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性創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可持續性創業(英語:Sustainopreneurship)這一概念來自於對於早期的公益性創業生態性創業的概念發展,由詞組「sustainability entrepreneurship」複合而成。這一概念指:把創造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性作為戰略目標和戰略意圖,使用充滿創造力的商業組織去解決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問題。同時,在此過程中為了維護生命維持系統(生命保障系統)而去尊重各種已設立的界限。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有目標的商業行為——通過開展可持續性方面的革新,將這個世界性問題變成了商機,簡言之,以可持續性發展為目標的創業和創新。

定義[編輯]

這個定義在一個同行審議的文章中首次引入[1],其含義有:

  1. 開展可持續創新,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的可持續性。
  2. 可持續性的企業家創業和企業內創業的簡稱。
  3. 關注於一個或者更多的問題(世界、社會、與可持續性相關的)尋找、挑選、或者創造出一個新方法來解決問題。並通過建立一個高效的組織把創新引入市場。通過(將一種舊方式進行全新的深刻的轉變)責任型或者事業型的可持續性企業增加生態、經濟、社會價值和收益,經過非物質化和重新適應社會化而對無形的價值和收益更有所偏向。價值增加的同時,也保存、儲藏了或者最終增加了潛在可用的資本存量,這也是為了保存一種能力,即滿足利益相關者當前和即將產生的需求。

概念性開發[編輯]

企業界在建立可持續社會中一直被視為中堅力量[2][3],尤其是在改革與創新方面,正如Robinson(2004:378)[4]所說:

「除了跨領域結合外,可持續性也要在不同部門,不同利益等方面結合。很顯然,各政府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獨自實現可持續性。作為帶動全球經濟運籌的火車頭,同時也是創新、變革和創業精神的主要源頭,私營部門一定要不遺餘力地參與到可持續性事業中來。」[5]

在強調為全球商業活動的可持續性做出更大影響中,可持續性創業作為候選項。可持續性創業概念一詞在2000年被首次提出[6],隨著對環境的逐漸關注,與工業調整相關聯的先進的改革管理方法。在2003年,隨著相關出版刊物的發行,此觀念現象得到進一步發展[7][8][9],並在2006年由Anders Abrahamansson作出嘗試性釋義[10]。Anders在其博士論文[11]中對該詞彙的定義進行了實證檢驗[12][13],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所作的研究證實了,與自動民族志材料中的意思相比,Anders所作的解釋與實驗中的現象相吻合。在2007年出版的一份報告證明,未來研究所面臨的挑戰更大[14],並在2008年9月出版的書中,有一章更深刻的研究[15]

總的來說,與其被認為是一個籠統的社會性過程,不如說創業本身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經濟現象[16]。在概念結構形成之前是工藝創業和生態創業的兩條線路,僅處理可持續性的社會空間和生態空間問題。最初帶有公益創業性質的協會也建立了非盈利性風險投資和慈善會,發表具有改革性意義的講話並解決社會問題,不過生態創業最初主要是解決環境問題[9]。參見生態創業的原則英語Principles of ecopreneurship

概念性開發的這兩條路線都被採取整合併入到目前所建議的概念構想中,而兩種概念的區別為——可持續性創業是根據憲法通過盈利組織運作,但盈利並不作為其主要驅動力。可持續性創業風險投資顧全大局,同時對來自生態和社會方面的挑戰,也達到了其所要求的目的和工序。

三個主要方面[編輯]

需要通過三個不同的方面對可持續創業的定義加以強調,這三個方面同時存在於可持續創業所體現的實際(相互間)行動中。第一個方面著力解釋「為什麼」,即目的和動機。第二個方面和第三個方面反映的都是「如何做」,即過程。

1. 可持續創業有意識地為持續性相關問題的解決尋找並/或創造創新性

指導行動特別是形成風險結構前創業初期階段的行動、並能正式化成為機構化的企業實體的自覺使命是謹慎地為可持續性議程相關的問題找到可行的創新性解決方法。這是將企業活動以及行為標識的可持續創業和一般的企業活動(具有原因導向的意圖,它是企業活動的核心動機、目的和驅動力所在)區別開來的關鍵所在。為確定並理解持續性問題的含義,全球可持續性發展歷程中的中心來源被確認出來,這樣做能指引我們明白實際中可持續性從實踐和經營角度來說的含義。不同來源產生的結果總結在可持續性相關問題的列表中,由議程21[17]、定義出千年發展目標[18]的千年宣言(兩者均是2000年在紐約舉辦的千年峰會取得的成果)以及WSSD實施計劃(在2002年在約翰尼斯堡舉行的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峰會上確定[19])中記錄的政治行動計劃所確定。將所述來源綜合而得到的這個列表列出了出現相關問題並需要加以解決的區域、要達成的目標和將創造的價值:
  • 貧窮
  • 飲水和衛生
  • 健康
  • 教育/掃盲
  • 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模式
  • 氣候變化和能源系統
  • 化學製品
  • 城市化
  • 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土地使用
  • 海洋資源的利用
  • 食品和農業
  • 貿易公平
  • 社會穩定、民主和善政
  • 和平和安全

2. 可持續創業意味著通過創新組織找到對市場問題的解決方法

上述列表可能會讓人感到很沮喪。然而,當編出這樣一個可持續性相關問題的列表並對其進行思考時,一個基本的需要保持的態度就是避免喪失信心、陷入絕望情緒。極其重要的是,將議程看作對企業的挑戰,即將問題看作可能性,將障礙看作機會,將阻力看作資源,不管阻力的性質如何。如果是通過創造性來產生解決方法,同等重要的是以一種有創造性的創新方法將它帶入市場。在這一方面,我同意的看法是所有的描述和對企業的一般性描述沒有任何區別,這樣說很自然,因為可持續創業的說法是一個概念上的延展,產生於創業這種社會現象,因此,可持續創業具有創業的已知的關鍵方面之一,即「創業可以作為創造性組織行為」[20][21]。市場而不是社會的概念也用到了,因為這暗示著企業建立,即清楚在之前提到的合弄結構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可持續企業。在為市場帶來新事物的同時,也為社會和我們共享的物理環境帶來新事物。

3. 進行中的可持續創業為生命支持系統增加了持續性價值

人們以明確意識到,(經濟)市場是嵌在社會環境中的子系統,而社會環境又反過來構成生態環境的一部分。這樣的意識自然、不言而喻能使可持續創業團隊最大化其和進行中的生命支持系統之間的和諧性。令人高興和驕傲的是,可持續發展的一般定義的縮影存在於風險企業中。簡而言之,在目前和未來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一般定義遵從WCED[22]的定義,其具有世界歷史觀,可以指導每天的(相互間)行動。

可持續的創業與可持續性創業[編輯]

以上三個層面的區別所導致概念上的模糊之處,這裡需要做進一步解釋,也就是可持續的創業和可持續性創業之間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在於概念的創立。可持續性創業中的可持續性,指的是在創業活動中有意運用(獨創性的)商業組織結構,旨在解決於持續性相關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目的商業」,使得商業活動由問題製造者轉變為問題解決者。而可持續的創業僅僅是一個寬泛的創業過程。這類創業過程雖然考察了商業發展的持續性,卻沒有明確的投資目的、緣由及目標。策略性意向和商業創意本身並不一定同可持續性相關聯,可持續性僅僅作為創業過程中的一項「附件」。這其中,第二及第三個層面得以體現,第一個層面未能體現。相反的,可持續性創業卻以此作為生存和策略性目標的根本,用以解決與持續性相關的問題。這意味著以上三個層面並存,即通過創意性的組織,把可持續性的商業創意帶入市場,同時確保在這過程中不忽視後備系統。

未來發展[編輯]

上文已經提到過,就目前的情況看,對未來發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14][15]。最主要的一點是,在理論上,需要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研究。通過運用分類案例,整理條目的方式,為可持續性創新--這一可持續性創業的核心部分--建立一個更細緻的分類和框架。在各種所謂的行話,方式,方法和縮寫等等術語過度泛濫的今天,可持續性創業這個概念還需要一個更詳盡的描述,以契合範圍更大的「可持續性商業案例」的創意領域。人們還必須說明,為什麼這個概念能夠增加財富。

人們提倡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中,明確困難和制度上的阻礙,以及解決方法。例如,持續性創業的促進因素,預期研究工具,實施條件及方式等等。可持續性創業的適用領域有待進一步考量。研究人員推薦的研究方法包括有制定權的研究[12][13]開放空間科技英語Open Space Technology,因為他們能迅速為股東帶來利益,並且他們的自身性質也決定了他們對可持續性創業能夠運用和獲利的領域保持一定的敏感度。這個過程當中,除了關注『如何』去做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以明晰的合作和解決問題為導向,通過合作和對話去解決所謂的那個「大問題」。此類話題和議題已經得到詳盡地闡述,而重要的是吸引可靠的,有發展前景的力量去進一步開拓這個領域, 希望能夠以此打破在這個理念上利益相關者過去不合作的狀態。不論是從理念上,相關的實踐,抑或是運用方面的互動上,都能夠激發出合作的智慧,更深刻的理解這個概念的含義。一個為此目的而成立的組織ÆREAS(i)已經開始起步。

其他的將可持續性與創業聯繫在一起的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還有Pearce、Grafman、Colledge和Legg合著的〈槓桿信息技術,社區創業,和環球合作中的可持續發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3]

參考文獻[編輯]

  1. ^ Abrahamsson, A. (2006) Sustainopreneurship – Business with a Cause. in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Starting Points and Critical Reflections, Uppsala: VHU – Föreningen Vetenskap för Hållbar Utveckling (Swedish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p. 21-30. ISBN 91-631-9222-5. 存档副本.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30). 
  2. ^ Hart, S. L. (2005) Capitalism at the Crossroads: the Unlimite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Solving the World’s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Philadelphia: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p 3-7.
  3. ^ Prahalad, C. K. (2004) 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 Eradicating Poverty Through Profits, Philadelphia: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4. ^ Robinson, J. (2004) Squaring the Circle? Some thoughts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conomics, 48:4, pp. 369-384.
  5. ^ 原文:「In addition to integrating across fields, sustainability must also be integrated across sectors or interests. It is clear that governments alone have neither the will nor the capability to accomplish sustainability on their own. The private sector, as the chief engine of economic activity on the planet, and a major source for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ust be involved in trying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6. ^ Schaltegger, S. (2000) Vom Bionier zum Sustainopreneur, Presentation at Rio Impuls Management Forum 2000, Home Page of conference 存档副本. [2009-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7). , presentation accessible at 存档副本 (PDF). [2009-12-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07). , (accessed 2007-04-16).
  7. ^ Hockerts, K. (2003)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Ecological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Managing of Antagonistic Asset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Schweiz.
  8. ^ Gerlach, A. (2003a)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entre for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Luenebur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3 in Leeds, UK.
  9. ^ 9.0 9.1 Gerlach, A. (2003b) Innovativität und Sustainability Intrapreneu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Action ‘03,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Schweiz.
  10. ^ Abrahamsson, A. (2006), Ibid.
  11. ^ Abrahamsson, A. (2007a) Sustainopreneurship – Business with a Cause: Conceptu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for Sustainability. [Master Thesi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Växjö: Reports from Växjö Universit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ics. http://www.diva-portal.org/vxu/abstract.xsql?dbid=1254, (accessed 2007-05-25).
  12. ^ 12.0 12.1 Johannisson, B. (2002) Enacting Entrepreneurship - Using Auto-Ethnography to Study Organization Creation, Paper presented the conference Ethnographic Organiz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Switzerland, September 19-21, 2002.
  13. ^ 13.0 13.1 Johannisson, B. (2005) Entreprenörskapets väsen, Lund: Studentlitteratur.
  14. ^ 14.0 14.1 Abrahamsson, A. (2007b), Researching Sustainopreneurship - conditions, concepts, approaches, arenas and questions. An invitation to authentic sustainability business for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3th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Mälardalens Högskola, Västerås, 10-12 June, 2007
  15. ^ 15.0 15.1 Abrahamsson, A. (2008), Sustainopreneurship – Business with a Cause. The Promise of Creative Organizing for Sustainability. In 「Bridging the Functional and Territorial Views on Reg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eds. Bengt Johannisson and Åsa Lindholm-Dahlstrand. Örebro: FSF (Swedish Found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Research). ISBN 91-89301-27-7.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6. ^ Steyaert, C., Katz, J. (2004) Reclaiming the space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ociety: geographical, discursive and social dimensions,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2004:3, pp. 179-196, special issue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17. ^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2a) Main Documents, download page, http://www.un.org/esa/sustdev/documents/docs_unced.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cluding Agenda 21, http://www.un.org/esa/sustdev/documents/agenda21/index.htm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6-29, (accessed 2007-04-16).
  18. ^ 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2000) Homepage, http://www.un.org/millenniumgoa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007-04-16).
  19. ^ UN,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2b) Homepage, http://www.johannesburgsummit.o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th WSSD Plan of Implementation, TOC with access to the full document, http://www.un.org/esa/sustdev/documents/WSSD_POI_PD/English/POIToc.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007-04-16).
  20. ^ Johannisson, B. (2005), Ibid.
  21. ^ 原文:「entrepreneurship as creative organizing」.
  22. ^ UN,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 ^ Joshua M. Pearce et al., 「Leve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Global Collaboration for Ju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 http://nciia.org/conf08/assets/pub/pearce.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