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調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楊調元(1855年—1911年),字孝羹,號龢父(一作和甫),又號仲和貴州貴築人。清朝官員,書法家。

生平[編輯]

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1]。因丁父憂而歸家,服除後,以母老而不任官。母親去世,他再到北京,改任知縣,選陝西紫陽縣。後因緝捕有名,遷長安縣,權華陰縣。調華州後,因獄事和上官不合,遂解任。後來復補咸陽縣,擢華州,署富平縣渭南縣等縣。

宣統三年(1911年)正月,楊調元署渭南縣辛亥革命爆發,舊曆九月朔,陝西變亂頻發,省內各地守令多逃跑,楊調元堅守渭南。臨潼武生張士原聲稱受軍政府命,攻打渭南縣。楊調元登上城牆對張士原說:「吏所職,保民耳。無如所犯,則釋兵入見。必怙威圖一逞,則視力所極,當與決生死。」張士原遂不帶兵將進入縣衙,議貸餉事,言語攻擊楊調元。楊調元遂投井死。當地民眾得知楊調元已死,遂殺張士原,並殺死陝西都督所派的副統領及同黨數十人。

成就[編輯]

「調元通古學,工詩文,有訓纂堂集、說文解字均譜等書。所作篆書,人尤寶之。」[2]

家庭[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五十一):光緒三年。丁丑。五月。……引見新科進士。得旨。李徵庸、李錫彬、劉人熙、王集、曾耀南、朱壽熊、高昭瑞、鍾大焜、邵心豫、王同、淩端、楊調元、陳維岳、譚肇松、淩心垣、胡宗澄、那謙、王佑修、余家相、楊炳勛、袁寶彝、賈璜、錢錫庚、甘燾、馬彥森、恩桂、劉兆梅、楊國璋、李擢英、余適中、沈國器、黃裳華、馮鍾岱、李象辰、王聯璧、吳穆、訥欽、劉賜琦、郭慶棠、張國常、潘文熊、繼昌、段理、高士坊、王嘉禾、陳燦、胡鴻典、鄔質義、王康平、李慶雲、董雲標、何剛德、易炳奎、孔傳勛、董汝翼、吳銘恭、吳超、陳馨、李馨國、游鏜、張貴良、李沄、於觀霖、余彬、賀壽齡、塗翔鳳、鄭演元、傅譽孫、孫贊清、晏安瀾、匡心湛、陳昌言、李家瑞、張成勛、何傳中、鍾英、熊起磻、沈維誠、何煥章、陳福謙、陳世求、關廣槐、劉中度、孫朝華、閔荷生、楊泳春、韓大鏞、武人選、高積勛、高第甲、程儀洛、王衍璞、歐陽繡之、孫顯家、戴家松、宋廷梁、崔瀛桂、梁材、徐士佳、張繼良、姜應齊、俱著分部學習。榮垕源、惠榮、李崇洸、汪朝模、李春芳、馬翽、區湛森、梁瑞祥、孫寶琮、田怡、陳璧、劉貞、王保建、俱著以內閣中書用。
  2. ^ 楊調元字孝羹一字龢甫又字仲和貴築人光緒三年進士官華州知州保道員調署渭南知縣國變殉難善篆書 【羅振鈞辛亥殉節錄】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96》,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編輯]

  • 清史稿·卷四百九十六·列傳二百八十三·忠義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