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戰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常山戰鼓,俗稱架鼓,始於戰國,盛於明代,在正定民間廣為流傳。河北正定在歷史上稱為「常山郡」(三國名將趙子龍故里),故稱其為常山戰鼓。現主要用於廣場表演。2008年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河畔邊休息的常山戰鼓隊

介紹[編輯]

鼓隊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由單鼓、大鈸、小鑼、串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單鼓直徑50厘米,厚30厘米,鼓手用彩綢將鼓繫於腰間,手持一對塗有紅漆的鯉魚狀鼓槌,叉腿挺胸,兩臂圓掄,槌擊鼓面、或擊鼓邊,或兩槌互擊,鼓點千變萬化。

歷史由來[編輯]

常山戰鼓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形。三國名將趙子龍出兵打仗時把家鄉常山的戰鼓運用到戰場上,擂鼓助軍威,擊鼓長士氣,激發士兵打仗的激情,他帶領士兵總是打敗敵兵,取得勝利,被稱為「常勝將軍」,「常山戰鼓」也因此得名。

到了宋元時期,戰鼓的表演已經非常成熟。明代,戰鼓進入興盛時期,表演套路清晰、規模宏大,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正定府志》記載:「城市村墟,鑼鼓無墟日」,「市井蕭鼓喧鬧,鼓聲不絕,相塞於途」。

清末到民國,戰鼓藝術瀕於滅絕,岌岌可危。新中國成立後,正定縣委、縣政府對這一民間藝術進行了全面、深入地普查和挖掘,並結合正定的歷史和現狀,創造出一套套路完整、氣勢恢宏、振奮人心的「常山戰鼓」。

表演形式[編輯]

表演時,擊鼓者或站成圓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開,面對面對敲;擊鈸打鑼者或站中間、或列兩廂,或與擊鼓者相對,配合默契,出神入化。同時有「翻打」、「出手」、「搓音」、「花擊」、「繞脖」、「挽花」、「蹦跳」等優美動作。時而如雷霆萬鈞,驚天動地;時而似萬馬奔騰,所向無敵;時而又急轉直下,相雨打琵琶,歡快清脆。只見鼓槌翻飛,彩綢飄舞,讓人目不暇接、精神振奮。

曲牌鼓點[編輯]

常山戰鼓曲牌繁多,大多由獨立的鑼鼓段子連綴組合而成,共9系72套之多。1973年,上海芭蕾舞劇團曾到正定專門研究了鼓譜和敲法,並將全部鼓點錄音,讚譽常山戰鼓是「所見鼓類中最有特色,最激動人心,鼓點最豐實的鼓隊」。由此,常山戰鼓與山西威風鑼鼓、蘭州太平鼓、開封盤鼓並成為「中國四大名鼓」。

根據普查統計,常山戰鼓的傳統曲牌主要有《大傳帳》《二傳帳》《邁大步》《點將》《么二三》《打柵子》《反接毛》《大得勝》《小得勝》《雞上架》《猴爬杆》等。

正定縣有關部門多次聘請國內著名專家進行現場指導,挖掘整理出「大點兵」、「小點兵」、「大闖帳」、「小闖帳」、「大西鼓」、「小西鼓」、「猴爬竿」、「雞上架」、「72番」、「十面埋伏」、「幽州花園」、「大得勝」等傳統鼓點套路。

榮譽[編輯]

1991年河北省民間花會調演最高獎「優秀獎」;

1990年應第十一屆亞運會組委會特邀,參加了「亞運鼓王爭霸賽會」藝術節開幕式表演;

1992年應邀參加了中國「蘭州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開幕式表演;

1993年應邀參加了中國齊齊哈爾第二屆「觀鶴節」表演活動;

1997年北京圓明園迎香港百面大鼓慶回歸;

2004年、2010年榮獲河北省金鼓王;

2008年7月參加了河北革命聖地西柏坡迎奧運聖火等演出活動,在奧運期間3次進京進行奧運活動演出,受到國內外人士一致好評;

2009年4月參加了山西洪桐中遠杯全國鼓王約請賽並獲得最佳表演獎;

2010年,上海世博局向河北特別點名指定邀請常山戰鼓做為上海世博會河北活動周參演的節目。

傳承[編輯]

河北省民辦學校弘文中學組成常山戰鼓隊,把鼓譜列入音樂課,敲鼓成為體育課內容。


相關參考資料[編輯]

  1. 《大佛之城正定》武威振、武英偉著。2008年5月出版
  2. 美麗河北,最美非遺丨助威壯膽,催人奮進的常山戰鼓[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圖說文化石家莊 常山戰鼓:中國四大名鼓魁首[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央視4套中國國際)視頻:常山戰鼓:千年鼓點裡的傳承[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探訪河北非遺:正定常山戰鼓的發展之路[4]
  6. 視頻:石家莊正定:常山戰鼓,擂響幸福[5]
  7. 視頻:常山戰鼓-正定弘文中學鼓樂儀仗隊《常山戰鼓》弘文中學表演[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