在開場前取消。隨後諾爾在其個人網站上發布聲明退出綠洲,稱「無法再和連恩共事任何一天」、「針對我和我家人、朋友的言語暴力以及羞辱已經再也無法忍受,而我的管理團隊和其餘樂團夥伴們仍然聽之任之缺乏理解和支持,這讓我除了尋得一片新的天地別無退路。」[2]綠洲樂團也隨之解散。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2011-2012)[編輯]

2011年7月7日,諾爾召開發布會宣布以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Noel Gallagher's High Flying Birds) 為名另組樂團,展開音樂活動並將於同年發布同名專輯,次年再發布一張和英國電子樂團Amorphous Androgynous合作的專輯。隨後,單曲《The Death of You and Me》、《AKA... What a Life!》、《If I Had a Gun...》接連發行。同年10月17日,同名專輯發行,且在兩天之內就賣出55000餘張,並在一周後以122530餘張的銷量榮登英國專輯排行榜榜首。而同年初,弟弟連恩的泡泡眼樂團 (Beady Eye) 以66817張的銷量獲得該榜第三名。11月11日,獲得英國唱片業協會的白金唱片認證。該專輯也獲得2011年英國專輯銷量排行的第14名、搖滾專輯銷量排行的第2名(僅次於酷玩樂團的《Mylo Xyloto》)截止2013年1月,英國銷量達到739000份。截止2015年2月,在全球範圍內銷量達到250餘萬份。

提及和Amorphous Androgynous合作的第二張專輯,諾爾稱該專輯「聽起來有點像平克·弗洛伊德樂團 (Pink Floyd) 的專輯《月之暗面》 (Dark Side of the Moon)。和高飛鳥首專有些許類似,但更加迷幻和眩暈感,不過這並不是一個電子樂項目。」然而,之後諾爾又憂慮重重認為此次合作「略顯過火」,深思熟慮後擱置了這張專輯的發行計劃。

2012年4月的國際唱片日,EP《Songs from the Great White North》限定發行。這張唱片包含了眾多B面曲以及和Amorphous Androgynous合作的歌曲《Shoot a Hole Into the Sun》。

諾爾聘請了參與製作首張專輯的鍵盤手Mike Rowe和鼓手Jeremy Stacey加入首次樂團巡演。來自The Zutons樂團的貝斯手Russell Pritchard聽聞諾爾決定單飛巡演的消息後,毛遂自薦並被批准加入巡演。來自The Sand Band樂團的David McConnell本被選中作為吉他手,但在巡演開始數周之前被解僱。Rowe和Stacey的舊友,美國音樂家Tim Smith隨後作為巡演吉他手被起用。

2012年9月,諾爾攜樂團在香港和台北舉行演出。

《Chasing Yesterday》 (2013-2016)[編輯]

2014年5月,諾爾在其官方Facebook帳號上發布照片,證實正在進行第二張專輯的工作。10月,官方宣布一張名為《追逐昨日》(Chasing Yesterday) 的專輯將於次年3月發行。11月起, 單曲《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Ballad of the Mighty I》和《Riverman》接連發行。

2016年3月,樂團巡演至墨西哥時,鼓手Jeremy Stacey宣布將加入英國前衛搖滾樂團深紅之王 (King Crimson) 。為了完成剩下的演出,同時由於連恩的泡泡眼樂團 (Beady Eye) 已於2014年解散,諾爾聘請了泡泡眼的鼓手,同時也是綠洲的最後一任鼓手Chris Sharrock加入巡演。諾爾曾經稱Stacey和Sharrock是整個英格蘭唯二會考慮的鼓手人選。雖然Stacey離開了巡演,但他仍然參與了高飛鳥第三張專輯《明月何人造》 (Who Built the Moon?) 的錄製。

《Who Built The Moon?》及迷你專輯EP (2017-至今)[編輯]

2016年10月,諾爾在其Instagram帳號上發布照片,證實正在進行第三張專輯的工作。

2017年6月,諾爾主持了一場綠洲紀錄片《超音速》的特殊放映活動。

2017年7月,諾爾在其Instagram帳號上發布照片,宣布樂團會有新成員的加入。隨後,巡演鼓手Sharrock和吉他手甘姆·阿徹 (Gem Archer) 被證實正式加入高飛鳥。Sharrock和Gem均是綠洲樂團和泡泡眼樂團的成員,Gem曾經跟隨諾爾以個人名義出演眾多不插電演出。

2017年9月,高飛鳥領銜曼徹斯特「We Are Manchester」公益演出,紀念於五月發生的爆炸案後,曼城體育場的重新開放。

2017年10月,三名女性(鍵盤手/和聲Jessica Greenfield、「剪刀手」Charlotte Marionneau、非裔歌手YSEE)首次出現在單曲MV和現場表演節目錄製中,之後被證實為高飛鳥新成員並加入之後的巡演。

2017年11月,第三張專輯《明月何人造》 (Who Built the Moon?) 發行,樂團隨後展開全球巡演。

2018年11月,一本記錄了本次巡演的攝影集《Any Road Will Get Us There (If We Don't Know Where We're Going)》出版。

2019年6月,EP《黑星跳舞》 (Black Star Dancing)發行 。

2019年9月,EP《正是此地》 (This Is The Place)發行 。

2020年3月,EP《藍月當空》 (Blue Moon Rising)發行。

作品目錄[編輯]

錄音室專輯 (Album)[編輯]

單曲 (Single)[編輯]

年份 單曲 最高排名 專輯
英國 愛爾蘭
2011 The Death of You and Me 15 35 諾爾蓋勒格的高飛小鳥
AKA... What a Life! 20
If I Had a Gun... 95
2012 Dream On 52
Everybody's on the Run 61
2014 In the Heat of the Moment 26 71 追逐昨日
2015 Ballad of the Mighty I 75
Riverman
Lock All the Doors
The Dying Of the Light
2017 Holy Mountain 31 明月何人造
It's a Beautiful World 77
2018 She Taught Me How to Fly 71
If Love Is the Law

迷你專輯 (EP)[編輯]

  • 《黑星跳舞》(Black Star Dancing) (2019)
  • 《正是此地》 (This Is The Place) (2019)
  • 《藍月當空》 (Blue Moon Rising) (2020)

巡演成員[編輯]

現任成員[編輯]

已離開成員[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Noel Gallagher’s solo album title inspired by Fleetwood Mac, Jefferson Airplane. NME. 2011-08-02 [2020-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英語). 
  2. ^ "Entertainment 'Intimidation' behind Oasis split". BBC News. 2009-08-29 [2020-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4)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