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州
外觀
西晉永嘉四年(310年)為漢趙劉淵所攻陷汲縣,於汲縣設立殷州及衛州。漢昌元年(318年)石勒得此地,廢衛州、殷州等州,復立汲郡,治汲縣,領汲、朝歌、共、林慮、獲嘉、脩武六縣。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3年 | ||
州 | 衛州 | 黎州 | 郡 | 汲郡 | |
郡 | 汲郡 | 黎陽郡 | 修武郡 | 縣 | 衛縣 汲縣 黎陽縣 隋興縣 內黃縣 臨河縣 湯陰縣 澶水縣 |
縣 | 朝歌縣 伍城縣 | 黎陽縣 | 修武縣 獲嘉縣 |
唐朝武德初,天下郡改州,復為衛州。武德四年(621年),義州廢,汲縣改屬衛州。貞觀元年(627年),治所由衛縣遷移至汲縣。貞觀十七年(643年),清淇縣併入衛縣,同年,黎陽縣改屬衛州。土貢:綾、絹、綿、胡粉。戶四萬八千五十六,口二十八萬四千六百三十。下領五縣:汲縣、衛縣、共城縣、新鄉縣、黎陽縣。
唐朝衛州轄縣 | |
---|---|
618年 | 衛縣、清淇縣[1]、黎陽縣、臨河縣、澶淵縣、內黃縣(廢除隋興縣,汲縣改屬義州) |
619年 | 衛縣、清淇縣(黎陽縣、臨河縣、澶淵縣、內黃縣改屬黎州) |
621年 | 衛縣、清淇縣(汲縣、蕩源縣[2]來屬) |
623年 | 衛縣、清淇縣、汲縣(蕩源縣改屬相州) |
627年 | 汲縣(改治)、清淇縣、衛縣(共城縣、新鄉縣、博望縣[3]來屬) |
632年 | 汲縣、清淇縣、衛縣、共城縣、新鄉縣(廢除博望縣) |
643年 | 汲縣、衛縣、共城縣、新鄉縣(黎陽縣來屬,廢除清淇縣) |
703年 | 汲縣、衛縣、共城縣、新鄉、黎陽縣(復設清淇縣[1]) |
705年 | 汲縣、衛縣、共城縣、新鄉、黎陽縣(廢除清淇縣) |
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所轄衛縣隸安利軍。熙寧三年(1070年),安利軍廢為縣,屬衛州。元祐元年(1086年),復置安利軍,後為濬州。崇寧時,衛州戶三萬三千二百四,口四萬六千三百六十五。貢絹、綿。終北宋一朝,衛州下領一監:黎陽監,四縣:汲縣、新鄉縣、獲嘉縣、共城縣。
元朝中統元年(1260年),升為衛輝路[4],明朝時,為衛輝府。
- 唐朝衛州刺史
- 裴萬頃(630年)
- 李某(貞觀年間)
- 薛懷昱(貞觀年間)
- 鄭懷節(貞觀年間)
- 豆盧懷讓(貞觀年間)
- 高士寧(貞觀年間)
- 岑文叔(貞觀年間)
- 柴令武(652年)
- 李元慶(龍朔年間—664年)
- 慕容正言(乾封年間)
- 蕭守業(669年之前)
- 權懷恩(唐高宗時)
- 鄭玄升(唐高宗時)
- 鄭某(唐高宗時)
- 盧少儒(唐高宗、武后時)
- 李琨(武周前期)
- 尉亮(武周時)
- 爾朱杲(693年之前)
- 劉璿(697年,未任)
- 敬暉(聖歷初年)
- 李千里(聖歷年間)
- 岑景倩(武周時)
- 李嘉祚(武周時)
- 孔若思(神龍年間)
- 畢構(景龍初年)
- 徐彥伯(708年—709年)
- 韋岳(開元初年)
- 李業(717年—718年)
- 李津容(開元年間)
- 鄭溥(開元年間)
- 鄭神則(開元年間)
- 苗延嗣(732年)
- 裴鼎(734年)
- 元彥沖(738年)
- 段崇簡(開元末年)
- 汲郡太守
- 朱卨(大曆初年)
- 薛雄(大曆初年—775年)
- 楊某(775年—777年)
- 李進超(778年之前)
- 任履虛(782年)
- 李憲(813年)
- 崔弘禮(818年—819年)
- 夏侯昇(821年)
- 邵同(長慶初年)
- 徐乃文(862年—863年)
- 杜庭堅(咸通末年)
- 薛璫(875年)
- 李瓚(乾符年間)
- 謝希圖(唐昭宗時)
- 柳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