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八島號戰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八島號戰艦
歷史
大日本帝國
艦名 八島號
艦名出處 日本國名,意為「眾多島嶼」
下訂日 1894年海軍計劃
建造者 英格蘭泰恩河畔紐卡斯爾埃爾斯維克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
成本 1050萬日圓
船廠編號 625
動工日 1894年12月6日
下水日 1896年2月28日
完工日 1897年9月9日
結局 1904年5月5日兩枚水雷擊沉
技術數據
艦級 富士級前無畏艦
排水量 12430(正常負荷)
全長 全長125.6米
全寬 22.4米
吃水 8米吃水深度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雙傳動軸,兩台三脹往復式蒸汽機
速度 18.25
續航距離 10節航速4000海里
乘員 650人
武器裝備
裝甲

八島號戰艦(日語:八島)是19世紀90年代大日本帝國海軍裝備的富士級前無畏艦。當時日本造船技術和能力遠遠不足,艦艇設計和建造都在英國。八島號曾參與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的早期行動,包括戰爭爆發次日的旅順口海戰,隨後繼續戰鬥直到1904年5月在旅順口近海被兩枚水雷命中。八島號沒有馬上沉沒,在當天拖向基地時傾覆。日軍嚴控消息,俄方直到一年多後才得知八島號沉沒,戰爭期間一直沒有利用日軍損失主力艦調整戰術。

背景和簡介

[編輯]
顯示艦內布局的右視圖和平面圖

19世紀90年代初,造船技術和能力遠遠不足的日本從英國訂造兩艘富士級戰艦[1],對抗中國北洋水師德國購買的兩艘鐵甲艦,這也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最早的戰艦[2]。富士級戰艦由菲利浦·瓦茨設計[3],是英國君權級戰艦Royal Sovereign-class)的縮小版,速度略有優勢且裝甲類型更優[2]。艦體全長125.6米,全寬22.4米,滿負荷吃水深度8米,正常負荷排水量12430,配備官兵650人[4]。八島號與姊妹艦富士號均用十台圓柱形鍋爐Cylindrical boiler)生成蒸汽,驅動兩台各帶一條傳動軸三脹往復式蒸汽機Triple-expansion steam engine)。蒸汽機採用正壓通風,額定功率1.01萬千瓦,設計最高速度18.25節(每小時34公里)。不過,八島號試航時以10496千瓦功率達到19.5節(每小時36.1公里)航速,[5]。裝載足夠煤炭時,兩艦能以10節(每小時19公里)航速巡航4000海里(7400公里)[注 1][7]

富士級戰艦主砲是兩座雙聯裝砲塔安裝的四門305毫米艦砲,兩座砲塔分別位於戰艦上層建築前後。艦上副砲包含十門單裝152毫米速射砲,其中四門位於艦側砲廓Casemate),六門在上甲板,都有砲盾保護。[8]艦上另有14門單裝47毫米3磅艦砲和十門單裝47毫米2.5磅艦砲,用於對抗魚雷艇[注 2]。富士級戰艦另有五具450毫米魚雷管,除艦頭一條高於水面外,另外四條都在水下,艦的兩舷側各一對。兩艦採用356至457毫米哈維裝甲Harvey armor)組成的水線裝甲帶,152毫米的裝甲板保護砲塔,甲板厚64毫米。[4]1901年,兩艦將16門47毫米艦砲換成76.2毫米12磅12英擔速射砲[注 3],艦上官兵因此增至652人,後來又升到741人[7]

建造與服役經歷

[編輯]
鋪設龍骨兩個月後還在建造的八島號戰艦

八島號戰艦的名稱是日本古代俗名[12],該艦由1894年海軍計劃下單,同年12月6日在泰恩河畔紐卡斯爾埃爾斯維克Elswick)的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造船廠鋪下龍骨船廠編號「625」。該艦在1896年2月28日下水[13]1897年9月9日交付[14],耗資1050萬日圓[15]。八島號此後一個月在海上試航[13],9月15日離開英國,11月30日抵達日本橫須賀市。八島號先劃入大日本帝國海軍主要作戰艦隊「常備艦隊」,但11月20日降級劃入預備艦隊。1898年3月21日,八島號重新劃入一等戰艦並分到常設艦隊。兩年後該艦又進入預備艦隊,直到1903年12月28日重新啟用並分到聯合艦隊第一艦隊第一戰隊。[15]

日俄戰爭爆發之際,東鄉平八郎海軍中將率戰艦和巡洋艦偷襲旅順口近海停泊的俄國太平洋艦隊坂本一海軍大佐帶領八島號參戰。東鄉平八郎對之前出動驅逐艦夜間偷襲寄予厚望,希望俄軍陷入嚴重混亂、實力大減,但實際效果遠沒這般理想,俄軍已經做好面對日軍戰艦與巡洋艦來襲的準備。俄軍博雅林號Boyarin防護巡洋艦巡邏時發現日本軍艦並向防禦單位示警,東鄉平八郎決定用主砲攻擊對方沿海防禦,副砲和敵艦交手。事實證明分散火力決策失誤,日軍的203毫米和152毫米艦砲對俄國軍艦損傷很小,對方把所有火力向日本艦船集中。雙方都命中對手大量軍艦,但東鄉平八郎鎩羽而歸時日軍已傷亡60人,俄軍僅17人。戰鬥期間沒有火力命中八島號。[16]

3月10日,八島號與姐妹艦富士號受梨羽時起海軍少將之命從遼東半島西南側的鴿子灣盲炸旅順口,兩地相距9.5公里,兩艦共發射154發305毫米砲彈[17],但基本沒造成破壞[18]。俄軍基地新司令斯捷潘·馬卡羅夫海軍中將隨即部署岸防砲,俄國軍艦派觀察員監視鴿子灣,3月22日八島號與富士號再度開砲時遭岸防砲反擊,富士號被305毫米砲彈命中後日軍停戰轉移[17]

4月13日,東鄉平八郎引出包括馬卡羅夫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戰艦等俄軍艦隻,八島號參與行動。馬卡羅夫發現第一戰隊的五艘戰艦後掉頭逃回旅順口,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撞上日軍前一晚布下的水雷並引爆彈藥庫,該艦在兩分鐘內沉沒,馬卡羅夫等677名官兵喪生。大勝的東鄉平八郎又開始遠距離轟炸,促使俄軍繼續布雷。[19]

英國航海博物館展示的八島號模型

5月14日,梨羽時起出動旗艦初瀨號,協同敷島號與八島號戰艦和笠置號防護巡洋艦龍田號通報艦接替旅順口近海的日軍封鎖部隊[20]。次日早上艦隊觸及俄軍阿穆爾號Amur布雷艇布下的雷區,初瀨號上午11點10分左右觸雷導致無法轉向[21],八島號上前救助時也撞上兩顆水雷,一顆在右弦艦尾的鍋爐室炸出洞,另一顆在艦體右舷的水下魚雷室附近引爆。第二顆水雷爆炸後艦體向右舷傾斜9度,並且當天角度不斷增大。[15]

日軍把八島號向北拖離雷區,準備拉到埃利奧特群島基地。艦體此時進水失控,坂本一17點下令該艦拋錨以便船員棄艦。他集合船員演唱日本國歌君之代》後棄艦,笠置號繼續拖船,但八島號傾斜幅度越來越大,約三小時後笠置號被迫拋下八島號,後者隨即傾覆[22],在北緯38°34′,東經121°40′位置長眠[7]。俄軍沒有目睹八島號沉沒,日軍嚴控消息保密一年多[23]。為防洩密,倖存船員在接下來的戰爭期間分配到四艘輔助砲艇,負責守禦旅順口並以信件營造他們仍在八島號上服役的假象[15]

注釋

[編輯]
  1. ^ 漢斯·倫格勒稱艦上裝載1130噸煤時能以10節航速巡航7000海里(1.3萬公里)[6]
  2. ^ 文獻對小口徑速射砲數量和規格說法不一,海軍史學家羅傑·切斯諾(Roger Chesneau)、尤金·科列斯尼克(Eugene Kolesnik)、漢斯·倫格勒(Hans Lengerer)稱20門3磅艦砲和四門2.5磅艦砲[9][10];漢斯格奧爾格·詹舒拉(Hansgeorg Jentschura)、迪特·榮格(Dieter Jung)、彼得·米克爾(Peter Mickel)只記載總數24門47毫米艦砲,沒有說明3磅和2.5磅分別多少[7];保羅·希爾弗斯通(Paul H. Silverstone)的記載是20門47毫米艦砲,同樣未區分3磅和2.5磅[11]
  3. ^ 12英擔指砲重609.6公斤。

腳註

[編輯]
  1. ^ Evans & Peattie 1997,第60頁.
  2. ^ 2.0 2.1 Lengerer 2008,第23, 27頁.
  3. ^ Heald 2010,第208頁.
  4. ^ 4.0 4.1 Brook 1999,第122頁.
  5. ^ Lengerer 2008,第27頁.
  6. ^ Lengerer 2008,第11, 23頁.
  7. ^ 7.0 7.1 7.2 7.3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1977,第16頁.
  8. ^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221頁.
  9. ^ Lengerer 2008,第23頁.
  10. ^ Chesneau & Kolesnik 1979,第220頁.
  11. ^ Silverstone 1984,第309頁.
  12. ^ Jane 1904,第400頁.
  13. ^ 13.0 13.1 Brook 1985,第268頁.
  14. ^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1977,第17頁.
  15. ^ 15.0 15.1 15.2 15.3 Lengerer 2008,第14頁.
  16. ^ Forczyk 2009,第41–44頁.
  17. ^ 17.0 17.1 Forczyk 2009,第44頁.
  18. ^ Brook 1985,第269頁.
  19. ^ Forczyk 2009,第45–46頁.
  20. ^ Warner & Warner 2002,第279頁.
  21. ^ Forczyk 2009,第46頁.
  22. ^ Warner & Warner 2002,第279–282頁.
  23. ^ Warner & Warner 2002,第283, 332頁.

來源

[編輯]
  • Brook, Peter. Armstrong Battleships for Japan. Warship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85, XXII (3): 268–282. ISSN 0043-0374. 
  • Brook, Peter. Warships for Export: Armstrong Warships 1867–1927. Gravesend, UK: World Ship Society. 1999. ISBN 0-905617-89-4. 
  •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2021-04-25]. ISBN 0-8317-0302-4. 
  • Evans, David; Peattie, Mark R.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192-7. 
  • Forczyk, Robert. Russian Battleship vs Japanese Battleship, Yellow Sea 1904–05. Oxford, UK: Osprey. 2009. ISBN 978 1-84603-330-8. 
  • Heald, Henrietta. William Armstrong: Magician of the North. Alnwick, UK: McNidder & Grace. 2010 [2021-04-25]. ISBN 978-0-8571-6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 Jane, Fred T.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London and Calcutta: Thacker, Spink & Co. 1904 [2021-04-25]. OCLC 1261639.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77. ISBN 0-87021-893-X.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編. Japanese Battleships and Battlecruisers – Part II.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2008-09, (Paper V): 6–32. 需付費查閱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編. Japanese Battleships and Battlecruisers – Part III.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2009-03, (Paper VI): 7–55. 需付費查閱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Warner, Denis; Warner, Peggy. The Tide at Sunrise: A History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2nd. London: Frank Cass. 2002. ISBN 0-7146-5256-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