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冰長石暈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圓寶石月光石中的青白光彩,該標本直徑為23毫米(0.91英寸)。

冰長石暈彩(Adularescence)是一種在寶石中產生的光學現象,如月光石,光學效應類似於拉長暈彩砂金石閃光

描述[編輯]

冰長石暈彩效應通常也稱為「席勒效應」或「希勒效應」(shiller),最恰當的描述是乳白色、偏藍光澤或源自寶石表面下方的輝光。席勒效應似乎隨石頭的轉動(或光源移動時)而移動,給人一種水面上蕩漾的月光般印象(月光石名稱由此而來)[1]。雖然最常見的是白色席勒效應,但在稀有標本中,會產生橙色或藍色光澤[2]。   這種效應最典型的是產生於冰長石鉀長石正長石(KAlSi
3
O
8
),其名稱由此而來[3][4][5]。許多其他的寶石也呈現出冰長石暈,特別是常見的蛋白石薔薇石英瑪瑙。然而,由於這些其他寶石中含有夾雜物,因此顯示的效果有所不同。席勒效應被夾雜物分散,顯得朦朧;不朦朧的標本特指「乳白色」。因而,發生在非冰長石寶石中的冰長石暈彩被另稱為「青蛋白石效應」和乳光(僅適用於蛋白石)。當席勒效應形成一條模糊的帶時,據說會顯示「貓眼效應」,但只有輪廓清晰的條紋才被稱為「貓眼」[5]。   作為一種光學現象,冰長石暈彩只出現在有光的情況下,它是光與礦物內部微結構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礦物本身的特性.這種效應是由兩種類型的互層在近光波波長的尺度上產生的(大約0.5微米)–這會導致光的散射和干涉[6].

另請查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Long, Bill (2004), "Varieties of Light II: Pleochroism, Nacreous, Adularescence, A(d)venturesc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Semi Precious Stones Guide: List of Gemstone Phenomena. [2021-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2). 
  3. ^ King, R. J. (1990). "Minerals explained 12: Alkali feldspar (Part 2)." Geology Today, 6 pp. 27-29.
  4. ^ "Adularesc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ference.com
  5. ^ 5.0 5.1 Shipley, Robert M. (2007), Dictionary of Gems and Gemology, Read Books, p. 93.
  6. ^ Nassau, Kurt (1978). "The origins of color in minera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Mineralologist, vol. 63, pp. 21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