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福蔭紫竹院

座標39°56′29″N 116°18′47″E / 39.9413°N 116.3131°E / 39.9413; 116.313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紫竹院行宮
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紫竹院公園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3-?
認定時間2001年11月

福蔭紫竹院,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公園內,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兼皇家行宮。

歷史[編輯]

清朝北京西郊皇家園林。圖中Q為紫竹院行宮

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修紫竹院碑記》稱,這座佛教寺院創建於明朝萬曆五年(1577年)。當年慈聖皇太后廣源閘西側建萬壽寺時,也在此興建了一座廟作為萬壽寺下院,供奉觀世音菩薩乾隆年間,在此地仿江南蘇州城外水鄉修建了「蘆花渡」,並且重修了廣源閘河港南山坡上的明朝廟宇,賜名「紫竹禪院」,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禪院西側修建了一座行宮,即紫竹院行宮,承辦帝后水路出遊換船事宜。[1][2][3]

2001年11月,海淀區人民政府公布「紫竹院行宮」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2]

後來行宮建築經過拆改,已同清朝時不同。2009年時,行宮中的報恩樓、前殿、山門、倒座房保存完好,院內有兩株近500年的銀杏樹。考古專家於該年對此處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原來的配殿、遊廊、二道門遺址。2010年,整個建築群開始重修,並復建部分原有建築。[4][5]復建部分包括行宮院、行宮西院(寄雲軒)、西南跨院、東跨院(紫竹禪院)。其他部分院址因歷史原因,近期無法恢復原狀。復建於2012年竣工。[6]

2014年,整個建築群對外開放。紫竹院公園相關負責人表示:「重建後的行宮院落與史料中清代樣式有很大不同,主要原因是民國時拆改痕跡大,此次只以現存建築民國風貌為準恢復。」開放後,行宮內分別設有紫竹院藏畫、玉石珍珠、文玩雜項、當代書畫、珍瓷刺繡、玉雕彩繪版畫、清代家具歷史圖片等7個專題展廳,展出從各地徵集來的藏品700餘件,定期更換展品。禪院內則按照佛教殿堂進行陳設。[1]

建築[編輯]

整個建築群分行宮及禪院兩部分,行宮院位於西側,禪院位於東側。[1]

行宮院坐北朝南,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是宮門、前殿、二宮門、報恩樓。

  • 宮門:面闊三間,門上懸掛相傳為乾隆帝御筆的「福蔭紫竹院」橫匾。宮門東西兩側建有倒座房各三間,兩旁各開一個罩門。
    • 遊廊:進門後,兩側各有折角遊廊十五間,通往前殿。
  • 前殿:面闊五間,周圍有廊廈。該殿是北平和平解放時整個建築群尚存的為數不多的建築,也是行宮中規制最高的建築,相傳是清朝皇帝辦公之所。
  • 二宮門:三間。清朝乾隆年間,行宮中曾經建有二宮門。北平和平解放時,主體建築遭破壞,僅存地基。1952年至1983年,此處一直是總參三部幼兒園的兒童活動室。
  • 報恩樓:進二宮門後,正北有一座兩層閣樓,懸乾隆帝御筆「報恩樓」匾額。該樓仿承德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煙波致爽樓」形制建造。相傳慈禧太后赴萬壽寺拈香禮佛前,會在報恩樓梳妝並用早膳,故報恩樓又稱「慈禧梳妝樓」,現樓內存有慈禧太后用過的穿衣鏡。2014年開放後,報恩樓舉辦清代皇室展,展品包括溥儀的若干從未公布的影像資料。[1][2]

禪院為二進院落。經過2010年至2012年的修復後,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山門殿)、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彌陀殿、觀音殿7個殿堂,供奉佛像、羅漢像等49尊塑像。[1]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