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呂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呂溫(772年—811年),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唐朝詩人、官員。具法家思想,主張重刑重罰。

生平[編輯]

呂渭官至禮部侍郎。呂溫生於大歷七年(772年),早年師從陸質治《春秋》,[1]「性險躁,譎詭而奸利」,貞元十年(794年)應河南府試,貞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次年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與翰林學士韋執誼相善,兩人同被太子侍書王叔文所倚重。十九年任左拾遺,次年作為副使隨工部侍郎張薦出使吐蕃。行至鳳翔時,官職轉為侍御史,賜緋袍牙笏。之後順宗即位,張薦卒於青海,呂溫被扣留一年。當時王叔文掌權,呂溫的東宮同事先後被任用,呂溫在蕃中常悲嘆時運不濟。元和元年(806年),呂溫使團被放回,改官戶部員外郎,此時王叔文失勢,柳宗元二王八司馬被貶官,而呂溫則因是外派使者而倖免。

此後歷任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李吉甫原本與竇群、羊士諤、呂溫交好。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秋,因與御史中丞竇群、侍御史羊士諤一起陷害宰相李吉甫,被憲宗察覺,被貶均州刺史,朝議時認為處罰太輕,再貶為道州刺史,五年(810年)轉為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元和六年八月病卒於任所,年僅四十。[2]柳宗元寫祭文痛悼:「志不得行,功不得施。……臨江大哭,萬事已矣!」呂溫文體富艷,有丘明、班固之風,所著《凌煙閣功臣銘》、《張始興畫贊》、《移博士書》,頗為文士所賞,世以「呂衡州」稱之。好友劉禹錫整理《呂衡州集》十卷傳世,與《駱賓王集》十卷、《李元賓集》六卷,合稱《唐人三家集》。

弟弟呂恭呂儉皆官至侍御史,弟弟呂讓(793—855),字遜叔,官至秘書監。呂溫嫡母是柳識之女,柳宗元是柳識之弟柳渾的「從孫」。柳寫有《送表弟呂讓將仕進序》一文。呂讓的兒子呂喦,即道教知名仙人呂洞賓

注釋[編輯]

  1. ^ 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載:「早聞《詩》《禮》 於先侍郎,又師吳郡陸質通《春秋》,從安定梁肅學文章。」
  2. ^ 柳宗元《誄》雲: 「維唐元和六年八月日,衡州刺史東平呂君卒。爰用十月二十四日,藁葬於江陵之野。嗚呼!君 有智勇孝仁,惟其能,可用康天下;惟其志,可用經百世。不克而死,世亦無由知焉。君由道 州。以陟為衡州。君之卒,二州之人哭者逾月。」《舊唐書》說呂溫「秩滿歸京,不得意,發疾卒」,不確。

參考書目[編輯]

  • 《新唐書·呂溫列傳》
  • 柳宗元:《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柳河東集》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