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族之歌》的作者裴多菲·山多爾
《民族之歌》的手稿

民族之歌》(匈牙利語Nemzeti dal,也有「國歌」的意思)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多爾1848年匈牙利革命期間創作的詩歌,被認為是匈牙利非正式的國歌[1]

創作背景[編輯]

1848年3月13日,維也納爆發了革命梅特涅首相被迫辭職,並頒布了新憲法。裴多菲在當天晚上寫下這首詩。關於本篇的寫作過程,裴多菲在1848年3月17日的《日記》中寫道,「《民族之歌》是我在3月15日的前兩天為了青年人在3月19日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而寫的,由於後來所發生的許多事件,這次大會已沒有舉行的必要了。當我坐在一張桌子旁邊寫《民族之歌》的時候,我的妻子就坐在另一張桌子旁邊,為自己縫製一頂紅、白、綠三色民族帽子。」[2] 3月14日夜裡,以裴多菲為首的聚集在畢爾瓦茲咖啡館的匈牙利革命者,積極籌備第二天在匈牙利首都佩斯的群眾起義活動。3月15日黎明,佩斯的革命群眾在裴多菲領導下,一致通過了他在3月13日(即維也納起義當天)晚上寫成的戰鬥詩篇《民族之歌》和由當代著名小說家約卡伊·莫爾起草的實行資產階級改革的政治綱領《十二條》。清晨,一萬多名革命群眾冒雨集合在民族博物館前,裴多菲當眾朗誦了他的《民族之歌》,遊行隊伍以匈牙利三色旗為前導,向全國最大的蘭德納印刷所前進,以人民的名義奪取了印刷機器。起義群眾不顧檢査官的阻撓,作為起義的傳單,印出了裴多菲的《民族之歌》和《十二條》。政府在群眾的壓力下,接受了《十二條》的部分內容。裴多菲領導的起義隊伍掌握了布達佩斯的全部政權。起義的當天晚上,在佩斯的民族劇院上演了考托諾·尤若夫的反抗德國統治的悲劇《邦克總督》,裴多菲的《民族之歌》也被配上歌曲進行了演唱。[1][3]

賞析[編輯]

全詩由六節組成,每節均有四行複句,而且複句中最重要和精彩的詩句是「我們不再繼續作奴隸!」這是全詩的靈魂,也是裴多菲發動這次起義的最終目的。詩人在本篇中提出了那個時代最尖銳的問題:「作奴隸,還是作自由人?」他認為,爭取匈牙利民族獨立,唯一的途徑必須走人民革命戰爭的道路;發動起義,必須「手持軍刀,走向寶座」,砍掉統治者的頭顱。[1] 當裴多菲在民族博物館前朗誦本篇時,遊行隊伍中高呼的口號和佩斯街頭貼出的標語,均為「我們不再繼續作奴隸」,這一詩句,這說明全詩的高潮在於每節的末句,它標誌著起義群眾的戰鬥目標。[3]

《民族之歌》初稿第一節首句原為「起來,匈牙利人,現在幹,還是永遠不幹。」3月15日清晨,詩人在畢爾瓦茲咖啡館的革命青年中朗誦此詩時,接受群眾的意見,將其改為「起來,匈牙利人,祖國正在召喚!」增強了詩歌的號召力、戰鬥力。[3]

就形式來說,這首詩是採取匈牙利古老民歌的形式寫成的。它的成功,在於詩情越來越激昂,筆鋒越來越銳利,不論內容、情節、布局、韻律都在最後的複句中達到高潮:[3]

中譯[編輯]

《民族之歌》是裴多菲第一首被翻譯成中文的詩歌。1921年,茅盾曾用「雕冰」的筆名翻譯了這首詩,詩題譯為《匈牙利國歌》,發表於同年10月10日上海出版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欄中。[1] 1940年6月由「詩時代社」在浙江金華出版了覃子豪從日文翻譯的《裴多菲詩》, 其中收錄了此詩,詩題譯為《起來吧!馬扎爾人喲!》。[4] 1954年,在匈牙利留學生高恩德、梅維佳的幫助下,翻譯家孫用出版了包含105首長短詩的《裴多菲詩選》,收錄了此詩。[5] 198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興萬生由匈牙利語翻譯而來的《裴多菲詩選》,收錄此詩。[6] 1995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由張清福、張玉平、袁芳遠、楊桂媛從裴多菲全集英文版翻譯的《裴多菲詩選》,收錄此詩。[7]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裴多菲·山多爾. 裴多菲抒情诗. 興萬生 (譯). 花城出版社. 1986: 151–152. 
  2. ^ 裴多菲; 興萬生(譯). 《裴多菲文集 第4卷》.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6年: 67. ISBN 7-5327-1549-3. 
  3. ^ 3.0 3.1 3.2 3.3 興萬生. 裴多菲评传.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1. CSBN 10078·3190. 
  4. ^ 瞿煒. 裴多菲在中国最早的译诗集. 中華讀書報. 2014-05-21 [2019-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1). 
  5. ^ 裴多菲. 裴多菲诗选. 由孫用翻譯. 作家出版社. 1954: 178. 
  6. ^ 裴多菲·山陀爾; 興萬生(譯). 裴多菲诗选(上).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3. 
  7. ^ 裴多菲诗选. 石家莊: 花山文藝出版社. 1995: 156. ISBN 7-80611-266-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