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良 (明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戴良(1317年—1383年),字叔能。婺州浦江(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文人。

生平[編輯]

延祐四年(1317),五月十三日出生,早年從吳萊柳貫黃溍余闕學習,[1]宋濂王禕胡翰陳基丁鶴年楊維楨王逢等友善。柳貫去世後,戴良為其料理家務。至元二十一年,曾任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後至吳中,依張士誠,聘任為起居郎[2]張氏將敗,自蘇州至山東昌樂、益都等地。又泛舟至登萊,欲附擴廓帖木兒軍,以圖恢復,以道阻未果。[3]

洪武六年(1373年)始還鄉,隱居四明(今寧波境內)[4]明廷徵召不仕。晚號九靈山人。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師,欲授官籠絡,[5]以病固辭,忤旨待罪。

洪武十六年(1383),四月十七日,自殺死。[6]

著作[編輯]

有《九靈山房集》三十卷。四庫全書版本。

  • 《重修琴川志》序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出自《明史

注釋[編輯]

  1. ^ 戴良《書天機流動軒卷後》云:「良盛年時,識豳國余忠宣公於浦江官舍,公方持使者節行縣,欲執弟子禮,莫可也。後游郡城,遂因論詩,獲質所疑於公,公為書此四篆以遺。」
  2. ^ 陳基《夷白齋稿補遺》之《小丹丘記》稱:「同門友起居郎金華戴叔能善為古文詞。」
  3. ^ 《九靈山房集》卷一三《贈蒲察鎮撫詩序》:「余南鄙之陋儒,蓋久而厭亂,遂挈家泛海,渡黑水,登萊,行萬里以歸我王相總兵公。」
  4. ^ 全祖望《九靈先生山房記》中記戴良「浮海至寧定,計隱於寧,初卜居於定海,繼卜居於東湖,尋卜居於花墅湖,其後遂止於寺。」趙友同《故九靈先生戴公墓志銘》:「然時事已不靖,無可行其志,乃攜從子溫浮海至中州,欲與豪傑交,而卒無所遇。遂南還四明。」
  5. ^ 《故九靈先生戴公墓志銘》:「國朝洪武壬戌以禮巾征先生至京師。即日召見,試文若干篇,命大官予膳,留會同館。名公鉅卿見無虛日,甚或以師禮事之。」(《九靈山房集》卷三十)
  6. ^ 戴良之死,有多種說法,以自殺死(獄中)的說法最普遍。《明史》卷二八五載:戴良「明年四月暴卒,蓋自裁也。」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忤旨待罪,次年四月卒於寓所,蓋自裁也。」全祖望《九靈先生山房記》中說: 「九靈以不肯屈身而被系,顧其死不甚明。使其出於自裁,固為元畢命; 即令以瘐死,亦為元也。」戴殿江《戴九靈公年譜》:「四月十七日卒於寓舍,蓋自裁也。或曰卒於獄。」嘉靖《浦江縣誌》卷八十二載:「癸亥(1383)夏四月提舉戴良卒於京師。」《故九靈先生戴公墓志銘》:「一日感微疾,即為書謝諸親舊,猶拳拳以忠孝大節為語。迨疾,亟召樂,謂曰:『吾罪戾本深,賴聖恩寬貸,獲保首領以死,念無報效,汝等幸自勉,以蓋前人之諐,乃為賢子孫耳。』語畢,遂端坐卒於寓舍。」朱彝尊《曝書亭記》卷六三載朱元璋「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明年(1383)四月,卒於獄。」《諸暨縣誌》載:「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獄。待罪之日,作書告別親舊,仍以忠孝大節之語。卒於獄中,或說系自裁而逝。」

參考文獻[編輯]

《四庫全書提要》。 《列朝詩集小傳》錢謙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