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全球概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球的第一張彩色圖像是由ATS-3衛星在1967年拍攝的圖像合成的,它被用作《全球概覽》第一版的封面圖像。

《全球概覽》(WEC)是斯圖爾特·布蘭特在1968年至1972年期間每年出版幾次的美國反主流文化雜誌和產品目錄,此後偶爾出版,直至1998年。該雜誌以散文和文章為主,但主要關注產品評論。編輯的重點是自給自足、生態學、另類教育、「DIY」和整全觀,並打出了「獲得工具」(access to tools)的口號。雖然WEC列出並評論了範圍廣泛的產品(服裝、書籍、工具、機器、種子等),但它沒有直接銷售任何產品。相反,供應商的聯繫信息被列在物品及其評論旁邊。這就是為什麼,雖然不是定期出版的期刊,許多版本和更新需要保持最新的價格和可用性信息。

起源[編輯]

2010年,斯圖爾特·布蘭德

《全球概覽》的標題來自斯圖爾特·布蘭德之前的一個項目。1966年,他發起了一場公眾運動,要求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布從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球體的衛星照片,這是「整個地球」的第一張照片。他認為這個圖像可能是一個強有力的象徵,喚起人們的命運感和適應策略。這個在斯坦福受過教育的生物學家,有著強烈的藝術和社會興趣,相信人們越來越多地致力於按照生態和社會公正的原則徹底改造美國工業社會,不管它們最終證明是什麼。

安德魯·柯克在《反主流文化的綠色》(Counterculture Green)一書中指出,《全球概覽》的前身是「全球卡車商店」(WETS)。WETS是一輛1963年的道奇卡車:1968年,29歲的布蘭德和妻子露易絲(Lois)開著卡車開始了「公社之旅」(on a commune road trip),希望在全國各地舉辦教育展。這輛卡車不僅是一家商店,還是一個可供選擇的借閱圖書館和移動微教育服務。

凱文·凱利將編輯該目錄的後期版本,他以這種方式總結了早期的歷史:

'Here's a tool that will make drilling a well, or grinding flour, easier,' Brand would tell [the hippies,] pointing it out in his catalog of recommended tools. But his best selling tool was the catalog itself, annotated by him, featuring tools that didn't fit into his truck.[1]

「卡車商店」最終落戶加州門洛帕克。布蘭德沒有把商店介紹給人們,而是決定創建「工具目錄的更大版本」,並通過郵件銷售,這樣人們就可以直接聯繫供應商。

布蘭德和他的同事利用最基本的排版和頁面布局工具,於1968年出版了第一期《全球概覽》。在隨後的發行中,其生產價值逐漸提高。它的超大頁面尺寸為11×14英寸(28×36厘米)。後來的版本超過一英寸厚。早期版本由理察·雷蒙德領導的波托拉研究所(Portola Institute)出版。所謂的《最後的全球概覽》(1971年6月)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第一個當代事務類獎項。這是目錄第一次獲得這樣的獎項。布蘭德的目的是提供教育和「獲得工具」,這樣讀者就可以「找到自己的靈感,塑造自己的環境,並與任何感興趣的人分享他的冒險經歷。」

J. Baldwin是一名年輕的設計師,在舊金山灣周邊的大學擔任設計指導。正如他在紀錄片《Ecological Design》(1994)中回憶的那樣,「斯圖爾特·布蘭德來找我,因為他聽說我讀目錄。他說,『我想製作一個全球目錄,這樣地球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拿起電話,找到任何東西的完整信息。『...這是我的目標。「Baldwin在目錄本身和由此產生的其他出版物中擔任技術和設計領域的主編。

與他1966年的願景一樣,布蘭德的出版努力充滿了對生態學重要性的認識,無論是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還是作為對人類未來和新興人類意識的影響。

組織[編輯]

1969年目錄的第一頁:

;Function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functions as an evaluation and access device. With it, the user should know better what is worth getting and where and how to do the getting.

An item is listed in the CATALOG if it is deemed:

  1. Useful as a tool,
  2. Relevant to independent education,
  3. High quality or low cost,
  4. Not already common knowledge,
  5. Easily available by mail.

CATALOG listings are continually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and suggestions of CATALOG users and staff.

Purpose

We are as gods and might as well get good at it.[2] So far, remotely done power and glory—as via government, big business, formal education, church—has succeeded to the point where gross defects obscure actual gains. In response to this dilemma and to these gains a realm of intimate, personal power is developing—power of the individual to conduct his own education, find his own inspiration, shape his own environment, and share his adventure with whoever is interested. Tools that aid this process are sought and promoted by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1968年的目錄分為七個廣泛部分:

  • 了解整個系統
  • 住房和土地的使用
  • 工業和手工藝品
  • 通信
  • 社會
  • Nomadics
  • 學習

在每個部分中,編輯可以找到的最好的工具和書籍都被收集和列出,還有圖片、評論和使用、價格和供應商。讀者還可以直接通過目錄訂購一些產品。

後來的版本改變了一些標題,但總體框架保持不變。

目錄使用了「工具」的廣泛定義。有提供信息的工具,如書籍、地圖、專業期刊、課程和班級。有精心設計的專用器具,包括園藝工具、木工和石匠工具、焊接設備、鏈鋸、玻璃纖維材料、帳篷、登山鞋和陶匠用旋輪。甚至還有早期的合成器和個人電腦。

該目錄的出版恰逢一股挑戰傳統的實驗主義浪潮和「反主流文化」的DIY態度,不僅吸引了運動中的知識分子,也吸引了許多有創造力、動手能力強、喜歡戶外運動的人。目錄中的一些想法是在布蘭德訪問空降城(Drop City)期間形成的。

目錄展開後,讀者可能會發現左邊的大頁面充滿了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的文字和有趣的插圖,展示並解釋了一個天文鐘樓或一個鏈泵風車,而右邊的頁面則是現代技術入門指南的回顧(《The Way Things Work》)和對《Engineers' Illustrated Thesaurus》的評論。在另一篇文章中,評論了關於會計和兼職工作的書籍,而目錄的右頁刊登了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人們講述了他們建立一個社區信用合作社的故事。另外兩頁描述和討論了不同的橡皮艇、充氣橡皮艇和遊艇。

書籍[編輯]

有三本書在WEC上連載,每頁印刷幾段。這使得閱讀目錄成為一頁一頁的體驗。

  • 葛尼·諾曼(Gurney Norman)的《Divine Right's Trip》(1971年七月版)
  • 保羅·克拉斯納(Paul Krassner)的《Tales of Tongue Fu》(1974年十月版)
  • 愛恩·賀伯(Anne Herbert)的《The Rising Sun Neighborhood》(1981年三月版)

影響[編輯]

地出威廉·艾利森·安德斯,1968年阿波羅8號,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封面照片。

2005年6月,史蒂夫·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將《全球概覽》比作網際網路搜尋引擎谷歌

當我年輕的時候,有一本叫做《全球概覽》振聾發聵的雜誌,它是我們那一代人的聖經之一。…有點像用軟皮包裝的Google, 在Google出現三十五年之前:這是理想主義的,其中有許多靈巧的工具和偉大的想法。

在畢業典禮演講的最後,賈伯斯明確引用了1974年最後一期目錄封底上的告別詞,並將其作為自己的最後建議:「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凱文·凱利在2008年也做了類似的比較:

對於這場新的反主流文化運動來說,信息是一種珍貴的商品。在60年代,沒有網際網路;沒有500個有線頻道。... (WEC)是網際網路出現之前,沒有廣告的用戶生成內容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基本上,早在博客出現之前,布蘭德就創造了博客空間。...沒有太深奧的話題,沒有太高的熱情,沒有未經認證的業餘專業知識不包括在內。...這一點我可以肯定:網絡和博客一出現,《全球概覽》就消失了,這不是巧合。《全球概覽》所做的一切,網絡都做得更好。

布蘭德回顧並討論了早期版本目錄中明顯的態度,他寫道,「在新左派呼籲草根政治權力的時候,《全球概覽》迴避政治,推動草根的直接權力——工具和技能。」

對「工具」的廣義解釋與設計師、哲學家和工程師巴克敏斯特·富勒的解釋不謀而合,不過,布蘭德和他的一些同事所欽佩的另一位思想家是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早期的版本反映了富勒的巨大影響,特別是他關於「整體系統」、「協同學」和效率或減少浪費的教導。到1971年,布蘭德和他的同事們已經開始質疑富勒的方向感是否過於以人類為中心。生態學和生物圈學等領域出現的新信息很有說服力。

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E·F·舒馬赫的大部分佛教經濟學(Buddhist economics)觀點,以及生物物種保護主義者的積極興趣,降低了人們對富勒在目錄中的想法的熱情。後來,克里斯托佛·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等人提出的具有親和力的建築理念,以及彼得·卡爾索普(Peter Calthorpe)等人提出的類似的社區規劃理念,進一步調和了富勒思想的工程效率基調。

20世紀70年代初,布蘭德決定將早期強調個人主義的立場轉變為支持社區的立場,這標誌著目錄哲學的一個重要轉變。他最初寫道「一個親密的、個人權力的領域正在發展」;布蘭德認為這在某些方面很重要(例如,個人計算機即將出現的潛力),人類的首要任務更多的是生活在自然系統中,這是我們共同的互動方式。

作為時代精神(Zeitgeist)的早期標誌,目錄的第一版比最初的地球日早了將近兩年。地球日的想法是由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Gaylord Nelson)提出來的,「1969年夏天,我在西部做環保巡迴演講,」塞拉俱樂部在那裡很活躍,目錄的影響開闊了年輕人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靈感。

儘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在年輕的嬉皮士和生存主義者中,但目錄並沒有打算長期出版,只是足夠讓編輯們完成對可用工具和資源的良好概述,並將文字和副本分發給需要它們的每個人。

1972年後出版[編輯]

1972年後,目錄偶爾出版。從1971年到1975年,《最後的全球概覽》定期更新,但只有少數全新的目錄出現。1974年,《Whole Earth Epilog》出版,作為《最後的全球概覽》的「第二卷」。1980年,出版了《The Next Whole Earth Catalog》(ISBN 0-394-70776-1);它如此受歡迎以至於1981年出版了更新的第二版。

20世紀80年代有兩個版本的《全球軟體目錄》(Whole Earth Software Catalog),道布爾戴出版社以14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平裝書的版權。

1986年,《The Essential Whole Earth Catalog》(ISBN 0-385-23641-7)出版,1988年,《全球概覽》以CD-ROM的形式出版,使用的是蘋果電腦開發的早期超文本形式,稱為HyperCard。1988年,有一個WEC關注於通信工具。1990年出版了《Whole Earth Ecolog》,專門討論環境問題。大約在這個時候,有關於其他主題的特別的WECs(例如,1989年的《The Fringes of Reason》)。

最後一個「完整」WEC於1994年出版,題為《The Millennium Whole Earth Catalog》(ISBN 0-06-251059-2)。

1998年,作為《Whole Earth》雜誌(ISSN 0749-5056)第95期的一部分,一份薄的但仍印在A3紙上的《3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WEC》出版了;使用新的材料重印了原版WEC。第一版WEC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圖書出版商對它的限制,他們「懇求[Whole Earth]不要在他們不再攜帶的書籍附近重印印有他們名字的目錄」。 因此,所有這些信息都放在了目錄的後面。這種布局阻礙了WEC的一個有價值的功能:敦促出版商保留有特色的開創性作品出版。

副產品和靈感[編輯]

從1974年到2003年,全球的負責人出版了一本雜誌,最初叫做《共同進化季刊》(CoEvolution Quarterly)。當短暫的《Whole Earth Software Catalog and Review》(《全球軟體目錄》的補充)失敗時,它於1985年與《共同進化季刊》合併,形成了《Whole Earth Review》(由Jay Kinney、凱文·凱利和霍華德·萊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在不同的時間點編輯),後來被稱為《Whole Earth Magazine》,最後成為《Whole Earth》。最後一期,第111期(Alex Steffen編輯),本打算在2003年春天出版,但是資金用完了。擁有《Whole Earth》的Point Foundation在那年晚些時候關門了。

整個地球網站延續了WEC在流行話語、醫療自我保健、社區建設、生態區域主義、環境恢復、奈米技術和網絡空間等方面的概念遺產。

認識到最初的WEC以「已開發國家」為重點,一些開發中國家的組織已經創建了他們自己的「目錄」,使其更切合本國的需要。其中一個努力是改編版的WEC(被稱為「Liklik Buk」)於1970年代末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出版;到1982年,已經被擴大、更新和翻譯成美拉尼西亞各地使用的皮欽語,英文版的「Liklik Buk」於1986年和2003年出版。

在美國,Domebook One是WEC的直接副產品。1970年,WEC的編輯勞埃德·卡恩(Lloyd Kahn)借用WEC的生產設備一周,並出版了第一本關於Geodesic dome的書。一年後,也就是1971年,卡恩再次借用了WEC設備(一台IBM Selectric Composer排版機和一台畫架上的寶麗來MP-5相機),在聖巴巴拉山脈待了一個月,寫了一本名為《Domebook 2》的書,賣出了16.5萬冊。卡恩和他的公司Shelter Publications跟隨斯圖爾特·布蘭德,由蘭登書屋向全國發行。

1973年,柯爾斯頓·格林斯塔德(Kirsten Grimstad)和蘇珊·雷尼(Susan Rennie)參加了伯克利大學的一個研究項目,他們出版了一本受《全球概覽》啟發的女權主義目錄,即《New Woman's Survival Catalog》,該目錄收集了美國不同領域的女權運動(藝術、通訊、工作、金錢、自助、自衛…)。

1969年,一家受《全球概覽》啟發(但在財務上沒有關聯)的商店——Whole Earth Access——在加州伯克利開張。它於1998年關閉。1970年,一家名為「Whole Earth Provision Co.」的商店受此目錄的啟發,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開業。現在它在奧斯汀、休斯頓、達拉斯、南湖和聖安東尼奧有八家分店。

2006年末,Worldchanging組織發布了600頁的解決方案綱要——《Worldchanging: A User's Guide for the 21st Century》,比爾·麥克基本(Bill McKibben)在《紐約書評》上寫道《Worldchanging》「為iPod一代重新編排《全球概覽》「。《Worldchanging》的編輯承認目錄是一個主要的靈感來源。

《Whole Arctic Catalog》由Pamela Richot撰寫,並於2015年發表在《Backet 3:At Externals》上,旨在特別引起對北極地區威脅的關注,類似於《全球概覽》如何引起人們對全球環境威脅的關注。

Baker Creek Heirloom Seeds出版了一個Whole Seed Catalog,標題和封面圖片受到了《全球概覽》的啟發。

在流行文化方面[編輯]

1970年,愚人節那天,Whole Earth Restaurant在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開張。在2002年關閉之前,它是北加州「whole foods」的早期來源。

廣告剋星媒體基金會製作的政治藝術雜誌2010年的一期名為《The Whole Brain Catalog》,封面上用一個小小的人類大腦代替了地球,書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20世紀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運動。標語是「獲得治療,而不是獲得工具」。

2018年4月17日,My Morning Jacket主唱吉姆·詹姆斯(Jim James)宣布發行他的第三張個人專輯《Uniform Distortion》,他說這張專輯是受《全球概覽》的啟發。

網際網路[編輯]

上文提到的凱文·凱利在編輯《全球概覽》的後續版本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維護著一個網站——Cool-Tools.org——發布對「最好/最便宜的工具。工具被廣泛地定義為任何有用的東西。這包括手工工具、機器、書籍、軟體、小工具、網站、地圖,甚至思想。」他還在2013年出版了一本大版式的書——Cool Tools A Catalog of Possibilities——該書借鑑了該網站多年來發表的許多評論。這本書的格式、大小和風格反映並向最初的《全球概覽》致敬。

參考資料[編輯]

  1. ^ Kevin Kelly, Cool Tools: A Catalog of Possibilities, (Hong Kong, KK*, 2013): 4
  2. ^ Mammoths resurrected, geoengineering, and other thoughts from a futurist. TED. [January 19, 2018].