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忠
廖永忠 | |
---|---|
大明德慶侯 | |
爵位 | 德慶侯 追封慶國公 |
族裔 | 漢族 |
諡號 | 武勇 |
出生 | 至治三年(1323年)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廬州路巢縣 |
逝世 |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 應天府 |
親屬 | 兄:廖永安 子:廖權、廖升 孫:廖鏞、廖銘 |
廖永忠(1323年—1375年),巢州(今安徽巢湖)人。廖永安弟。明代開國將領。
廖永忠早年隨兄廖永安歸附朱元璋,與湯和共討方國珍,平定浙東;後俘陳友定平定福建,與朱亮祖平定兩廣。明滅夏之戰中,充南路軍右副將軍職。後因逾制被明太祖賜死。
生平
[編輯]早年經歷
[編輯]廖永忠早年為人豪邁,胸懷大志,智勇過人。元末與兄廖永安在巢湖結寨自保。至正十五年(1355),隨兄廖永安歸附朱元璋,年紀最小。朱元璋問:「你也想富貴嗎?」[1]廖永忠答:「能為明主效力,掃除寇亂,垂名史冊,正是我的願望。」朱元璋聽後稱讚不已。廖永忠協助廖永安率水師渡江之後,攻取採石、太平,擒獲陳野先,擊敗蠻子海牙及陳兆先,攻克集慶。此後,攻克鎮江、常州、池州,征討江陰海盜[2]。廖永安被俘後,襲職為樞密僉院,統領其軍。率軍進攻趙普勝江營柵欄,收復池州。陳友諒進犯龍江,廖永忠大聲呼喊著突入敵陣,諸軍緊隨其後,大敗陳軍。隨軍征討陳友諒,至安慶,克其水寨,於是攻克安慶。又隨軍進攻江州,江州城瀕臨長江,守備森嚴。廖永忠揣度城的高度後,在船尾造橋,取名天橋,然後駕船乘風倒行,使天橋與城相接,於是攻克江州。廖永忠晉升為中書省右丞[3]。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廖永忠隨軍攻下南昌,支援安豐,此後參加鄱陽湖之戰,突圍殊死作戰。陳漢將領張定邊直衝朱元璋坐船,常遇春將其射跑。廖永忠駕快船邊追邊射,張定邊身中百餘箭,漢兵死傷很多。第二天,廖永忠又與俞通海等駕著七艘滿載蘆荻的船,乘風縱火,焚燒了漢軍樓船數百艘。又率六艘戰船深入敵陣搏擊,然後迅速繞出,漢軍大驚,以為遇到了神兵[4]。又在涇江口攔截陳友諒,陳友諒死後,廖永忠隨軍征討陳理,分兵在四門設立柵欄,又在江中將船隻連成長寨,斷絕其出入之路,陳理只得投降。廖永忠回京後,朱元璋將寫有「功超群將,智邁雄師」八字的漆牌賜給他,懸於家門外[5]。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韓林兒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將他迎回應天,至瓜步時韓林兒船難溺斃,朱元璋認為是廖永忠的過錯[6]。不久,跟隨徐達攻取淮東,張士誠派水師進逼海安,朱元璋命廖永忠回軍水寨抵禦,徐達於是攻克淮東諸郡。廖永忠又隨軍征伐張士誠,攻取德清,進克平江,被授為中書平章政事。廖永忠隨即擔任征南副將軍,率水師由海路會合湯和,征討並降服方國珍,進克福州[7]。
洪武年間
[編輯]洪武元年(1368年),兼任同知詹事院事。率軍平定閩中諸郡,至延平,擊敗並俘捉陳友定。隨即被授為征南將軍,以朱亮祖為副將,由海路攻取廣東。廖永忠事先寫信給元左丞何真,對他曉以利害。何真馬上奉書請降。廖永忠至東莞,何真率領屬官出迎。至廣州,降服盧左丞。擒獲海寇邵宗愚,列舉其殘暴行徑,然後將其斬首,廣東百姓十分高興。廖永忠又迅速傳諭九真、日南、朱崖、儋耳三十餘城,守官紛紛納印請命。然後進取廣西,至梧州,降服元達魯花赤拜住,潯州、柳州諸路皆下。又派遣朱亮祖會合楊璟收復未下州郡。廖永忠引兵攻克南寧,降服象州。兩廣全部平定。廖永忠善於安撫,百姓念其恩德,為其立生祠[8]。次年九月,廖永忠返回京城,明太祖命太子朱標率朝廷百官在龍江迎接慰勞。廖永忠入朝覲見,明太祖又命太子送他返回府宅。廖永忠再出任職,安撫泉州、漳州。洪武三年,隨徐達北征,攻克察罕腦兒。回京後,大封功臣,明太祖對諸將說道:「廖永忠在鄱陽湖作戰時,忘我抗敵,可謂奇男子。但卻派與他要好的儒生窺探朕意,所以封爵時,只封侯而不封為公。」[9]於是廖永忠被封為德慶侯,年祿一千五百石,並被授予世券[10]。
第二年,廖永忠以征西副將軍的身份隨湯和率水師伐蜀。湯和駐守大溪口,廖永忠先行。到達舊夔府,擊敗守將鄒興等兵。進至瞿塘關,這裡山峻水急,夏軍鋪設鐵鎖橋,橫據關口,船不能前進。廖永忠密派數百人攜帶乾糧水筒,抬著小船翻山渡關,到達上游。蜀山草木繁多,廖永忠下令將士都穿上青蓑衣,在崖石間魚貫而行。估計已到,便率領精銳出墨葉渡,五更時分,兵分兩路攻其水、陸寨。水師都以鐵裹住船頭,設置火器而前進。黎明時分,蜀人才發覺,派出全部精銳前來抵抗。但此時廖永忠已破其陸寨,會合抬船出江的將士,一併齊發,上下夾攻,大破蜀人,鄒興戰死。廖永忠然後焚毀三橋,弄斷橫江鐵索,擒獲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飛天張、鐵頭張等都逃走,廖永忠於是進入夔府。第二天,湯和才到達,於是與湯和分道前進,相約於重慶會合。廖永忠率水師直搗重慶,駐紮銅鑼峽。明升請降,廖永忠以湯和還未到為由推辭不受。等湯和到達後才接受投降,承旨撫慰。下令嚴禁侵擾百姓,一士兵拿了百姓七隻茄子,立即斬首。又慰撫戴壽、向大亨等的家人,命其子弟攜信前往成都招降。戴壽等已被傅友德所敗,收到信後投降。蜀地全部平定。明太祖寫成《平蜀文》表彰其功,其中有「傅一廖二」之語,對廖永忠獎賞甚厚[11]。
第二年,廖永忠北征,至和林。洪武六年,督率水師出海追捕倭寇,隨即回京[12]。楊憲為丞相時,廖永忠與他關係密切。楊憲被殺,廖永忠因功大倖免。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因僭用畫有「龍鳳」的衣物等,被認為逾越制度,被賜死,終年五十三歲[13]。由於兄長廖永安死後無子,朝廷授永忠之子廖升為指揮僉事,永忠之孫廖鏞與其弟廖銘同為方孝儒之門人,方孝孺被殺後兩人將其遺骸葬於聚寶門外山上[14],隨後也因此連坐被誅[15][16]。
嘉慶元年(1796年),廖永忠後裔將廖遺骸移葬在今廣東清新區珠坑村,墓坐西向東,靠近濱江(又名池水),光緒二十年(1894年)時翻修[17]。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朝獻徵錄》(卷8):「廖永忠,楚國公永安弟也。少豪邁,有大志,智勇過人。甲午屯巢湖,乙未來歸。上見其年少,謂曰:「汝亦欲圖富貴乎?」以水將屬永安。」
- ^ 《明史》(卷129):「廖永忠,巢人,楚國公永安弟也。從永安迎太祖於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貴乎?」永忠曰:「獲事明主,掃除寇亂,垂名竹帛,是所願耳。」太祖嘉焉。副永安將水軍渡江,拔採石、太平,擒陳野先,破蠻子海牙及陳兆先,定集慶,克鎮江、常州、池州,討江陰海寇,皆有功。」
- ^ 《明史》(卷129):「永安陷於吳,以永忠襲兄職,為樞密僉院,總其軍。攻趙普勝柵江營,複池州。陳友諒犯龍江,大呼突陣,諸軍從其後,大敗之。從伐友諒,至安慶,破其水寨,遂克安慶。從攻江州,州城臨江,守備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橋於船尾,名曰天橋,以船乘風倒行,橋傅於城,遂克之。進中書省右丞。」
- ^ 《國朝獻徵錄》(卷8):「從征南昌,南昌降。祝宗、康泰據南昌叛,復從徐將軍討,復其城。援安豐,敗士誠兵。是時友諒圖南昌,上討友諒。永忠以七舟載葦荻,置火藥其中,乘風縱火,焚戰艦數百艘,煙熖漲天,湖水盡赤,大敗敵兵。友諒移舟迎湖口,永忠邀其歸路,友諒中流矢,擒其太子善兒。次子理奔武昌,復稱帝。」
- ^ 《明史》(卷129):「從下南昌,援安豐,戰鄱陽湖,決圍殊死戰。敵將張定邊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飛舸追且射,定邊被百餘矢,漢卒多死傷。明日,複與俞通海等以七舟載葦荻,乘風縱火,焚敵樓船數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戰,複旋繞而出,敵驚為神。又邀擊之涇江口,友諒死。從征陳理,分兵柵四門,於江中連舟為長寨,絕其出入,理降。還京,太祖以漆牌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八字賜之,懸於門。已,從徐達取淮東,張士誠遣舟師薄海安,太祖令永忠還兵水寨禦之,達遂克淮東諸郡。從伐士誠,取德清,進克平江,拜中書平章政事。」
- ^ 《明史》(卷129):「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 ^ 《明史》(卷129):「已,從徐達取淮東,張士誠遣舟師薄海安,太祖令永忠還兵水寨禦之,達遂克淮東諸郡。從伐士誠,取德清,進克平江,拜中書平章政事。尋充征南副將軍,帥舟師自海道會湯和,討降方國珍,進克福州。」
- ^ 《明史》(卷129):「洪武元年兼同知詹事院事。略定閩中諸郡,至延平,破執陳友定。尋拜征南將軍,以朱亮祖為副,由海道取廣東。永忠先發書諭元左丞何真,曉譬利害。真即奉表請降。至東莞,真帥官屬出迎。至廣州,降盧左丞。擒海寇邵宗愚,數其殘暴斬之。廣人大悅。馳諭九真、日南、朱崖、儋耳三十餘城,皆納印請吏。進取廣西,至梧州,降元達魯花赤拜住,潯、柳諸路皆下。遣亮祖會楊璟收未下州郡。永忠引兵克南寧,降象州。兩廣悉平。永忠善撫綏,民懷其惠,為之立祠。」
- ^ 《明史》(卷129):「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曰:「永忠戰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 ^ 《明史》(卷129):「明年九月還京師,帝命太子帥百官迎勞於龍江。入見,仍命太子送還第。複出,撫定泉、漳。三年從大將軍徐達北征,克察罕腦兒。還,封德慶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 ^ 《明史》(卷129):「明年,以征西副將軍從湯和帥舟師伐蜀。和駐大溪口,永忠先發。及舊夔府,破守將鄒興等兵。進至瞿塘關,山峻水急,蜀人設鐵鎖橋,橫據關口,舟不得進。永忠密遣數百人持糗糧水筒,舁小舟逾山渡關,出其上流。蜀山多草木,令將士皆衣青蓑衣,魚貫走崖石間。度已至,帥精銳出墨葉渡,夜五鼓,分兩軍攻其水陸寨。水軍皆以鐵裹船頭,置火器而前。黎明,蜀人始覺,盡銳來拒。永忠已破其陸寨,會將士舁舟出江者,一時併發,上下夾攻,大破之,鄒興死。遂焚三橋,斷橫江鐵索,擒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飛天張、鐵頭張等皆遁去,遂入夔府。明日,和始至,乃與和分道進,期會於重慶。永忠帥舟師直搗重慶,次銅鑼峽。蜀主明升請降,永忠以和未至辭。俟和至,乃受降,承制撫慰。下令禁侵掠。卒取民七茄,立斬之。慰安戴壽、向大享等家,令其子弟持書往成都招諭。壽等已為傅友德所敗,及得書,遂降。蜀地悉平。帝制《平蜀文》旌其功,有「傅一廖二」之語,褒賚甚厚。」
- ^ 《明史》(卷129):「明年北征,至和林。六年督舟師出海捕倭,尋還京。」
- ^ 《明史》(卷129):「及楊憲為相,永忠與相比。憲誅,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年五十三。」
- ^ 《明史》(卷141):「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與其弟銘,檢遺骸葬聚寶門外山上。」
- ^ 《明史》(卷129):「孝孺死,鏞、銘收其遺骸,葬到聚寶門外山上。甫畢,亦見收,論死。」
- ^ 《國朝獻徵錄》(卷106):「靖難後,文皇以廖侯兩子鏞與銘嘗受學方孝孺,令召之。孝孺怒曰:『汝讀幾年書,還不識個"是"字!』兩子復命,文皇大怒,令收孝儒,刑之聚寶門外,凡七日,罵聲不絕。廖兩子拾遺骸,葬聚寶門外山上。甫畢而廖氏亦見收,兩子逃去。永樂元年四月,錦衣衛鎮撫司奏獲鏞、銘,送刑部,論死。鏞弟鉞及從父淮安指揮僉事升俱謫戍邊,鏞母東甌王長女也,並銘女送浣衣局。」
- ^ 助明开国功超群将发展岭南德垂后世. 南方日報. 2010-05-28 [2016-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