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加拿大(公民與移民部長)訴瓦維洛夫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加拿大(公民與移民部長)訴瓦維洛夫案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聆訊:2018年12月4日至6日
判決:2019年12月19日
引稱2019 SCC 65
Docket No.37748
先前歷史聯邦上訴法院對瓦維洛夫案的判決,2017 FCA 132
聯邦法院對瓦維洛夫案的判決,2015 FC 960
法庭組成
首席大法官理察·華格納
陪席大法官羅莎莉·艾貝拉、麥可·摩爾達維、安德洛瑪克·卡拉卡薩尼斯、克萊門特·加斯科、蘇珊·科特、拉塞爾·布朗、馬爾科姆·羅以及希拉·馬丁
判決理由
過半數理察·華格納、麥可·摩爾達維、克萊門特·加斯科、蘇珊·科特、拉塞爾·布朗、馬爾科姆·羅以及希拉·馬丁
贊同羅莎莉·艾貝拉和安德洛瑪克·卡拉卡薩尼斯

加拿大(公民與移民部長)訴瓦維洛夫案(英語:Canada (Minister of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v Vavilov)是加拿大最高法院的一項里程碑式判決,該案確定了加拿大行政法上的司法覆核標準。 瓦維洛夫案確立了一項推定:「合理性標準」在所有案件中均為適格標準。[1][2]該案件中被覆核的對象是加拿大公民權登記處取消瓦維洛夫公民權證書的決定。登記處以瓦維洛夫的父母是俄羅斯的秘密特工為由,基於《公民法》第3(2)條做出該項決定。加拿大最高法院維持了加拿大聯邦上訴法院英語Federal Court of Appeal的判決——以登記處的決定不合理為由將其推翻。[2]:3

案件情況[編輯]

瓦維洛夫出生在多倫多,其父母后來被證實是俄羅斯非法人士計劃下的秘密特工[3][4]。本案涉及對《公民法》條文的解釋。爭點在於,《公民法》中「外國政府在加拿大的外交或領事官員或其他代表或雇員的子女不能因出生在加拿大而取得加拿大國籍」的規定是否適用於瓦維洛夫。[5][6] 加拿大公民權登記處認為該法確實禁止瓦維洛夫取得加拿大公民身份。聯邦法院支持登記處的決定。嗣後瓦維洛夫向聯邦上訴法院提出上訴,並且上訴得直。[5] 公民與移民部長向加拿大最高法院提出了終極上訴,但上訴被駁回,最終的判決支持瓦維洛夫。[5]

法律背景[編輯]

加拿大法律下,法院在評估行政決策者的決定是否合法之前,要先決定所適用的審查標準。審查標準的實質,是法院對判決的審查強度。[7] 從198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加拿大法院有三種審查標準可供選擇。第一:明顯不合理(patent unreasonableness),只有在決定有「赤裸裸的(patent)」缺陷的情況下,法院才會推翻決定;第二:樸素合理性,法院將確定行政決策者給出的理由是否在實質上支持其決定;第三:正確性,法院將用自己的判斷代替決策者的判斷[7] 。「明顯不合理」這一標準在2008年的鄧斯繆爾訴新不倫瑞克案英語Dunsmuir v New Brunswick中被廢除,該案確立了兩個審查標準:「合理性標準」和「正確性標準」,前者秉持尊重行政裁量者的態度,後者則不然[8]。在鄧斯繆爾一案下,法院將通過一系列步驟確定到底適用哪個標準。這些步驟包括考察既往判例中的適用標準,也包括檢查被覆核的決定能否歸入應當適用「正確性標準」的一系列分類中[8]

最高法院判決[編輯]

最高法院在一篇共343段的判決書中支持瓦維洛夫,推翻了登記處的決定[1]。法庭判定登記處的決定在上述的標準下是不合理的[9]。因此,瓦維洛夫得以重新獲得加拿大公民身份[3][4]。法院在支持瓦維洛夫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個新的框架來確定加拿大行政法中的審查標準。

首先,法院裁定合理性是默認的審查標準[5],但在兩種例外情況下將適用正確性標準。第一個例外是立法機關明確表明應當適用正確性標準。如果相關法條明確定義了審查標準,或者法條允許當事人對行政決策者的決定向法院提出上訴(appeal)而不是司法覆核(judicial review),此時可歸於這類情況[10]。第二個例外是「法治」需要正確性標準。法定認定當出現憲法性質的問題、當行政決定牽涉到對整個法律系統具有核心重要性的問題,或者行政決定的管轄權屬於兩個以上的行政決策者時,可歸於這類情況[11]

外部連結[編輯]

  • Canada (Minister of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v Vavilov 2019 SCC 65 on CanLII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Raymer, Elizabeth. SCC overhauls administrative law, clarifies standard of review. Canadian Lawyer Magazine. 2019-12-19 [2020-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30) (英語). 
  2. ^ 2.0 2.1 Canada (Minister of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v. Vavilov. Canlii.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2021-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2). 
  3. ^ 3.0 3.1 3.2 Son of Russian spies feels 'relief' to be Canadian. BBC News. 2019-12-20 [2020-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30) (英國英語). 
  4. ^ 4.0 4.1 Walker, Shaun. Son of Russian spies regains Canadian citizenship after 10-year court battle. The Guardian. 2019-12-19 [2020-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30) (英語). 
  5. ^ 5.0 5.1 5.2 5.3 Liew 2020,第392頁.
  6. ^ Citizenship Act, RSC 1985, c C-29, s 3(2)(a)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20-12-30.
  7. ^ 7.0 7.1 Heckman & Khoday 2019,第54頁.
  8. ^ 8.0 8.1 Heckman & Khoday 2019,第55頁.
  9. ^ Schulze, David. Administrative law just got a new standard of review'. Policy Options. 2020-01-27 [2020-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30). 
  10. ^ Liew 2020,第392–393頁.
  11. ^ Liew 2020,第393–394頁.
  12. ^ Keung, Nicholas. Supreme Court rules Toronto-born sons of Russian spies are Canadian citizens. Toronto Star. 2019-12-19 [2020-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30) (英語). 

來源[編輯]

  • Heckman, Gerald P.; Khoday, Amar. Once More unto the Breach: Confronting the Standard of Review (Again) and the Imperative of Correctness Review when Interpreting the Scope of Refugee Protection. Dalhousie Law Journal. 2019, 42 (1). 2019 CanLIIDocs 2819. 
  • Liew, Jamie Chai Yu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whether the Vavilov Framework Adequately Addresses Concerns of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in the Immigration Law Context. 加拿大大律師公會. 2020, 98 (2). 2020 CanLIIDocs 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