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 (北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和石棺,1964年陝西省三原縣出土,西安碑林博物館

李和(6世紀—582年),本名李慶和宇文泰賜名宇文意夏州朔方(今陝西靖邊縣北白城子)人,西魏北周時期將領、刺史。

家世[編輯]

自稱出自隴西李氏,後徙居朔方[1]

  • 父親:李僧養,為夏州酋長,隋贈使持節大將軍荊淮浙三州諸軍事、荊州刺史。

生平[編輯]

李和相貌魁偉,勇敢有識度,賀拔岳鎮守關中時,任帳內都督。以戰功授征北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賜思陽公爵位。任漢陽郡守時,寬簡治理,被百姓稱讚。

西魏大統初年(535年),加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都督,累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夏州刺史,賜姓宇文氏宇文泰對諸將說:「宇文慶和,智略明贍,立身恭謹,累經委任,每稱吾意 。」於是賜名「宇文意」。改封永豐縣公,食邑一千戶。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宇文意任司憲中大夫,進爵義城郡公。又改封德廣郡公,出任洛州刺史。他因善於治理地方,洛州百姓對他翹首以盼。到任後,仁恕待民,監獄訴訟為之一靜。

天和三年(568年),進位大將軍,拜延綏丹三州、武安伏夷安民三防諸軍事、延州刺史。

天和六年(571年),進柱國大將軍

建德元年(672年),改授延綏銀三州、文安伏夷安民周昌梁和五防諸軍事、延州刺史。後因罪免職。不久恢復柱國之位。

隋開皇元年(581年),宇文意遷上柱國。他認為宇文意的名字是周太祖宇文泰所賜,現在北周已亡,應改回父親所命名的李慶和,因此就以李和為名,慶和為字。開皇二年(582年)卒,贈本官,加司徒公、徐兗邳沂海泗六州刺史。諡曰肅文[2]。子李徹嗣。

子孫[編輯]

  • 子:李徹,字廣達,隋雲州刺史[3]、柱國、成陽公[4]
    • 孫:李安遠,名李譽,以字行,唐朝封德廣郡開國公。
    • 孫:李善同(579-640),名李寂,以字行,唐虞州刺史,封城陽郡開國公,贈左武衛大將軍[5]
  • 李氏,嫁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龍州刺史、襄城縣公楊盛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29》,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編輯]

  1. ^ 《周書·李和傳》:李和本名慶和,其先隴西狄道人也。後徙居朔方。
  2. ^ 《李安遠墓志銘》:祖,周司徒肅文公。
  3. ^ 《舊唐書·李安遠傳》:隋雲州刺史徹子也。
  4. ^ 《李安遠墓志銘》:父廣達,隨柱國成陽公。
  5. ^ 《李寂墓誌》
  6. ^ 《李達摩墓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