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情報調查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政府機構
內閣情報調查室
內閣情報調查室(日語)
Cabinet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
(英文)
內閣情報調查室徽章
機構概要
成立時間1986年
前身機構官房調査室 (1952)
內閣調査室 (1957)
機構類型情報機構
機構駐地 日本100-8914
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1-6-1
僱員數150
機構首長內閣情報官[*]
上級機構內閣官房
網站官網 (日語)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內閣情報調査室
假名ないかくじょうほうちょうさしつ
平文式羅馬字Naikaku Jōhōchōsashitsu

內閣情報調查室(日語:内閣情報調査室ないかくじょうほうちょうさしつ Naikaku Jouhou Chousa Shitsu、Cabinet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Office),簡稱內調ないちょう,Naichō)CIRO,為日本最高情報機關,直屬內閣官房長官。內閣情報調查室有日本版中央情報局之稱,為日本情報或安全組織的情報交流對外代表,與公安調查廳、警察庁警備局、外務省國際情報統括官組織、防衛省情報本部、內閣情報會議、合同情報會議一起構成日本的情報機關。

概要[編輯]

它是內閣官房下屬的一個情報機構,有194名工作人員。地址位於內閣辦公大樓的第6層。

內閣情報官的級別最高,是事務次官級,指定職為8號,直接向內閣總理大臣報告具體的國內和國外情報分析情況。 原則上,每周進行兩次定期報告。通過情報收集,防衛省情報本部主要負責SIGINT(通信情報),而公安調查廳公安警察主要負責與國內情報和反間諜有關的HUMINT(人的情報),而內調主要負責與國內外政治、經濟、恐怖主義和其他涉及內閣重要政策的安全事務有關的OSSINT(公開情報)和HUMINT(人的情報)。 2013年,政府考慮建立一個專門從事人員情報的內部調查部門。 內閣衛星情報中心是內閣情報調查室的一個下屬單位,收集和分析來自情報收集衛星的imints(圖像情報)。 內調是外國政府情報機構的官方對應機構,如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和英國的秘密情報局(SIS)和中國的國家安全部(MSS),同時還負責處理合同情報會議的行政程序。 由於這個原因,它有時被稱為 "日本版的CIA"。

國家安全委員會及其秘書處--國家安全局被確立為日本國家安全的指揮所,內調向國家安全局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國家安全局提出有關國家安全的政策建議和計劃。 為了這一合作,國家安全局的情報部門負責人會被指派一名從內閣情報調查室借調的人員。

雖然內調的工作人員來自各個部委和機構的借調人員,包括高級工作人員,但其中許多人是從內閣情報官領導的警察廳借調的,內調在霞關被認為是警察廳的一個派出機關。

內調的前身組織之一是進行SIGINT的陸上幕僚監部調查部第二課別室,實際上,它隸屬於內閣情報調查室,一直由從內調借調的警察官僚領導,由於這段歷史,情報總部無線電部的負責人仍然是由內調的人員指定。

組織結構[編輯]

內閣情報調查室的負責人稱為內閣情報官,所屬職員約有170至200人,大部分來自日本警察廳。設有總務部、國內部、國外部、經濟部、內閣情報搜集中心、內閣衛星情報中心。

歷史[編輯]

日本版CIA構想的頓挫[編輯]

內閣情報調查起源於內閣総理大臣官房調査室,它是在總理府內設立的。 調查室成立的背景是首相吉田茂的願望,他認為 "內閣應該有一個聯絡處,來分析和組織國內外的信息,不僅是來自參與公共安全的人,還有來自各部門和機構的信息","需要一個直屬內閣的情報機構來取代外務省情報局" 。 該機構的成立是日本版CIA概念的前身,由曾在戰前擔任朝日新聞副社長和情報局總裁的副總理緒方竹虎和前內務省官僚、國家地方警察本部警備課長村井順領導。

吉田首相打算通過擴大調查室或在其基礎上設立一個獨立的組織來加強日本的情報職能,國家警察廳提交了 "設立內閣情報室的行動大綱",外務省提交了 "內閣情報局設置計畫書",法務府特別審査局提交了 "關於如何向民眾通報顛覆活動的實際情況"。 警察・外務・法務各省庁各自提交了關於建立情報組織的草案。 最後,村井的建議被批准,並從各省庁借調了調查員,1952年4月9日,通過對《総理府內部部局組織規程》(總理府令)的部分修訂,成立了內閣総理大臣官房調査室,使內閣審議室的調查部門獨立出來。 此外,由法務府特別審査局發展而來的公安調查廳也作為法務省的一個外部局而成立。 大約在同一時間,一群前軍官,包括有有末精三和辰巳栄一,提議成立 "內閣調査室別班",並成立了睦鄰會,後來成為世界政経調査會。

然而,在這之後,調查廳從未成為一個大規模的'中央情報機関'。 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公眾輿論。 緒方有一個想法,就是讓內部情報局成為 "一個可以捕捉世界上所有信息的中心",但以讀賣新聞為首的三家全國性報紙對此進行了反對,聲稱建立一個新的內部情報局是戰前內閣情報局(控制大眾媒體並負責宣傳)的復興。 這迫使建立內閣情報局的想法受挫。 另一個原因則是內務省和外務省之間的地盤之爭。了解情報工作的緒方於1956年去世,這對中央情報機構構想的負面影響也很重要。

1957年8月1日,隨著《內閣法》(法律)的部分修訂,《內閣官房組織令》(內閣令)的實施和《總理府本府組織令》(內閣令)的部分修訂,內閣総理大臣官房調査室被廢除,內閣調査室作為內閣官房的一個組織成立。

冷戰時代的內調[編輯]

1955年,國際部成立了一個 "軍事班",由前海軍中佐久住忠男領導,觀察越南戰爭和駐紮在沖繩的美國軍隊的發展。

1960年《安保條約》簽訂後,內調開始加入安保辯論的大潮,支持集結了一批現實主義評論家,如中村菊男、高坂正堯、若泉敬、小谷秀二郎等人,促進安全保障論。 即使在今天,內調也會舉行一些研究小組,並邀請學術界和公司,聽取對形勢的分析。

1977年1月1日,隨著《內閣調査室組織規則》的實施,內部體制變成了五個部門:総務部門、國內部門、國際部門、経済部門、資料部門。

在第一屆中曾根內閣期間,根據時任內閣官房長官的後藤田正晴的決定,以前歸內閣官房長官的 "長官報告 "被提升為 "總理報告",建立了直接向政府首腦報告的制度,這是全球的標準化操作。

1986年7月1日,內閣研究室在對《內閣官房組織令》進行部分修訂後,由內閣調查室更名為現在的內閣情報調查室(保留了五部門的結構)。

後冷戰時代[編輯]

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發生。 針對當時政府啟動緩慢的教訓,1996年5月11日對《內閣情報調查室組織規則》(以下簡稱'規則')進行了部分修訂,在內部結構中增加了內閣情報集約中心。 阪神大地震引發了對首相府的信息收集和危機管理制度的改革,如首相府通過駕駛自衛隊飛機積極收集信息,建立與私營部門的合作制度,並向大眾媒體傳播信息。

朝鮮的彈道飛彈和核武器也是重要問題。 在1994年2月的美日峰會上,當美國和朝鮮在核武器問題上僵持不下時,美國通知當時的首相細川護熙,它願意採取強硬措施。 細川回到日本後,立即指示內調收集有關朝鮮局勢的信息,為美國和朝鮮之間的公開戰爭做準備。 內調作出預測,"空襲將是最後手段,海上封鎖或在公海上進行現場檢查將是主要措施。"細川還對朝鮮局勢作出了評估。 為了準備應對朝鮮特工的破壞活動,對韓戰期間的破壞情況進行了研究。 在金日成去世時,他知道朝鮮人民軍的發展,部分原因是來自美國的信息。

這些經驗使有關方面和公眾對信息收集衛星的需求逐漸增加,當大浦洞一號於1998年發射時,公眾輿論急劇上升,1999年3月1日(平成11年),對條例的部分修訂成立了情報収集衛星導入準備室作為一個內部機構,信息收集衛星的全面計劃正式開始。

在1996年至1998年橋本內閣期間,在後藤田正晴的倡議下,制定了建立內閣情報局的法案,離實現目標又近了一步。 該法案旨在通過設立 "內閣情報局 "來恢復戰前的情報局。

2001年1月6日,由於中央省庁再編後對內閣法及內閣官房組織令進行了部分修訂,內閣情報調査室長(政令職)被取消,改名為內閣情報官(法定職);4月1日,內閣秘書處組織令和規則被部分修訂,情報収集衛星導入準備室被取消,內閣衛星情報中心作為一個內部組織成立。 7月1日,通過對規則的部分修訂,資料部門改名為情報管理部門,但在2004年4月1日,工作被分散到総務・國內・國際三個部門,情報管理部門取消。

2008年4月1日(2008年),《條例》的部分修正案設立了內閣情報分析官一職,內閣衛星情報中心的'管制部'被改組為'技術部'。 還成立了一個'反情報中心',處理政府內部的反情報工作。

2013年11月13日,為支持非政府組織活動,根據從衛星圖像中收集的信息和公開的關於當月襲擊菲律賓的第30號颱風造成的損失的信息,繪製了一張熱帶風暴塔克洛班的估計損失地圖,並向公眾開放。向公眾提供了這些地圖,以支持非政府組織等的活動。

2013年12月(平成25年),第二屆安倍內閣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日本版的NSC),2014年1月(平成26年),國家安全保障局,即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事務局成立。 國家安全保障局需要獲得有助於國家安全方面的政策建議和規劃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加強與國家安全保障局內閣參事官的合作,一名從內調借調的警察官僚被任命為國家安全局內閣參事官的情報部門負責人。

事件[編輯]

2008年1月17日,一名內閣情報調查室官員被指控替俄國從事情蒐,向俄國交付機密情報。俄國否認與此事件有關。[1] 此事件後,日本國內一直有希望對內閣情報調查室加強監督的呼籲。[2]

歷任內閣情報官[編輯]

  • 內閣官房內閣情報調査室長
    • 谷口守正 1986年7月1日-1987年6月16日
    • 大高時男 1987年6月16日-1989年6月30日
    • 森田雄二 1989年6月30日-1992年9月1日
    • 金田雅喬 1992年9月1日-1993年3月8日
    • 大森義夫 1993年3月8日-1997年4月4日
    • 杉田和博 1997年4月4日-2001年1月5日
  • 內閣情報官
    • 杉田和博 2001年1月6日-2001年4月1日
    • 兼元俊徳 2001年4月1日-2006年4月1日
    • 三谷秀史 2006年4月1日-2010年4月2日
    • 植松信一 2010年4月2日-2011年12月27日
    • 北村滋 2011年12月27日-2012年9月11日
    • 瀧澤裕昭 2019年9月11日-現任

參考文獻[編輯]

  • 黒井文太郎 『日本の情報機関』 講談社 講談社+α新書 2007年
  • 竹内明 『ドキュメント秘匿捜査 警視庁公安部スパイハンターの344日』 講談社 2009年
  • 小谷賢 『日本軍のインテリジェンス』 講談社 講談社選書メチエ 2007年
  1. ^ A Japanese Faces Spy Charges. The Moscow Times. [2008-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1). 
  2. ^ Japan's Cabinet urges tighter controls amid Russian spy scandal. [2009-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