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芬蘭城堡

座標60°08′37″N 24°59′04″E / 60.14361°N 24.98444°E / 60.14361; 24.9844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芬蘭城堡要塞
世界遺產
鳥瞰芬蘭城堡
官方名稱Fortress of Suomenlinna(英文)
Forteresse de Suomenlinna(法文)
位置 芬蘭歐洲和北美地區
標準文化:(iv)
登錄年份1991年(第15屆會議
座標60°08′37″N 24°59′04″E / 60.14361°N 24.98444°E / 60.14361; 24.98444
芬蘭城堡在芬蘭的位置
芬蘭城堡
芬蘭城堡要塞在芬蘭的位置

芬蘭城堡[1]芬蘭語Suomenlinna瑞典語Sveaborg),或稱芬蘭堡,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中心東南部,由八個島嶼組成。

芬蘭城堡由200座建築和綿延6公里(3.7英哩)的防禦牆所組成,是瑞典王國用於防禦俄羅斯帝國的擴張,於1748年開始建造的要塞,它原來的名字叫「斯韋阿堡[2]Sveaborg,意即「瑞典人的城堡」),芬蘭族人則以芬蘭語讀法稱其為「維亞堡」(Viapori)。1918年出於愛國及民族主義的原因城堡被重新命名為「芬蘭城堡」(Suomenlinna),但是在瑞典芬蘭瑞典族人仍稱其為「斯韋阿堡」,要塞工程的總負責交給了軍官及建築師奧古斯丁·厄倫斯瓦德英語Augustin Ehrensvärd。原本的菱堡設計方案深受當時著名的軍事工程師沃邦的理念及星形要塞原理的影響,儘管被修改運用到一群岩石小島上。

除了在島上的要塞之外,在陸地上朝向海面的防禦工事能確保敵人很難搶灘登陸。芬蘭城堡也是瑞典陸軍和瑞典皇家海軍駐守芬蘭的部隊存放軍需品的地方。在芬蘭戰爭中,這座要塞於1808年5月3日向俄國投降,這為俄軍於1809年占領芬蘭鋪平了道路。當前則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3]

瑞典時期

[編輯]
1790年代的斯韋阿堡地圖

背景

[編輯]

在之前的大北方戰爭中,俄國利用瑞典在英格里亞的弱勢而奪取了涅瓦河鄰近的地區及瑞典為保護該地區而修建的兩座城堡(Nyen,Nöteborg)。1703年,彼得大帝芬蘭灣的最東面建造了他的新都聖彼得堡。在聖彼得堡前方的海面上他建造了碉堡化的海軍基地喀琅施塔德。俄國很快地成為了一個海洋強國及波羅的海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個情況對瑞典來說是一個威脅,直到那個時候瑞典在波羅的海地區占據了統治地位。當俄國在1710年使用海軍的力量來奪取維堡之後,這個威脅越發明顯。17世紀時根據對海軍的需求瑞典把主要海軍基地設在位於波羅的海南部的卡爾斯克魯納,這對防守芬蘭來說有點太遠了。結果經常是當俄國船隊和軍隊已經開始或結束了他們的春季征戰後,瑞典的船隻才趕到芬蘭的海岸來。[4]

當俄國在1713年春季登陸赫爾辛基及在1714年瑞典封鎖漢科半島英語Hanko Peninsula失利後,瑞典在海岸防守方面的缺陷越來越突出了。在大北方戰爭結束前俄國對瑞典海岸線的一次海事征戰迫使瑞典把加強芬蘭海岸的防守納入議題。戰爭結束後瑞典立即就開始建立一支群島艦隊英語Archipelago fleet及設在芬蘭為其提供服務的基地。但是直至俄瑞戰爭(1741-1743年)英語Russo-Swedish War (1741–43)結束時針對斯韋阿堡來說還未採取任何行動。在哈米納拉彭蘭塔的防禦工事半途而廢,在海門林納的防禦工事作為供應基地則修建好了。加強芬蘭海岸防守的工程進展緩慢,原因有多種:缺乏資金、不情願為防守芬蘭而撥款、以及在戰前瑞典認為有能力把俄國從波羅的海中趕走。[5]

在之後的俄瑞戰爭(1741-1743年)中,局勢從瑞典的攻勢轉變為俄國對芬蘭的占領。這再一次證明了加強芬蘭防禦工事的重要性。由於在芬蘭缺少運作基地,這使得瑞典海軍在此地區的運行變得困難。其他歐洲國家也在意局勢的發展,特別是與瑞典結成軍事同盟的法國。經過冗長的辯論後,瑞典議會在1747年決定強化瑞俄邊境的防守,並針對喀琅施塔德而在赫爾辛基建造海軍基地。前線堡壘則建造在洛維薩小鎮旁邊的斯瓦特霍爾姆英語Svartholm fortress[6]

城堡的建造

[編輯]

瑞典於1748年開始建造這個防禦工事,此時芬蘭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奧古斯丁·厄倫斯瓦德和他在赫爾辛基前方海島上建造的巨大要塞給該地區帶來了新的意想不到的重要性。在赫爾辛基及其海島上的防禦工事在1748年1月開始建造,其時年輕的厄倫斯瓦德中校抵達這裡來指揮建造工程。[7]

厄倫斯瓦德對城堡的設計有兩點主要考慮:在每個相連的島上有獨立的防禦工事,及在這個綜合體的中心建造一個海軍船塢。開始時士兵住在各堡壘中的洞窟里,而軍官們則住在巴洛克風格的住宅區里。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只實施了一半:一個部分以巴黎旺多姆廣場為藍圖的巴洛克廣場建在大黑島上。隨著工事建築的進展,越來越多的住房也隨之而建,很多是隨著新建的城牆而建的。厄倫斯瓦德和其他的一些軍官也是熱心的藝術家,他們畫了一些表現要塞建設時期的生活景象的油畫,給人留下了一個「要塞小鎮」活躍社區的景象。[8]

厄倫斯瓦德的計劃包括兩個防禦工事:一個在斯瓦特霍爾姆的海上要塞和一個在赫爾辛基的練兵場。斯韋阿堡僅僅是一個有著朝向陸地方向防禦工事的海上要塞,而作為該計劃的補充。額外的計劃還包括強化漢科半島英語Hanko Peninsula,但這些計劃被推遲了。始於1748年春季的建設逐步擴大,到九月份時大約有2500人在修建。由於1749至1750年間俄國多次騷擾,更多的精力從陸地防禦工事的建設轉移到對海島的強化,從而為瑞典海軍在芬蘭海岸線上的運作提供一個安全基地。海上要塞擴展至六個島上:塞爾凱島(芬:Särkkä,瑞:Långören)、西黑島(芬:Länsi-Mustasaari,瑞:Västersvartö)、小黑島(芬:Pikku-Mustasaari,瑞:Lilla Östersvartö)、大黑島(芬:Iso Mustasaari,瑞:Stora Östersvartö)、狼島(芬:Susisaari,瑞:Vargö)和狼礁(芬:Susiluoto,瑞:Vargskär),狼礁在要塞建築過程中被改名為「古斯塔夫之劍」(芬:Kustaanmiekka,瑞:Gustavssvärd)。

駐守在芬蘭的士兵被調來建設要塞,在1750年有超過6000人在工地上工作。古斯塔夫之劍的防禦工事在1751年完工,在狼島上的首要防禦工事在1754年不算完工的話也基本上能全面運作。這些成就並未減慢建造的步伐,在1755年有7000名工人在有兩千居民的赫爾辛基城外建造防禦工事。由於瑞典參與七年戰爭,這使得建造工程在1757年停止,而斯韋阿堡快速建造的階段也告一段落。

在1766年「便帽黨」上台執政時厄倫斯瓦德的職務被一位便帽黨支持者取代。但是在1769年「禮帽黨」重新執政後,厄倫斯瓦德重新執掌部署在芬蘭的瑞典群島艦隊。到1772年厄倫斯瓦德去世時斯韋阿堡的防禦工事沒有新的進展。後來在新任指揮官的領導下防禦工事得到進一步擴展。但由於意見與國王不一,其任期很快就被撤銷。後來駐守士兵數量削減,擴建進程又減慢了。在1776年斯韋阿堡的指揮官報告說士兵數量勉強只夠操作十分之一的大炮。甚至在1788年俄瑞戰爭(1788–1790年)英語Russo-Swedish War (1788–1790)開始時斯韋阿堡還處於部分未完成狀態。[9]

在1760年代斯韋阿堡里建設了為瑞典群島艦隊造船的設備。1764年最早一批的三艘護衛艦從斯韋阿堡啟航。除了建造防禦工事和戰艦之外,厄倫斯瓦德在1770年起開始自己資助海軍軍官的培訓。1779年海軍軍官學校才正式在斯韋阿堡建立。[10]

經營

[編輯]
國王門

斯韋阿堡是根據瑞典群島艦隊的需求而建立及補充軍需的,但在霍格蘭戰役英語Battle of Hogland之後它未能為瑞典戰艦提供修理和補充軍需的服務。那裡也缺乏照顧傷病士兵的設施。俄國也控制住斯韋阿堡的外部水域,從而阻止了瑞典戰艦前往斯韋阿堡。俄國也控制住了經過漢科的航線,有效地阻止了從瑞典到斯韋阿堡的軍需物品的供給。當瑞典戰艦最終在11月20日從卡爾斯克魯納基地出發時,海面已經冰凍住了,以至必須鋸開冰面後船隻才能往前行駛。而由於缺乏供給及設備,船隻也無法在斯韋阿堡過冬。[11]

1788年底1789年初通往瑞典的航線再一次開通時,俄國軍艦在波卡拉半島攔截了從斯韋阿堡到瑞典的聯繫。甚至在那時並經過努力後,在戰爭結束時有幾艘船隻還沒有在斯韋阿堡竣工。斯韋阿堡的重要性沒有逃脫俄國的注意,俄國在1790年的大規模行動中從海上和陸地上對斯韋阿堡進行了圍堵。[12]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拿破崙簽署協議後,俄國於1808年發動了對瑞典的戰爭,並奪取了芬蘭。俄軍輕鬆地在1808年初奪取了赫爾辛基,開始炮轟斯韋阿堡。斯韋阿堡的指揮官卡爾·奧洛夫·克龍斯特德英語Carl Olof Cronstedt協商了停火協議。在直到五月沒有瑞典援軍到達的情況下,幾乎有七千駐軍的斯韋阿堡向俄國投降。克龍斯特德投降的具體原因現在還不太清楚,但很可能的原因有:絕望的局勢、俄軍的心理戰、可能被收買的內奸勸說、害怕大批平民因此喪生、火藥的不足、以及地理位置上的隔離。根據1809年的《弗雷德里克港和約》,芬蘭被割讓給俄國,並成為俄羅斯帝國之下的一個自治大公國。芬蘭歷史中長達7世紀的瑞典時期宣告結束。[13]

俄國統治時期

[編輯]

自從控制了城堡後,俄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項目,主要是修建新的兵營、擴寬船塢、以及加固城牆。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打破了自政權交接後長時間的和平。聯軍決定在兩條戰線上對俄國開戰,派出一支英法聯合艦隊開赴波羅的海。在兩個夏天裡艦隊對芬蘭海岸的城鎮和防禦工事進行不停地炮擊。對斯韋阿堡的炮擊持續了47小時,城堡遭受嚴重破壞,然而他們不足以擊倒俄軍的火力。炮擊之後,英法艦隊沒有派兵上岸,而是繼續朝喀琅施塔得航行。

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對斯韋阿堡展開了大規模的修復工作。在島嶼的西邊和南邊新建了炮台。

在朝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演變過程中斯韋阿堡及芬蘭灣再次被武裝起來。城堡及周圍的島嶼成了保護俄國首都聖彼得堡的「彼得大帝海上防線」的一部分。

自從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城堡成為獨立的芬蘭的一部分。芬蘭內戰後島上曾建有一個監獄。

現況

[編輯]
芬蘭城堡服務隧道的入口

芬蘭城堡長期以來就不適宜作為軍事基地,所以在1973年轉交給民政部門來管理。由此成立了一個獨立的政府部門(芬蘭城堡管理處)來負責管理這個獨特的綜合體。時不常會出現公眾討論是否恢復使用原先的芬蘭語名字維亞堡(Viapori),但後來改的「芬蘭城堡」名字得以保留。在最近幾十年來島上的軍事部署大幅度地下降。隸屬芬蘭海軍的海軍學院座落在芬蘭城堡的兵營里。現在芬蘭城堡上空還是飄揚著軍旗,即帶有燕尾的芬蘭政府旗

現今芬蘭城堡是赫爾辛基的一個備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也是居民喜愛的野餐去處。島上在天氣晴朗的夏日,特別是在渡輪上,人群會很多。在2009年,訪問芬蘭城堡的人數為破紀錄的713000人,大多數是在五月到九月之間訪問的。島上有幾個博物館,以及芬蘭最後保留的潛艇韋西科號(Vesikko)。[14]

芬蘭城堡從來就不只是赫爾辛基的一部分,它是城中之城。現在大約有900人住在島上,350人全年在島上工作。這就是芬蘭城堡獨特的地方:城堡不僅僅是一座博物館,它也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社區。

公眾全年都可以乘坐渡輪前往芬蘭城堡。在1982年興建了一條服務隧道來供應暖氣、水和電力。在1990年代初期隧道得以改建,從而在緊急情況下也可開車通過。

芬蘭城堡一直以藝術的前衛地點而著稱。在1980年代北歐藝術中心在島上成立。幾所建築也被改造成藝術家的工作室,芬蘭城堡管理處把它們以合理的價格出租給藝術家。在夏天為兒童開設一個藝術學校。芬蘭城堡夏季劇院的表演也經常滿座。

格言

[編輯]

在芬蘭城堡的國王門(Kuninkaanportti)上,用大理石板鐫刻著奧古斯丁·厄倫斯瓦德的一句格言「後人們,憑你自己的實力站在這裡,不要依靠外國人的幫助。」(Eftervärld, stå här på egen botn och lita icke på främmande hielp)。

登錄世界遺產

[編輯]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芬蘭城堡以「芬蘭城堡要塞」名義提名為世界文化遺產,編號第583號,認為其滿足以下一個獲選條件:

  1. 在軍事建築史上,芬蘭城堡要塞是17和18世紀防禦工事原則的傑出範例,尤其是堡壘系統充分展示了海防特色。(文化遺產標準四);

圖片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芬兰城堡官方网站. 芬蘭城堡管理處. [2016-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2) (中文). 官網上使用的中文稱呼為「芬蘭城堡」 
  2. ^ 馬寅卯. 做邻居这么久,你知道谁是纯正的俄罗斯人吗?. 澎湃新聞. 2017-04-14 [2018-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6) (中文). 
  3. ^ Fortress of Suomenlinn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 Sept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1). 
  4. ^ Mattila (1983),第13–17, 27–47頁.
  5. ^ Mattila (1983),第54–55, 57–59頁.
  6. ^ Mattila (1983),第74–75頁.
  7. ^ Mattila (1983),第80–85頁.
  8. ^ Mattila (1983),第89–91頁.
  9. ^ Mattila (1983),第105–116頁.
  10. ^ Mattila (1983),第122–125頁.
  11. ^ Mattila (1983),第138–155頁.
  12. ^ Mattila (1983),第155–193頁.
  13. ^ Nordling, Carl. Capturing ‘The Gibraltar of the North:’ How Swedish Sveaborg was taken by the Russians in 1808. The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2004-12, 17 (4). ISSN 1351-8046. doi:10.1080/13518040490520008 (英語). 
  14. ^ Helsingin sanomat (Finnish). [2021-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5). 

書目

[編輯]
  • Mattila, Tapani. Meri maamme turvana [Sea safeguarding our country]. Jyväskylä: K. J. Gummerus Osakeyhtiö. 1983. ISBN 951-99487-0-8 (芬蘭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