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武廟十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武廟十哲唐朝武廟祭祀中,以前代十位名將配享的制度。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置太公尚父廟,祭祀周朝初年名臣呂尚(太公望)。仿效孔子廟,設置十哲配享。孔子廟的十哲為孔門十哲,出自《論語·先進》。武廟十哲是由史館選出古名將十位。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肅宗尊太公為武成王,武廟(武成王廟)正式建立。同時確定十哲坐像的位次。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又選出武廟六十四將,與十哲合祀。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陪祀人物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兩廡六十二人兩組,無十哲之名,卻有其實。

武廟十哲[編輯]

姓名 朝代 官爵 位次(唐) 位次(宋)
白起 秦國 武安君 左一
韓信 西漢 淮陰侯 左二 西側三
諸葛亮 蜀漢 丞相 左三 東側四
李靖 唐朝 尚書右僕射、衞國公 左四 西側四
李勣 唐朝 司空、英國公 左五 東側五
張良 西漢 太子少傅 右一 配享面南
田穰苴 齊國 大司馬 右二 西側一
孫武 吳國 將軍 右三 東側二
吳起 魏國 西河守 右四 東側三
樂毅 燕國 昌國君 右五
管仲 齊國 相國 (64將) 東側一
范蠡 越國 相國 (64將) 西側二
郭子儀 唐朝 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 (64將) 西側五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