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伯特·瓦爾澤中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伯特·瓦爾澤中心(Robert Walser-Zentrum)是研究和傳播瑞士德語作家羅伯特·瓦爾澤(Robert Walser)和卡爾·塞里希(Carl Seelig)的公益性機構。2009年,羅伯特·瓦爾澤中心在瑞士伯爾尼成立。羅伯特·瓦爾澤中心致力於收藏、研究和傳播瓦爾澤和塞里希的文學作品以及手稿、遺著。中心竭誠為瓦爾澤研究專家和一般讀者服務,下屬瓦爾澤檔案館和圖書館,擁有足夠空間可用於來訪者閱讀和工作,以及舉辦相關作家不同主題的展覽活動[1]。中心整理出版瓦爾澤作品,瓦爾澤研究論文和學術專著,舉辦學術研討會和討論會以及各種相關活動和專題展覽 。中心的重點工作之一是推動和支持瓦爾澤文學作品翻譯。為了提升工作和服務質量,中心與地方、國家和國際夥伴展開各種項目合作,與高校、高等技術學院和中學、劇院、博物館、檔案館、出版社、各種文學機構以及翻譯家密切合作。

歷史[編輯]

1966年,律師艾利歐·福勒利希博士(Dr. Elio Fröhlich)在蘇黎世創立了「卡爾·塞里希基金會」(Carl Seelig-Stiftung),1973年,該基金會為了收藏和保護瓦爾澤手稿,為瓦爾澤研究者提供資料,成立了羅伯特·瓦爾澤檔案館。2004年,「卡爾·塞里希基金會」更名為「蘇黎世—羅伯特·瓦爾澤基金會」。羅伯特·瓦爾澤檔案館歷任館長依次為:卡塔琳娜·凱爾(Katharina Kerr)、戈多·施泰方尼(Guido Atefani)、維爾納·毛朗(Werner Molang)、伯恩哈特·艾希特(Bernhard Echte)、瑪格特·基格爾(Margit Gigerl)、盧卡斯·馬可·基希(Lucas Marco Gisi)和盧卡斯·格羅爾(Lucas Gloor)。

2009年,基金會機構發生了深層次變化,隨著遷址伯爾尼,原基金會更名為「伯爾尼—羅伯特·瓦爾澤基金會」,同時成立了「羅伯特·瓦爾澤中心」,中心主任為創始人雷托·紹爾格(Reto Sorg)[2][3][4] 。至此,羅伯特·瓦爾澤檔案館便成為羅伯特·瓦爾澤中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羅伯特·瓦爾澤中心與志願者通力合作,他們通過自己的學術研究竭力支持中心工作,並為中心的日常運行做出了貢獻 [6]

羅伯特·瓦爾澤檔案館[編輯]

檔案館的工作重點是收藏羅伯特·瓦爾澤的手稿、信件、自傳材料以及不斷增加的瓦爾澤研究和接受、傳播方面的書籍。中心旨在對瓦爾澤手稿、書籍、資料文獻進行篇目、整理、收藏和研究。自2009年後,瓦爾澤的珍貴手稿,其中包括「密碼卷帙」(Mikrogramme)雖被存入位於伯爾尼的瑞士國家圖書館(NB)瑞士文學檔案館(SLA)內珍藏,但這些藏品仍然屬於羅伯特·瓦爾澤基金會所有。這些檔案包括羅伯特·瓦爾澤兄弟姐妹、卡爾·塞里希以及瓦爾澤研究者阿納·加貝利施(Anne Gabrisch)、約亨·格萊文(Jochen Greven)、維爾納·毛朗(Werner Morlang)等的手稿文獻。自1980年代以來,中心一直致力於羅伯特·瓦爾澤文稿的各種版本編輯和出版工作。

圖書館[編輯]

羅伯特·瓦爾澤中心(Robert Walser-Zentrum)擁有全世界最權威的羅伯特·瓦爾澤專業圖書館,該圖書館藏有羅伯特·瓦爾澤所有作品以及瓦爾澤學術研究書刊資料和論文、所有目前能收集到的瓦爾澤作品的各種語言翻譯,還包括未發表的高校學位論文等 [7]。圖書館的目錄為全世界瓦爾澤研究者提供重要檢索工具,研究者可以通過羅伯特·瓦爾澤中心的德語[8]和英語[9]訪問目錄主頁進行圖書資料檢索。羅伯特·瓦爾澤中心還收藏迄今為止最完整的瓦爾澤作品各種語言譯本。

展覽[編輯]

羅伯特·瓦爾澤中心設有介紹瓦爾澤生平、作品和文學接受和傳播方面的展覽。迄今為止,中心舉辦過多次專題展覽,其中包括瓦爾澤生前發表文學作品展,展示了作家首次出版書籍的實物;瓦爾澤「密碼卷帙」(Mikrogramme)展覽;瓦爾澤書信實物展覽等。除此之外,中心還與藝術家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10]、蒂羅·施泰萊夫(Tilo Steireif)[11] 、托馬斯·赫爾施豪恩(Thomas Hirschhorn)[12] 、耶維斯·奈茨哈默爾(Yves Netzhammer)[7] 等合作,舉辦專題展覽會。

網絡資源[編輯]

羅伯特·瓦爾澤中心:Robert Walser-Zentrum

中心圖書館目錄:Bibliotheks-Katalog des Robert Walser-Zentrums

參考文獻[編輯]

  1. ^ Freiwillig. In: Robert Walser-Zentrum (Hrsg.): Schriften des Robert Walser-Zentrums. Band 4. Bern 2018, S. 53–54.  
  2. ^ Alexandra von Arx: Der Glücksfall Bern. In: NZZ - Neue Zürcher Zeitung. 8. September 2011, abgerufen am 19. November 2018 (d).
  3. ^ Catherine Arber: Neues Zuhause für Robert Walser. In: Der Bund vom 12. Juli 2008
  4. ^ Roman Bucheli: Die Heimholung des Dichters. In: Neue Zürcher Zeitung. Neue Zürcher Zeitung, 28. Oktober 2008, abgerufen am 15. November 2018 (d).
  5. ^ Gisi, Lucas Marco. Gisi, Lucas Marco , 編. Nachlass, Archiv. Robert Walser-Handbuch. Leben - Werk - Wirkung (斯圖加特: J. B. Metzler). 2015: 359–362. ISBN 978-3-476-02418-3. 
  6. ^ Freiwillig im Robert Walser-Zentrum. Engagement und Erfahrungswissen im Alltag einer Kulturinstitution. In: Arthur Mohr und Reto Sorg. (Hrsg.): Schriften des Robert Walser-Zentrums. 1. Auflage. Band 4. Robert Walser-Zentrum, Bern 2017, S. 57.
  7. ^ 7.0 7.1 Robert Walser-Zentrum: Das Zentrum. Robert Walser-Zentrum. [2018年11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10日). 
  8. ^ Bibliothekskatalog. 羅伯特·瓦爾澤中心. [2018年11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3月27日). 
  9. ^ Bibliography / Catalogue. 羅伯特·瓦爾澤中心. [2018年11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3月22日). 
  10. ^ Sorg, Reto. Frank, Robert , 編. Ferne Nähe/Distant Closeness. Hommage für/ A Tribute to Robert Walser. 21 Fotografien/ 21 Photographs. Nachwort (伯爾尼).  Edit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幫助)
  11. ^ Tilo Steireif v. Sean O'Toole. [2016年12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1月16日). 
  12. ^ Aeberhard, Bettina. Spuren eines Spaziergängers. Bern: Berner Kulturagenda. 2018: 12.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