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梁釗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梁釗韜(1916年6月26日—1987年12月2日),字勉之,男,廣東順德人,中國人類學家、教育家,為人類學在中國大陸復興做出了卓越貢獻。[1][2][3]

生平[編輯]

1916年6月26日生於廣東省順德縣高輝鄉北頭村的一個商人家庭。1922年秋,入廣州河南培英小學。1926年8月轉到南武小學,後就讀於南武中學初中。1931年秋,考進廣東法科學院附中高中。

1935年考進了廈門大學歷史社會學系,師從考古學家、歷史地理學家鄭德坤教授及文化人類學家林惠祥教授。

1937年,轉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得到了人類學家楊成志教授、百越民族史專家羅香林教授和先秦哲學史專家朱謙之教授的指導,努力開展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歷史學的探索。1938年10月21日,廣州陷落,中山大學奉命向內地西遷,初遷廣東羅定,繼而改遷廣西龍州,最後尋址於雲南澄江。

1939年,父病逝,家境衰敗。同年,兄弟析產分居,各自獨立生活。同年考進了中山大學研究生院文科研究所歷史學部,成為民族學研究生,在導師楊成志教授和羅香林教授的指導下,繼續攻讀人類學龢民族史。1941年秋,撰寫一篇15萬字的《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論文取得出色的成績而獲中山大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社會學系講師。1942年任廣東省政府邊政指導委員會(少數民族教育工作的指導機構)研究員,並擔任廣東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邊政班的業務教官。

1944年,經成都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鄭德坤教授的推薦,任該館助理研究員。後升任副研究員兼民族學部主任。1946年,返回中山大學任社會學系講師。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院系調整,中大的人類學系被取消。梁釗韜被調到歷史學系任教,並歷任該系副教授、教授及考古學教研室主任。1955年10月,在廣州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擔任小組長及中大民盟支部委員會委員。1957年夏,親自率領中大歷史學系師生前往海南島黎族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考古調查。1958年,組織歷史學系師生調查廣東南海西樵山石器時代遺址。1961年,響應國家教育部提出由國內專家、學者培養研究生的號召,開始招收原始社會史、民族學研究生。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學和科研處於停滯狀態。梁釗韜蒙受不白之冤,遭到多方面的打擊。

1981年經過梁釗韜的不懈呼籲和奔走,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學恢復了停辦30年之久的人類學系——這也是新中國復辦的首個人類學系,並創建了人類學博物館,為人類學在中國的復甦和勃興披荊斬棘,開闢了前進的道路。1984年12月11日至16日,在中山大學親自主持召開了中國人類學首次國際性的學術討論會。1985年,帶領藏族博士生格勒,一起深入川西藏族地區考察。

1987年5月病重住院,12月2日病逝於廣州市河南醫院。

社會兼職[編輯]

曾任廣東省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評價[編輯]

1986年美國傳記協會主編的《世界名人錄》,評價梁釗韜先生「為中國人類學的奠基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

部分著作[編輯]

《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梁釗韜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文集》、《中國民族學概論》、《文化人類學》

參考文獻[編輯]

  1. ^ 張品興, 殷登祥, 陳有進等主編. 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ISBN 9787504315137. 
  2. ^ 汝信,易克信主編.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88. 
  3. ^ 《廣州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广州百科全书.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