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湖湘文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從約3000年前的商朝開始到1000多年前的北宋湖南地區的文化代表為北部楚文化和西部、南部的苗蠻文化百越文化等。自北宋起,湖湘學派的出現帶來了楚文化湖南的進一步發展。由於歷史的變遷發展,中原文化南下,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為以儒學文化為正統的省區,被稱為"瀟湘洙泗", 特別是經歷了宋、元、明的幾次大規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習俗、風尚、思想觀念上均發生了重要變化,從而建構出一種新的區域文化形態,稱之為湖湘文化。而廣義上的湖湘文化則還包括在湖湘學派出現之前,在湖南所存在的以楚文化為主的文化。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概括為:「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

湖湘文化透露出湘人的剛勁、務實、敢為人先的實學風格和拼搏精神。湖湘學者從宋代的湖湘學派開始,都主張「入世」,堅持「實學」,強調「學以致用」。自屈原以來,湖湘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傳統尤為突出。

由於對實踐與實用的重視,湖湘科學技術素稱發達。早在商周,青銅冶煉已具相當規模。馬王堆出土文物之精美,也體現了湖湘文化的科學品格。湖湘教育大興於宋代,歷時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重視"學思並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

歷史

[編輯]

文化遠源

[編輯]

湖湘文化源於炎黃文化和前炎帝神農文化。炎陵縣鹿原陂為炎帝長眠之地。從史記等資料記載(「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可以看出,舜帝文化很可能覆蓋湖湘一帶. 《山海經》記載了「湘水出,舜葬東南陬」。屈原流放湖湘,留下不少千古絕唱,《離騷》,《九歌》,《湘夫人》等很可能源自湖湘地域的民間傳說。

發展

[編輯]

唐代以前的湖南社會發展整體落後於中原地區,經過三國、兩晉和南朝長達400年的經營開發,到唐前期,趕上了中原地區的發展。唐代宗大曆年間,詩人杜甫游長沙,曾寫下了不少詩章,其《清明》一詩中有:「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干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 爭道朱蹄驕齒膝」。

兩宋湖湘學派創立

[編輯]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間,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親自召見山長周式,對周式興學頗為嘉許,親書「嶽麓書院」匾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北宋湖南道州人周敦頤(1017年-1073年),創立了理學基礎,大大發展了儒家的理論。他的理論成為湖湘文化的的重要思想起源。

南宋文學家、理學家、大學士胡安國及其子胡宏,於南宋建炎年間來到潭州湘潭創立碧泉書院,並在衡山山麓辦文定書院,吸引了眾多才子來求學,如胡寅胡憲譚知禮和黎明等。張浚在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建城南書院

朱張會講

[編輯]

1167年(乾道三年八月份),朱熹收到張栻的邀請從福建武夷山來到長沙嶽麓山,在嶽麓山講學2個月,被時人譽為「朱張會講」。[1] 張栻為湖湘學派代表人物,而朱熹為閩學代表人物,兩派繼承和發揚了「二程」學說中的不同觀點。[1] 兩人的講學,開啟了學院講學的新時代,嶽麓書院被譽為「瀟湘洙泗」,並且成為宋朝四大書院之一。[1] 兩人在嶽麓書院講學時,千餘學子從各地匯聚,改變了當時湖湘文化的學術風氣。[2][1] 兩人在嶽麓書院就「中和」、「太極」、「仁」在嶽麓書院城南寓所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朱熹改變了「湖湘學派」的「空言真理」、「虛而不實」之風氣。[3][1] 十一月份,兩人的講學結束,朱熹張栻同游南嶽衡山,此後張栻回到長沙嶽麓書院繼續講學,而朱熹則東到福建[1]

湖湘文化的思想學術層面,中原儒學是湖湘學派的主要來源,嶽麓書院講堂所懸的「道南正脈」匾,顯示湖湘文化代表儒學正統。在社會心理層面,如民風民俗,心理特徵等,則主要源於本土楚文化為主的文化傳統。這兩種特色鮮明的文化組合導致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形成。

朱子中興

[編輯]

1194年(紹熙五年五月),時年65歲的朱熹擔任荊湖南路安撫使潭州知州,再次來到闊別26年的長沙,此時,張栻已經去世15年,而嶽麓書院因為缺乏民師和學子而萎靡不振。[4][1] 朱熹到來之後,民教化、正民風、整吏治、興民生,先後拜祭位於寧鄉縣張栻墓張浚墓,修復了屈原祠,重新建造了湘西精舍,並且修復了荒廢的嶽麓書院,親自前往講學,以延續「湘學學脈」。[5][1] 朱熹在嶽麓書院頒布了《朱子書院教條》,規定「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湘學做學問的不二法門。半年之後,朱熹掛印而去。[1]

後世發展

[編輯]

湖湘學派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存門戶之見。對與理學不同的學派相互取捨以求發展。明末大儒湖南衡陽王夫之,又再次把湖湘文化的發展推向高潮。

後世湖湘文化的影響深遠,孕育了湖南在近代現代史上一大片人才。從魏源曾國藩左宗棠等洋務運動發起者,到譚嗣同陳天華黃興等變革人士,再到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胡耀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者, 同時齊白石沈從文周立波田漢等人,為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湖湘學派以理學的道德精神與經世致用的實事實功相結合的特色一直延續到近代。 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輩出,雖然他們的政治立場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講理想、重經世的文化風格卻是—致的。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唐可. 《朱熹:尽收湖海气,仰希洙泗游》. 《老年人》. 2012年,. 2012年第1期: 第38頁. ISSN 1007-2616 (中文(中國大陸)). 
  2. ^ 朱漢民,鄧洪波. 《岳麓书院史话》. 長沙市: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11130713 (中文(中國大陸)). 「方其盛也,學徒千餘人。」「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 
  3. ^ 朱漢民,鄧洪波. 《岳麓书院史话》. 長沙市: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11130713 (中文(中國大陸)). 「往往騁空言而遠真理」「以致克己求仁之功」 
  4. ^ 朱漢民,鄧洪波. 《岳麓书院史话》. 長沙市: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11130713 (中文(中國大陸)). 「師道陵夷,講論廢息,士氣不振,議者惜之」 
  5. ^ 朱漢民,鄧洪波. 《岳麓书院史话》. 長沙市: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11130713 (中文(中國大陸)). 「治郡事甚勞,夜則與諸生講論,隨問而答,略無倦色。多訓以切己務實,毋厭卑近而慕高遠。懇惻至到,聞者感動。」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